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胡兰畦——浪尖上奔跑的巾帼英雄

发布时间:2023-11-16 14:16:00 浏览次数: 【字体:

胡兰畦

浪尖上奔跑的巾帼英雄

在成都酱园公所街,曾诞生了一名女革命战士,名叫胡兰畦。

胡兰畦

不平凡的“梅小姐”

胡兰畦出生于1901年,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1919年,她受到新思想鼓舞,投入“五四”爱国运动中。第二年冬天,胡兰畦从成都毓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经父母安排,她嫁给了经商的表哥杨固之。两人志趣相差太远,她常常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遗憾,婚后不久便从成都逃到川南巴县女学当了一名教员,自己开始独立谋生。1923年,经亲友证明,胡兰畦和杨固之离婚。

军阀杨森

胡兰畦外貌出众,但又并未因此迷失立场与志向。四川军阀杨森见到胡兰畦后,被她的才貌所惊艳,视她为“红颜知己”。杨森的四姨太田衡秋,与胡兰畦为同学。杨森让他的四太太田衡秋代他向胡兰畦求过婚,被她拒绝。作家茅盾听女友秦德君转述此事后,就写出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虹》,书中娇美而刚毅的女主人公梅行素,便是以胡兰畦为原型的。书中关于梅行素有这样的叙述:“在过去四年中,她骤然成为惹人注意的‘名的暴发户’,川南川西知有‘梅小姐’,她是不平凡的女儿,她是虹一样的人物,然而她始愿何尝及此,又何尝乐于如此,她只是因时制变地用战士的精神往前冲!她的特性是‘往前冲!’”。

茅盾《虹》

1922年5月4日,胡兰畦加入恽代英在泸州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受进步思想影响,1923年,胡兰畦还与辛亥革命以来另一位传奇女性杜黄一道发起组织了四川妇女联合会,并先后参与筹备川南女界联合会、成都妇女公会等活动。1924年,胡兰畦作为四川女界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联第六届代表大会。

结识好友

1922年,从法国勤工俭学回来的陈毅担任重庆《新蜀报》主笔,写出了思想激进的大量诗文,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抨击时政,激浊扬清,在四川知识界特别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胡兰畦受到其鼓舞,直接到报馆寻找陈毅,成为挚友。

年轻时期的陈毅

1925年3月,经人介绍,胡兰畦和川军青年军官、川军第三师政治部副主任陈梦云结婚。1926年春,胡兰畦和陈梦云奔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广州,胡兰畦结识了周恩来、李富春等中共代表人物,也结识了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孙中山的亲密助手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女士。

何香凝

1926年秋,在北伐战争高潮中,胡兰畦离开以何香凝为部长的中央妇女部,前往北伐战争前线,同时加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成为首批231名女兵中的一员,与游曦、赵一曼、胡筠一起被誉为黄埔军校“四大女杰”。

胡兰畦

在中央军校期间,胡兰畦见到了好友陈毅。1927年4月的一天,陈毅约胡兰畦到武汉黄鹤楼的一个饭馆吃饭。席间,陈毅问:“你到军校有几个月了,入党了吗?”胡兰畦回答说:“还没有。我向党组织申请过,但是李淑宁(即赵一曼)让我与陈梦云离婚,与他切断经济联系。但我曾对陈梦云说过,只要他永远革命,我就永远不和他分离。现在,我怎么能无缘无故与他离婚呢?”陈梦云是旧军阀的军官,当时对与旧军阀有联系的人,中共党组织接纳时是很谨慎的。对此,陈毅表示理解。他后来曾为胡兰畦入党的事情找过女生队党小组负责人李淑宁,也没解决胡兰畦的入党问题。

宋庆龄

1929年,胡兰畦以江西省救济院孤儿所兼妇女教养所主任的名义,赴欧洲考察社会救济事业。1930年,胡兰畦抵达德国后,与何香凝、廖承志母子俩共居一所。同年,经成仿吾介绍,胡兰畦加入中国共产党,被编入德国共产党中国语言组。不久,宋庆龄来到德国,通过何香凝,胡兰畦认识了宋庆龄。

被捕入狱

1931年7月,宋庆龄母亲逝世,她要回国奔丧,要胡兰畦陪她一起回国,并承诺会资助胡兰畦再回德国求学。同年10月,宋庆龄通过美国进步记者史沫特莱和陈翰笙帮助,送胡兰畦再度赴德继续学习。

陈瀚笙

当时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大部分受国民政府驻德大使馆控制,他们力图把抗日救国纳入拥蒋反共的轨道。其中的共产党成员,受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王明等人影响,对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意义理解不够,以极左的宗派情绪对待宋庆龄、何香凝等国民党左派领袖,散布流言蜚语。

在这种背景下,陪同宋庆龄回国奔母丧的胡兰畦在再次返回柏林时,被德共中国语言组柏林小组开除党籍。若干年后在复查时才知道,当时胡兰畦被诬控了多项罪名,其中主要一条就是她护送“国民党大官”(指宋庆龄)回国,尽管她担负这一任务事先是经党组织同意的。

鲁迅

1932年12月,根据德国共产党的决定,胡兰畦在柏林体育馆举行的反法西斯大会上发言,控诉日本侵华罪行。会后,德国警察逮捕了她,并宣布将她“驱逐出境”。有德国议员的担保,才使得她能继续留在德国。

1933年春,希特勒上台,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被捕。胡兰畦同德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的工作人员费慈·新田合作,印发传单,因而再次被捕,关入女牢。宋庆龄和鲁迅等人以“民权保障大同盟”的名义,向德国驻上海领事馆提出抗议。3个月后,胡兰畦获释。由于玛丽亚·爱塞和克拉拉·蔡特金以议员身份出面担保,胡兰畦得以暂留德国。

《在德国女牢中》 胡兰畦 著

不久,胡兰畦再度被驱逐出境,来到法国。在这里,胡兰畦经济生活困难,迫于生计,胡兰畦在巴黎一家犹太人办的园艺学校半工半读。她利用这段时间,写出回忆录片断《在德国女牢中》,陆续在亨利·巴比塞主编的《世界报》上发表。胡兰畦的文章以亲身经历揭露德国法西斯对进步人士和无辜群众的残酷迫害,也记述了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女囚对法西斯的仇恨和机智、顽强的斗争,文章立即被译成俄、英、德、西4种文字,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普遍赞扬。《在德国女牢中》的发表,使胡兰畦的名声传遍了欧洲。

为高尔基执绋

1934年8月17日,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会议在莫斯科召开,胡兰畦应邀出席。

胡兰畦(中右)在苏联出席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

1934年8月26日,高尔基在莫斯科郊外的消夏别墅宴请作家代表和外宾。在晚宴上,高尔基把胡兰畦安排坐在自己右边第一个位置上。左边第一人是莫斯科市苏维埃主席莫洛托夫。高尔基强烈谴责了蒋介石,说:“让我们大声疾呼,谴责屠杀中国人民的刽子手和叛徒的罪恶。”高尔基指着胡兰畦说:“这是一个真正的人。”高尔基讲了胡兰畦最近的遭遇,然后写了一张纸条给在座的莫洛托夫说:“现在她不能回去,照顾她住一些时候。”高尔基讲完话后,莫洛托夫、伏洛希罗夫、卡冈诺维奇等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过来和胡兰畦握手。翌日,在住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莫斯科市苏维埃政府在普希金广场附近给胡兰畦分了一套住宅。

高尔基

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因病去世。作为高尔基生前特别欣赏和喜爱的中国女作家,胡兰畦被选入高尔基治丧委员会。在举行葬礼的那一天,斯大林、莫洛托夫、奥尔忠尼启则、卡冈诺维奇抬着高尔基的灵柩,胡兰畦和高尔基的儿子、儿媳一起手捧着他的遗物,为高尔基执绋。

参加抗日

1936年7月,胡兰畦回国来到上海。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胡兰畦自告奋勇在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开办的女工补习学校中招募女青年,成立了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

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

1937年10月5日,胡兰畦带队到淞沪会战宝山、罗店前线,做战地宣传鼓动和战地救护工作,在国民政府第18军(军长罗卓英)军部及下属第11师、14师、67师、98师防地服务。胡兰畦组织队员们发动群众,组成担架队、运输队,上前线救伤兵、运弹药,还经常帮一些士兵写家书,帮助老百姓在前沿阵地抢割水稻。她们根据战场抗敌英雄的事迹进行文艺创作,现场为官兵演出,还写了很多通讯报道及战地速写等在报刊上刊登。

英雄落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胡兰畦被安排到北京工业学院从事后勤工作。命运多舛的她,成了历次运动的牺牲品,其经历充满了闹剧意味的荒诞与无奈。1978年平反后,胡兰畦重新入党,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晚年在邓小平支持下,尽自己所能,为老年事业做了许多贡献。

胡兰畦晚年照

1994年12月13日,胡兰畦在成都逝世,享年93岁。她在回忆录里这样评价自己的一生:“这辈子只知道赶着时代大潮走,在浪尖上奔呀、跑呀。有时被礁石碰得头破血流,也只能独自舔着流血的伤口。”袁继成对她评价说:“作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中思想最活跃,经历最丰富女兵,同时也是毁誉交加、沉浮不定、受尽坎坷和磨难最多的巾帼英雄。”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青羊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