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受到毛主席肯定的青白江人‖李瑞奎
受到毛主席肯定的青白江人
李瑞奎
20世纪50年代,金堂县绣水乡绣川村有一个勤劳、无私奉献的农民贴心人,1952年秋被授予金堂县劳动模范、绵阳地区劳动模范、四川省劳动模范。1953年5月,12位画家集体创作,把他的事迹绘成连环画,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新华书店四川省分店向全国出版发行。1954年,他获得四川省爱国丰产奖章、四川省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爱国销售模范奖章、金堂县优抚模范奖章。他创造的联组互助经验,受到毛泽东主席肯定,其事迹被载入《金堂县志》《青白江区志》。
他就是原金堂县绣水乡绣川村(今属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绣川河社区)互助联组合作带头人——邬纪发。
1953年3月发行的《组织起来力量大——邬纪发互助组的成长》连环画,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省出版最早的一本描写先进人物题材的连环画
组建互助组 当年大丰收
邬纪发出生于金堂县土桥乡一个贫苦家庭,幼时成了孤儿,少年时给别人放牛,18岁在当地帮长工,19岁离开土桥乡来到绣水乡绣川村帮长年(今属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绣川河社区)。金堂县解放后,从旧社会走过来的邬纪发积极参加绣水乡领导的政治运动和农业生产。1950年,经过社员选举,邬纪发成为农民协会委员兼带耕队长,土改时期当选为绣川村农会主席,土改结束后任绣川村村长。1952年2月,经城厢区和绣水乡推荐,邬记发参加了中共绵阳地委举办的农村干部培训班学习,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邬纪发与贫雇农商量组建互助组
1952年4月,邬纪发从绵阳地委干部培训班回村,他联合8户贫雇农民,组建起全县第一个常年农业生产互助组,当选为组长,受到中共金堂县委重视和支持。金堂县委派出工作人员驻村指导工作。他在互助组中处处先人后己,办事民主,生产上精耕细作,相信科学,实行评分记工,互助互利,男女同工同酬。全组齐心协力,当年全组水稻产量平均比1951年增产49%,最高亩产达八百斤。
在邬纪发互助组示范带动下,全村先后组建起18个互助组,实行联组互助、联组会议,调动农民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绣川村获得空前未有的大丰收,18个互助组比1951年增产29.3%。71岁的村民涂明山喜悦地向邬纪发说: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从来没有见过一亩田打这么多的谷子,更没有见过家家户户都获得大丰收。
绣川村地处成都平原地区,田土肥沃,是黑油沙黏土,又有丰富的水利资源,但在新中国成立前一亩最多也就打四五百斤谷子。当年在邬纪发带领下,全村906亩多田,增产29.3%,超额完成原定增产20%的计划。
春耕期间,全村响应毛主席号召,订了增产20%的计划。当时,贫雇农和新分田户还有不少困难,人民政府一方面分配剩余斗争果实,发放贷粮贷款,另一方面大力发动农民组织起来克服困难发展生产。全村农民在邬纪发互助组带动下,生产生活上的困难都得到适当解决。邬纪发互助组组员廖治君的爱人病了,组员们帮助他们煮饭、耕田、插秧,当年他两亩早产田,比上年增产33.3%,他非常高兴地说:“我做了14年的庄稼,今年收成是最好的一年,这都是大家的帮助,大家的力量。”
再拿军属的生产情况来说,全村农民在保证全面丰产的号召下,为军属做好代耕工作,军属的田也得到了丰产。
由于互助组发展生产,全村妇女都参加了劳动,女组员怕受孩子拖累影响抢收工作,联组女组员开会,成立了4个临时性农忙托儿所。
村民一般都做到精耕细作,普遍都把田多犁多耙了一两次,在各个互助组带动下,全村农民普遍做好了除虫保苗、防洪等工作。同时又学习了先进经验,改进耕作技术,全村32亩多秧母田,只有五六厘旧式秧田,其余全部做新式秧田和改良秧田。栽秧时又适当密植,或栽包边秧,每亩比往年多栽五百窝到一千窝左右。
另外,通过联组互助,进行过三次田间评比,用事例批评农民的保守思想,在施肥追肥时,邬纪发互助组在联组会议上传播经验,带动6个互助组20多户农民,改变了把肥料丢在田面子上的老法子,采用逐窝施肥的新办法,把混合肥丢在秧根底下,使秧子生长健壮。
绣川村的普遍丰收,使一般农民进一步认识到党和人民政府正确的领导,对党和人民政府更加热爱,有些互助组把精壮饱满的谷子,单独晒在一边,准备交爱国公粮。
主席肯定 评为劳模
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写下这一段按语:
金堂县秀川村邬纪发互助联组是最早出现的一个,当时,秀川村一共有七个互助组,除了邬纪发领导的长年互助组以外,其余六个是临时互助组,都缺乏互助合作的经验,希望向常年互助组学些办法。可是,互助组之间,当时还很少联系,工作干部就和邬纪发研究召开联组会来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后来,每月逢五逢十的日子,定期召开互助组组长联席会,各组有不能解决的问题,都拿到会上研究,加以解决。同时,会议根据各组生产需要和自愿原则,统一调配人力、畜力和农具,团结互助,共同克服生产、生活上的困难。这种互助联组是初级的。联组内的各个互助组仍然独立活动。它还不是作为过渡到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形式而出现的。但是它的好处是容易为一般互助组所接受,并且能够巩固原有领导薄弱的互助组。
这是对邬纪发互助组经验的肯定。
1956年出版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毛主席对邬纪发互助联组的经验作出肯定
1952年秋收后,邬纪发被评为金堂县、绵阳地区、四川省劳动模范。1952年10月,受川西人民行政公署邀请,他参加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鲜慰问团,到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4年四川省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爱国销售模范奖章
1953年春,邬纪发互助组建成金堂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被选为全省试点农业生产合作社之一,邬纪发当选为社长和绣川村党支部书记,后又当选为四川省第一、二、三届人代会代表,并任绣水乡党委委员、金堂县二区区委委员、金堂县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共四川省委派记者对邬纪发及其互助组进行了一系列宣传报道。
本色不改 社员称赞
邬纪发从旧社会打长工,到金堂县解放后受党组织和人民的教育培养,地位变了,劳动人民的本色不变。他生活简朴,参加赴朝慰问时,一双草鞋穿到北京。有一次到温江专区干部学校学习,早饭后动身,步行140华里,途中也舍不得花钱吃饭,赶到温江才吃晚饭。他当基层干部,坚持不脱产,1962年做140个劳动日,高出同等劳动力平均出工量10%。他关心社员疾苦,对村里的缺劳户,设法安排能胜任的工种,帮助其增加收入;对有伤有病的社员尽力照顾;有位复员军人缺住房,他让给房住。一次30里外的三星乡杨代才农业生产合作社受灾缺红苕种,他带领社员担着苕藤去无偿支援。社员称赞他:“邬纪发处处为农民着想,真是农民的贴心人。”
邬纪发大公无私,心地坦荡。他家居农村,生活贫困,虽职位在身,名气较大,但从不以权谋私。在任社长期间,先后推荐30余人离开农村参加工作,可他两个儿子一直留在家里务农。
1971年5月,邬纪发因食道癌在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去世,终年54岁。生前,邬纪发用无私奉献、任劳任怨为自己的人生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永远是宽广、博大的胸怀。他以一名共产党人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书写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李瑞奎(成都市青白江区)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