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追光播火者:致敬英烈王右木‖王幸媛 张嘉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1-27 12:37:46 浏览次数: 【字体:

追光播火者:致敬英烈王右木

王幸媛 张嘉友

历史长河大浪淘沙,送走多少峥嵘岁月;时代画卷波澜壮阔,记载无数英雄豪杰。在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中,层出不穷的英雄故事经久不衰,广为传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有这样一群忧国忧民、敢为人先的民族英雄,在近代中国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为民族民主革命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探索。革命先驱王右木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王右木,四川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者和四川党、团组织最早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2024年是王右木逝世100周年,让我们共同走进王右木烈士光辉的一生,接受绵延不断的红色信仰洗礼。

家国情怀 坚定信念

王右木,原名王丕昌,又名王燧,1887年11月12日出生于四川省绵阳江油武都镇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6岁随大哥王初龄识字,年少时期,王右木在一所私塾读书。后来他先后进入县立登龙书院、府立匡山书院就读初中。

面对国家的积贫积弱,王右木从小对家国存亡有着特别的情怀,在心中埋下了救亡图存的种子。随着近代民族危机逐步加深,王右木更加坚定了爱国救亡、振兴中华的信念。1907年,王右木先就读于四川通省师范学堂(今四川大学),后转入理化专科,专攻物理化学。经过两年的学习,毕业后,他回家乡江油龙郡中学任监督一职,试图以教育救国,并逐步转变为一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1910年,王右木考入成都通省师范学堂数理科,191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重新回到江油龙郡中学任职,不久考取了官费留学日本资格。

东渡日本 追寻真理

1914年,王右木在亲友资助下东渡日本留学。

王右木初入应庆大学学习理化,后转入明治大学法制经济科攻读社会科学。他一边刻苦读书、勤奋学习,一边积极参加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各种爱国活动,自觉接纳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主动加入李大钊领导的留学生爱国组织“神州学会”,并因此结识了李汉俊、李达、施存统等先进知识分子。王右木开始认真研读各种流派的社会学著作及马克思主义著作,并积极从中汲取能够实现救国救民的革命理论。在东京大学学习期间,他潜心笃志地听取日本进步学者山川均和大杉荣的《经济学》课程;在京都帝国大学学习时,他成为日本马克思主义学者河上肇的追随者和支持者,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留日期间,他逐渐转变为共产主义知识分子。1918年获经济学士学位,学成回四川家乡,传播与践行马克思主义。

播火四川 英年早逝

1918年,王右木学成归国,返回故里。时值四川省议员竞选之际,面对大哥王初龄让其参选的要求,王右木回答:“我绝不能只求自身荣达,去走升官发财的路;我到日本留学是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方法,现在我回来了,当然是准备去革命的,要和普天下的劳苦大众一道,共同努力,摧毁这个吃人的黑暗社会。我怎么能去当什么省议员呢?”1919年6月,王右木脱离封建家庭,与妻儿前往成都,受聘于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任学监一职,并兼任经济学和日文教员。在任职于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期间,王右木以学校为依托,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他一方面利用课上课下的时间,经常和学生们交流思想,鼓励学生关心政治、关心时局的变化,支持和鼓励他们参加革命活动,一方面利用当学监的方便条件,挑选和培养青年学生中的积极分子,积极培养进步青年。

1920年8月,陈独秀等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王右木在上海考察返川后于1920年底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的皇城明远楼建立了四川第一个学习、研究、宣传、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读书会——马克思读书会,组织和吸收了一大批四川先进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鼓励他们开展革命运动。马克思读书会是四川地区最早诞生的以学习、宣传、实践马克思主义为主要任务的革命群众组织。

1921年冬,王右木指导成立了四川社会主义青年团,发展了一批四川青年团员,并且组织青年团员深入成都地方工厂开办工人夜校,不久成立成都劳动联合会,被选为执行委员。

1921年1月,王右木在成都自费创办进步报刊——《新四川旬刊》,在四川青年中影响较大,5月即被军阀查封。王右木和读书会成员们,在四川军阀的强权面前无所畏惧,经过一段时间的充足准备,于1922年2月7日创办了四川第一份全新的、公开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社会主义运动的革命刊物——《人声》报。《人声》报在创刊号的《本社宣言》中两次提到马克思主义,最大限度地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系统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运动,促进了四川人民思想意识的觉醒,为四川地区建立党、团组织奠定了坚实的是想基础和理论基础。《人声》报是四川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革命刊物,不仅是四川的第一张中国共产党的报纸,而且在中国共产党的报刊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1922年7月,王右木与陈独秀等人在上海会面,明确了战斗方向,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据俄罗斯国家历史档案馆,档案号为147-1第25卷及有关文献资料记载,王右木在1922年10月11日前应该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了。1922年10月15日,王右木在自己家中主持成立青年团成都地方执行委员会,被选为执行委员。1923年1月,青年团成都地方执行委员会改选,王右木再次被选为执行委员,1923年6月,经恽代英向团中央推荐,王右木在成都团地委改选时任书记。1923年10月,王右木经过中共中央同意,在成都团员中选拔了一批积极分子,秘密组成直属中共中央直接统一领导的中共成都独立小组,王右木暂任书记,积极支持指导和领导开展各项工作。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他大力推动了成都地区的国共合作。四川军阀杨森为巩固和发展势力,特意拉拢王右木。面对杨森的军部督办署顾问委任状,王右木对妻子说:“杨森想用高官厚禄收买我,简直痴心妄想,我和他的信仰、主张是水火不相容的,我怎么能去做他的官。”1924年春,根据成都地方党组织决定,王右木出任四川督办署《甲子日刊》主笔,宣传进步思想,开展动员群众工作。

1924年初夏,王右木前往广州参加党的重要会议,会后他步行返川,途经贵州土城至四川泸州一带,不幸失踪遇难,年仅37岁。

1952年9月18日,毛泽东主席亲笔为王右木烈士家属签发了“光荣纪念证”证书。王右木生前战友、四川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张秀熟同志这样讲道:“右木同志一生红如烈火,对党无限忠诚,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他是播种机,他是先驱者,其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后人要一代一代地永远学习和传承。”

右木精神 永放光芒

王右木烈士是中共四川党团组织的创建者和领导者,是四川最早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和开拓者。右木精神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乐章,其具体内涵有如下四点:

一是炽热浓烈的救国爱民精神。王右木出生于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他常听私塾先生和大哥为他讲授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英雄保家卫国的故事,这不仅启迪了他的智慧,更是将救国精神和英雄气概牢牢的铸在了幼时的右木心间。1913年,王右木在成都通省师范学堂毕业后,他怀揣着满腔求学热情前往日本留学,在日本期间,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和侮辱刺痛了王右木的民族自尊心。学成归国后,王右木在成都创办了革命刊物《人声》报,在《人声》报《本社宣言》中,明确宣称“直接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要义,解释社会上一切问题”“讨论马克思社会主义之学术的及实际的一切问题”,并两次强调:“为了我们的最终目的:为全人类谋均等幸福”。王右木宣传革命思想,创建四川党团组织开展革命斗争,积极投身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的一生凝聚着炽热的救国爱民精神。

二是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王右木出生之时正值内忧外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过渡,而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孱弱,外有强敌,百姓生活困苦,急需找到一条新的革命道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右木学成归国后开四川风气之先河,启四川革命之鸿蒙。王右木用短暂的一生创造了四川党史中的许多“首个”:1920年在成都建马克思读书会,1921年办《新四川旬刊》,1922年办《人声》报,1923年向党中央提出了建立工农武装,开展装武革命的宝贵建议,并建立了中共在四川的最早组织——中共成都独立小组等等。这五个四川“首个”就是王右木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的最好诠释。

三是顽强不屈的拼搏斗争精神。王右木创办《人声》报时,经常会评论青年运动问题,抨击旧思想旧制度和各地军阀的政治恶行,因此得罪了很多当时的高官和军阀。1922年,王右木在《人声》报中揭露了驻扎在四川江油的军阀刘膏腴和伪县长相互勾结,强征人口税等残酷暴行。刘膏腴知道后恼羞成怒,对王右木在江油的亲属大肆打击报复,为此,王右木的两个哥哥被抓进了监狱,他的大哥王初龄被打得遍体鳞伤,二哥王荣昌被毒打致死。王右木内心十分悲痛,但并没有因此而害怕退缩,而是以更猛烈的行动来揭露四川军阀的黑暗行径。特别是王右木宣传马克思主义精神,领导声势浩大的四川教育经费独立运动,揭露和批判现实社会,唤醒民众觉悟,诠释了顽强不屈的拼搏斗争精神。

四是一心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创办《人声》报时,由于资金有限,王右木除将分家时得到250个银圆投入办报中,更是将自己每月的工资收入也贡献了出来,为此,王右木一家常以稀饭或粗叶菜充饥。办报最困难时,他更是将自己的衣服、家中的钟表、碗筷和妻子的嫁妆都拿去典当。为节约经费,《人声》报编辑及发行处是在成都大坝巷第五号(现青羊区西御河街道顺城大街269号)王右木家中。办报的人手不足,王右木就身兼社长兼主笔数职,凡事亲力亲为,写文章、给报纸排版、报社的内外杂物他都自己干。但由于四川地方反动当局的不断压迫和经费困难,报纸从日刊改为周刊,最后改为旬刊,但仍难支撑,在断断续续出版了5个多月后被迫停刊。

王右木的精神更是深深影响到了他的家人。2005年,王右木后人经过与地方政府协商,将王右木故居也就是王家的祖宅向国家无偿捐献,用来作为陈列纪念之用。王右木一心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不仅通过王右木的英雄事迹展现出来,更在王家的后人中表现出来。

右木之光,信仰之力。革命先驱王右木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右木精神的传承和践行,让“信仰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王右木烈士,永垂不朽!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王幸媛(1996年生,女,四川资阳人,在读博士,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张嘉友(1964年生,男,四川邛崃人,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导,四川王右木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四川党史)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