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我的“3·17”之旅(四):“蛮子林”情缘‖王愔
我的“3·17”之旅(四)
“蛮子林”情缘
王 愔
“317”团结束了在滕县的祭拜,还有一处牵挂——徐州沛县的“蛮子林”。
关于“蛮子林”,要从2016年说起。一天,何允中老师给我电话,说是江苏沛县有个叫李东虎的老人电话找到他,用十分激动的声音报告一个川军烈士埋葬地的消息。由于语言上的障碍,沟通不是很清楚,让我再详细沟通了解。就这样,我与沛县杨屯李东虎大哥有了联系,开始知道“蛮子林”的故事。
66岁的李东虎是江苏沛县杨屯镇人,他原是大屯煤电职工,退休后一直为“蛮子林”的事情四处奔走。
李东虎讲述蛮子林的往事
他一方面调查走访当地老人,还原“蛮子林”的历史,一方面多方打听川军后人的消息,要为“蛮子林”烈士找到亲人。他曾写了一块“为川军烈士寻找亲人”牌子挂在自行车前,到处游走。他甚至还打算带上牌子到成都坐到人民公园的川军塑像下,等着川军后人来认亲,直到他通过山东枣庄民革秘书长吕东来找到了何允中老师。
沛县当地许多乡亲都感念抗日烈士的忠勇,自发守护“蛮子林”数十年。2017年清明节,沛县吕高群先生自筹资金在沛县杨屯的昭阳山庄召开“蛮子林”烈士墓地研讨会,几十名专家学者(何允中、马民康、钮发文、赵玮、行者、王愔、易玎等均与会)参加会议,共同探讨杨屯蛮子林烈士墓地的认证、保护和建设问题。当地人说的“蛮子”,是老百姓对四川人等南方人的称呼,“林”指墓地。现在杨屯中学(已搬迁)校址所在地,就是当年的“蛮子林”。最早有五六十座坟头,坟前都插着木牌,写着死者的姓名、籍贯等,老人们都记得牌子上写的多是“四川某某”的字样。那些牺牲者,一部分是滕县保卫战撤退来到杨屯的受伤官兵,没有救活的就埋在杨屯镇东边的荒田里,当地百姓叫做“蛮子林”;还有一部分是滕县保卫战之后,与部队走散未能归队的川军,留在当地参加抗日牺牲的。据沛县李垂堂说,他的父亲李金安(已去世)是川军班长,从滕县撤退来到沛县,与部队走散了,就留在当地参加抗日武装,坚持抗战多年,后来在沛县成家,养育了多个子女。
另外,杨屯还有一位60多岁名叫吕复堂的汉子,他同李东虎是同一煤矿的退休工人。我同他有过一段时间的邮件交往,在这些邮件通信中,他给我写过很多关于“蛮子林”感人的故事。
他在信中写道:
“我自童年之时就曾听祖母讲着‘蛮子林’的故事,祖母生于1883年,卒于1987年,享年104岁。生前她告诉我‘蛮子林’埋的是四川兵,是打日本鬼子死的人。当年还有一些伤兵放在地窨子里养伤,缺医少药,吃饭都成问题,祖母吃斋念佛,心地善良,加上对抗日英雄们的敬仰之心,和近邻张体高的母亲、吕复云的娘、李玉修的妈等乡亲一道,主动为伤员用盐水冲洗伤口,用单方为他们治伤,送饭喂饭。祖母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我至今健在的84岁堂哥,回忆此事记忆犹新,当时他五六岁,跟我奶奶为伤员送饭,趴在地窨子口喊伤员,‘送饭来了’。他也听说是打滕县来的伤兵。鬼子进村时就把伤兵各自领到家中,充当家人,蒙骗鬼子。在杨屯中学大门里东西方向两排大约有五六十座坟头。在我心中,他们一直都是英雄,尽管他们是国民党的军人。
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在杨屯镇中学读书,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刨树,从树坑中挖出了几个人的尸骨。头颅十分完好,看上去都是年纪不是多大的人。出于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就地小心重新掩埋了。记得当时有个老师把一个头颅骨用清水洗净,供在桌上,说是为了教学当教具,没有想到夜里被人打得鼻青脸肿,第二天赶紧又将烈士的头颅原处掩埋了。邻居赵大娘、曹大娘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常‘映着’(‘映着’,在我们指人的魂魄附体,借活人口说话)一个‘蛮子林’上掩埋的川军连长。大娘得病时说的话蛮啦呱叽是四川话,较难听懂,六七十岁的老太太了,在墙头上健步如飞,一会大哭,一会大笑,声音洪亮而威严,‘我的兵都阵亡了’‘我的盒子枪哪?’‘小鬼子,我给你们拼了。’当时那个劲头,几个壮劳力制不住她。清明节,出于对英雄们的崇敬之情,在为爷爷、奶奶、父亲上坟时,我总先拿出一些冥钱到‘蛮子林’也就是杨屯镇中学东南角匆匆烧掉,念叨几句,怕人看到,赶紧离开。母亲说我是神经病,因为我的舅在1947年内战时与国民党军作战阵亡,故母亲对给国民党兵烧纸钱不理解。其实是两码事,‘蛮子林’的烈士是同日本鬼子作战牺牲,他们是为国家独立,民族自由而战。他们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他还写道:
“此地有一个叫周鸿儒的人,90多岁了,现在外地儿子家暂住,耳朵有点聋,但头脑清醒。其外孙女在沛县民政局工作。周先生曾是杨屯中学号称‘蛮子林’处当过小学教导主任。我们让其外孙女视频传话得到下面内容,现发给你,请参考。
杨屯中学的原址是泰山奶奶庙,1952年上大水淹后,杨屯完小从孔庄搬迁到杨屯。姥爷(指周鸿儒老先生)是1955年去的,当时任完小教导主任。办公室后面有片树林,树林里有8个坟头,当地人俗称‘蛮子林’,据说蛮子林是胡子良所埋。所埋人员都是川军,台儿庄战役后撤退时,留在杨屯附近,当时住在大屯村唐家祠堂,是左团长剩余的一部分川军。这些人后来跟随胡子良打日本鬼子,战后埋在那儿。
唐家祠堂,在沛县大屯镇大屯村。大约1860年前后皇上为唐守忠所建,1967年被拆,原址在现在的大屯小学院内。如果要了解情况,也可到大屯村唐家祠堂附近访问老年人。
根据现在掌握的信息,蛮子林埋的是川军将士确定无疑,是台儿庄战役、滕县保卫战撤下来的也是真的。估计当时牺牲的就埋在蛮子林了,伤员藏在地窨子里,活着的跟胡子良打鬼子去了。后来牺牲的也可能埋在蛮子林了,那8个坟头可能是后来牺牲的川军烈士。”
他继续写道:
“2016年9月17日上午,李东虎、吕复堂采访了沛县杨屯村‘蛮子林’东边住着的94岁老人赵田氏,女,属猪,16岁结婚(周岁也就是15岁),娘家、婆家均为杨屯村人。婆家离‘蛮子林’不过百米。婚后曾在‘蛮子林’坟头处点豆子,有木牌,牌子上写着牺牲的烈士姓名,因不认字,不知其写的啥名。有一个叫孙鹿的人(只能听其音记名),是四川兵常到其家玩,当时三四十岁的样子。
《沛县文史资料》第八辑第27页这样写道:“……民国二十七年三月,台儿庄战役期间,沛中学生组成‘战地服务队’,到达前线,进行抗日宣传和慰问,抬回伤员,并奔走在城乡各地,演剧、宣传、募捐、动员群众,慰问护理伤兵。
四五月间,22集团军45军某团团长薛家斌,在山东滕县抗战中失利后来沛县,收集散兵游勇,组成抗日游击队,自称司令,驻扎在城北郝寨一带。”
吕复堂最后写道:
“我们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不能忘记英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一个不敬仰英雄的民族和社会是没有希望的。‘蛮子林’的英雄们,你们的血不会白流,活着的后人会跟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我们一定能把你们舍命护佑的祖国建设成繁荣、富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国家。
安息吧,英雄们,你们的功绩将彪炳千古,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你们永远活在我们及后人心里。”
我把这些通信恭恭敬敬收藏起来,每当看到这些,就想起李东虎、吕复堂等杨屯的乡亲,他们是那么忠诚地守护着“蛮子林”,守护着那里的抗日川军,那么善良地想方设法给川军烈士找到回家的路。同时,他们是那么胸怀大义,为民族记下那些遥远的往事,为还原历史默默地做了那么多。
2017年清明节前,杨屯的大姐大嫂们早早地买了祭品,叠了好多好多“金元宝”去蛮子林祭奠烈士。我们在研讨会之后专程去杨屯中学祭拜烈士,也去感谢我们沛县杨屯的亲人。
在杨屯中学旧址,感谢杨屯乡亲(左起刘长春大嫂、何允中、吕复堂、杨屯中学门卫老张、本文作者王愔)
今天,2018年3月17日,我们“317团”来了,带着家乡的醇酒来看望那些献身异乡的川军忠烈,来慰藉先辈的英灵,来再次感谢守护着蛮子林川军烈士几十年的杨屯乡亲。
在杨屯中学的苍松翠柏下,吕复堂、李东虎、吕高群把他们知道的几代人传下来的“蛮子林”故事讲了又讲,沛县杨屯镇的民政委员訾立位把当地政府对“蛮子林”烈士墓地保护建设的意图作了介绍,我们期待着在远离巴蜀的苏北,美丽的微山湖畔,矗立起一座抗日川军的历史丰碑!
致敬!蛮子林守护人李东虎!致敬!杨屯的乡亲们!
“317团”团员向李东虎表示敬意
在杨屯中学曾经的“蛮子林”,“317团”团员与当地乡亲合影,一个杨屯的孩子举起右手向烈士敬礼!
写到这里,我的“317”纪行打算就此搁笔,可是回想起来又有太多遗漏。单是此行去过的地方,就有“川军收复平遥古城”“张曼伯血洒晋中鸣谦”“拜谒三孔”“胡大贵与徐州会战纪念馆”“台儿庄忠烈祠”等可歌可泣的故事。在“317团”里,也有迷彩战友、战地记者们感人的一帧帧画面。虽然我没有一一记述下来,但那些动人的情景却常常在脑海中一幕幕清晰地回放。写不尽的感动,抒发不完的情感,还是留给“317团”秀才们吧,相信他们有更好的文笔、更深的感情写出她们的“317”之旅。
(全文完)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王 愔(女,1958年生,全国著名川军抗日烈士王麟孙女,退休教师,中共党员,青岛市人民政府督学,青岛市教育督导研究会副秘书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