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川陕革命根据地石刻标语永远绽放时代光芒‖吴丹 黄秀菲
川陕革命根据地石刻标语
永远绽放时代光芒
吴 丹 黄秀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川陕革命根据地石刻标语文化是近代中国革命留下的宝贵遗产,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开展红色教育十分必要。为此,我们进行了专门的整理和研究,在回味革命时代思想宣传工作的同时,让它们重新绽放新的光芒,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应有力量。
平昌县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园
一、川陕革命根据地石刻标语的产生与形成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西征,于1932年12月18日入川挺进通江两河口,旋即解放通江、南江、巴中、平昌,广元、达县一部分地方,随后以通江为依托,建立了中共川陕省委和苏维埃政府,创建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苏区。由于川陕苏区地处大巴山,腹地山高沟深,地理环境恶劣,信息闭塞,人民生活艰难,红四方面军入川时只有1.4万余人,迫切需要唤醒群众、激发群众、武装群众、组织群众参与到火热的武装斗争和苏区建设中来,为此中共川陕省委向全体党员干部提出“在做一切工作的时候,宣传工作要打先锋”的要求。
川陕苏区当时采用了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但最具有鲜明特点的就是充分利用川东北特有地理地貌、现有条件进行石刻宣传,广大的石刻标语语言精简易懂、内容激励醒目、保存时间长久、极大节约成本、不易轻易破坏,又融入群众生产生活等特点,促进了宣传工作在整个苏区快速发展。
据1933年至1934年间任中共川陕省委宣传部部长的刘瑞龙后来回忆,“除了开展读书、讲演、谈心、演戏、唱歌、办刊物办报纸外,在川陕苏区最独具特色的宣传形式,就是利用那里山高石头多的资源优势,发动当地党组织组织书写队、錾字队,在群山之巅、道路两旁、关隘渡口、村民院落、街道周围、祠堂庙宇、坟园墓地等处的石崖、石墙、石碑、石柱、石坊、石门廊、石板壁上錾刻言简意赅、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乡土味浓的石刻标语。”如平昌县粉笔场石刻标语“一刀一枪工农红军定太平,百战百胜穷苦青年乐共产”,西乡县骆家坝镇金家岭红军标语“只有苏维埃下苦穷人才有饭吃”。通俗易懂的语言,快速唤醒了当地群众的求解放斗志和参与斗争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为此,中共川陕省委宣传部,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和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及各军、师政治部全面落实中共川陕省委要求,均成立了书写队、錾字队,深入持久、规模浩大、形式多样地在渡口边、要隘旁的石壁石板上,在户院围墙、祠堂庙宇照壁,在石碑、石柱、石墓、石牌坊、石桥,甚至在柱礅、屋基石、水缸上等镌刻标语和文献共计1.6万余幅,有力地宣传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方针政策。这些石刻标语和石刻文献用方言俚语将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大众化,把共产党的主张、苏维埃政府的法令以口语的形式本土化,内容丰富、含义深刻而又通俗易懂,为革命群众喜闻乐见,成为唤醒革命群众的战斗号角、瓦解国民党军阀的锐利武器。川陕革命根据地石刻标语在当时发挥了宣传发动的重要作用,揭露敌人反动及罪恶,宣传党的政治和纲领,唤起群众觉醒与斗争。取得了反“三路围攻”“六路围攻”“三次进攻”战役重大胜利,到1934年川陕苏区红军快速发展到8万多人,根据地扩展到4.2万多平方公里,建立了23个县和1个特别市的红色政权。
平昌县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园内国家级石刻标语原件“拥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
二、川陕革命根据地石刻标语的现存与状况
川陕革命根据地石刻标语是川陕地区人民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在革命年代,智慧的川陕人民通过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保留了相当大一部红军石刻标语,对今天研究当年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和进行红色教育起到了很大作用。平昌华严庵红军标语“拥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1933年,红四方面军解放了巴中市江口镇,建立了江口县苏维埃政权,成立政府机构。为巩固新生政权,争取发动群众,红军组织錾字队在江口老街錾刻这幅标语,此标语由被毛泽东誉为“江南才子”之称的朱光同志书写。红军撤离后,反动势力进驻,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用草木灰和泥浆巧妙地将标语覆盖,瞒过了敌人,才保留至今,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园镇园之宝。1933年至1935年,中共川陕省委宣传部、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和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及各军、师政治部的錾字队,在苏区镌刻了15000多幅石质标语。新中国成立后,仍有4000多幅红军石刻标语散落在巴中市的城镇、乡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现存于通江的“赤化全川”和平昌的“拥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
为有效保护这批红色文物,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人民和政府进行了多方努力。镇巴县三元镇赵家院子有红军石刻标语《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全文及“为土地归农民而战”,为更好保护该处文物,1994年11月,文物保护专家进驻赵家院子,将已风化剥落、极易破碎的红军墨书墙面,切割成26块墙壁板运抵县城,进行修缮保护。
2006年5月,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巴中红军石刻标语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
2013年,平昌县更是建成了目前国内展示标语最全面的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园——川东北红军石刻标语园,园内收集全国12大苏区、16个省、79个市县红军标语,位于平昌县国家4A级景区佛头山风景区内,为文物保存、红色教育、艺术研究提供有利条件。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为该园题词:“集全国苏区石刻书画,创标语文化第一奇观”。
三、川陕革命根据地石刻标语的作用与价值
川陕革命根据地石刻标语在革命年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都发挥着重要宣传、艺术、教育等作用和价值。
(一)红军石刻标语的时代价值。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刚建立自己的武装、根据地,为加快唤醒当时广大农民、工人斗争意识,鼓励参与革命,保护根据地,同反革命作斗争,宣传思想工作是当时的重要任务之一,后来总结出宣传思想工作是中国革命能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被誉为“看不见的刀枪”。在当时川陕苏区相比其他苏区,自然条件更加艰苦,广大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更低,更需要通过言简意赅、浅显易懂、醒目易记的石刻标语宣传自己,打击敌人。如万源鹰背乡写字岩的“打倒刘湘龟儿子”中的“龟儿子”是四川骂人方言,通俗易懂,指明当时斗争对象。通江县兴隆乡太平村二组路旁石头上刻的“反对把妇女视为烧茶煮饭浆洗补连的错误观点” ,其中“浆洗补连”就是川北方言,更展现解放妇女的思想,对于推动广大女性参与革命起到很好的宣传。
今天再读这些标语,也有很大的教育、启示价值,更重要的是研究那段时期历史史料价值。现存于巴中市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该石刻文献刻于1933年,全文2600余字。在当时,镌刻该石刻标语是为迎接川陕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同时进一步宣传党的土地革命时期的方针政策。今天,对于我们研究那段艰难而辉煌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物证和佐证。
(二)红军石刻标语的艺术价值。川陕苏区红军石刻标语言大多简洁明了、乡土气息浓厚,绝大部分书法遒劲、排列有序、寓意深刻,具有很大艺术价值、书法价值和文学价值。如刻于达州市通川区梓潼乡地主杜光庭宅院门楼上的“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 和炎陵县十都墟东侧邓家祠堂正厅木柱上“想当年剥削劳苦工农利中生利好是好,至今日斩杀土豪劣绅刀上加刀痛不痛”横批“阶级斗争”的楹联石刻标语,含意深刻、对法妙趣,看上去清晰醒目、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楹联石刻标语最为大众喜爱。
川陕苏区红军石刻标语还有其书法艺术价值,这里的标语大多为楷体、行书、隶书等石刻标语。楷书在川陕苏区红军石刻标语中用得最多,万源石窝镇打耳岩的“共产党万岁”、新店乡的“保卫赤区”、八台乡天池坝的“巩固赤区”,宣汉红岭乡的“铁面无私共产党,钢心奋勇青年团”,通江沙溪区的“赤化全川”等石刻标语均为楷书錾刻。这些阴刻楷书无论字体大小,皆遒劲有力、清新悦目、体貌端正、笔锋犀利。有的行书石刻标语,创意深刻、笔势开张、飞动放逸。如万源永宁街上的“争取苏维埃中国”、太平镇毛坝子村三组炮台梁的“活捉向穷人催捐逼款的刘湘”,宣汉红峰乡桥河村的“平分土地”、胡家镇黄垭村佛耳岩的“取消捐税”,开江广福镇石板滩村广福寨山道的“毓秀广福”等行书阴刻石刻标语,启写比楷书率意,结构比楷书流动。有的笔画相连处附钩映带,有的则游丝牵连,可谓婉丽娴熟的行书体,可看出这些石刻标语是一部分具有书法基础的宣传人员所写。也有少量隶书石刻标语,“汉碑”风格浓厚、法度谨严。达州市达川区北山乡丰登村大石矸一墓碑上的“打倒国民狗党”为阴刻隶书,走势平斜而弧曲、上下映带、气韵贯通、一气呵成,观之赏心悦目。镌刻在苍溪县龙山禹王宫大门柱上的“打倒帝国主义,铲除万恶刘匪”,主笔横画或撇捺都作大幅度夸张延伸,横画多而不呆板,收笔圆转;一般次笔则较短直,严格约束以服从主笔,短画服从长画,直短服从弧曲,静态服从动态。该石刻线体艺术娴熟,给人以飘逸悠扬、凌空欲飞的形态美。
川陕苏区不少红军石刻标语还配以书画多层次、多形式的錾刻展示,可谓是川陕红军石刻标语中的艺术瑰宝。万源市石窝镇古社坪村南600米处,当年是红四方面军第九军政治部驻地。为宣传革命道理,红军在冉家院子西北20米的鲤鱼石上阴刻楷书“列宁万岁”,从左至右,横向排列,字径0.74米×0.86米,字距0.1米,深度0.05米;标语左侧落款刻写单位为“中国工农红九军政治部”,字横排,字体较小;标语“万”字上刻有红军军旗一面,旗杆插于“万”与“岁”两字之间,旗帜上有镰刀、斧头、五角星等图案,旗帜上沿从右至左刻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该标语有大小字35个,图案1幅,总长4.2米,通高1.8米,面积约2.52平方米。此标语因精美的书画艺术在2005年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四川红色文化精品展”中予以展出,受到专家赞赏。书画相配的红军石刻标语在川陕苏区所见不多,但这些标语在恰当位置配置相应图画,使标语更加生动形象、意不可及,成为石刻标语中的精品,足可看出川陕苏区广大宣传人员和工匠的独具匠心高超技艺。
四、川陕革命根据地石刻标语的影响与启示
川陕苏区红军石刻标语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次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是苏区广大军民结合的伟大创举,其简洁明了通俗的语言、遒劲有力的书法、就地取材离受众近的特点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发动革命起到重要作用。对指导今天我们抓好宣传工作、文化教育、精神文明建设仍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一)要在紧贴受众中明白新时代宣传重点对象。川陕苏区党政清楚明白川陕革命根据地广大群众就是宣传对象、发动对象,也清楚明白根据地人民群众生活艰苦、文化层次较低的现状,这种有针对性的就地取材开展的石刻标语宣传,群众易于吸收,并热情参与,取得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发展的良好效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重要贡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新时代的宣传工作更要明确受众对象,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广大的人民群众更是我们宣传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广大人民群众的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做好人民群众思想宣传工作尤为重要。
(二)要在保护传承中搞好新时代宣传平台建设。川陕苏区石刻标语是巴山人民的瑰宝,也是中国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倍加珍惜和利用。20世纪30年代,舆论宣传平台缺乏,苏区军民就地取材把大山作为宣传平台,这一平台上的万余幅标语在当时有力推动了根据地不断巩固发展,为革命作出重要贡献。今天宣传平台不断丰富,群众的信息来源多、数量大、时间快,特别互联网高度发达,绝大多群众成了网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强调,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主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这部分人我们不去团结,人家就会去拉拢。新时代加快我国舆论宣传平台建设,特别是互联网上宣传平台建设尤为重要。
(三)要在学习运用中创新新时代宣传题材内容。川陕苏区石刻标语展现巴山儿女人格魅力,我们特别应利用好这一红色文化加大对党员干部红色教育,青年学子的革命教育。从标语中感悟先烈们革命自觉、忠诚于党、不怕牺牲、艰苦朴素、清正廉洁、敢于斗争的思想品格,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胜利成果来之不易,我们应倍加珍惜和努力,清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会一帆风顺,更应传承先烈为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同时,新时代宣传工作更应从石刻标语宣传中吸取精髓,如内容简洁明了、乡土味浓,易懂醒目、群众喜欢等特点。特别是深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我们的首要政治任务,要充分吸收川陕苏区石刻标语的这些特点,将理论的严整性和宣传的通俗性相结合,以鲜活亲民的形式让老百姓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切忌“长、空、假”,多用“短、实、新”,列数据、讲故事、谈变化,搬上群众喜欢的多媒体平台,让宣传对大众产生发自内心的吸引力和号召力,以行动谱写忠诚,用实干诠释担当,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四川党史》2023年第3期
作者:吴 丹 黄秀菲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