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87年前的这场胜利 今天依然让人热泪盈眶
87年前的这场胜利
今天依然让人热泪盈眶
王志迁
今天
2023年10月22日
红军长征胜利87周年纪念日
从1934年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到1936年三大红军主力在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会师,历时两个寒暑。红一方面军中走得最远的作战部队走了25000里,各路红军行程总和约65000里,途经十余个省份。87年前,一个年轻的政党,带领一支年轻的军队,完成了一次无与伦比的远征。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2016年7月1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从固原市六盘山机场一下飞机,就驱车1个多小时来到西吉县将台堡,瞻仰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参观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纪念馆。他深情地说:我们党领导的红军长征,谱写了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1934年10月起,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8.6万余人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了著名的长征。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大渡河是岷江的支流,两岸群山绵延,险滩密布,水流湍急。太平天国著名将领石达开率领的数万大军,在大渡河畔安顺场渡口陷入清军重围而全军覆没。),进入川西北地区。蒋介石妄图凭借大渡河天险,使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严令“追剿”军各部向大渡河南岸安顺场急进。为抢在国民党“追剿”军赶到之前渡过大渡河,中央红军决定实施强渡。
当时,红一军团一师一团担负了光荣的先遣任务。军委特派刘伯承、聂荣臻分别担任先遣司令和政委,并把军团的工兵连、炮兵连配属一团指挥。当接到上级强渡大渡河的任务时,部队立刻从离大渡河160多里路的一个庄子里,冒雨出发了。
经过一天一夜冒雨行军,部队在一个山坡上停下来。这里离安顺场10多里路,大渡河“哗哗”的水声都可以听到。140多里路的急行军强度极大,战士们一停下来倒头就睡着了。这时已是夜间10点多钟,担任团长的杨得志急忙找来几个老乡了解情况。前面的安顺场是个近100户人家的小市镇。敌人为防我军渡河,经常有两个连在这里防守。所有的船只都已被抢走或毁坏,只留一条船供他们过往使用。安顺场对岸驻有敌人一个团(团的主力在渡口下游15里处),上游的泸定城驻有三个“骨干团”,下游有两个团,要渡过大渡河,必须首先强占安顺场,夺取船只。情况刚了解清楚,指挥部便来了命令:“连夜偷袭安顺场守敌,夺取船只,强渡过河。”
刘伯承司令和聂荣臻政委特别指示道:“这次渡河,关乎着数万红军的生命!一定要战胜一切困难,完成任务,为全军打开一条胜利的道路!”“我们不是石达开,我们是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的工农红军!在我们的面前,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没有突不破的天险。我们一定要在大渡河上,为中国革命史写下光辉的一页。”看完命令,团政委黎林坚决地表示。战士们从梦中被叫醒,冒着毛毛细雨,摸黑继续前进了。根据分工,黎政委带领二营至安顺场渡口下游佯攻,以便吸引对岸敌方一个团的主力;团长杨得志带一营先夺取安顺场,然后强渡;三营担任后卫,留在原地掩护指挥机关。
天漆黑,雨下个不停,部队踏着泥泞的小路前进。大约走了10多里,便靠近安顺场了。杨得志命令一营分成三路前进。安顺场的守敌做梦也没有想到,红军来得这样快。
“哪一部分的?”一团的尖兵排与敌人哨兵接触了。“我们是红军!缴枪不杀!”红军战士的回答像春雷,扑向敌人。“砰!砰!……”敌人开枪了。火力从四面一齐吼叫起来。愤怒的枪声,湮没了大渡河水的咆哮,湮没了敌人的惨叫。顽抗的敌人纷纷倒下,活着的,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没命地逃跑!
一营花了好大的劲,终于把唯一的渡船弄到手了。这里只有这条船,它现在成了红军渡河唯一的依靠!可现在一无船工,二无准备,要立即渡河是困难的。思来想去,杨得志决定组织一支坚强精悍的渡河奋勇队!战士们红着眼睛,争着抢着要参加。最终一支英雄的渡河奋勇队组成了:十八个勇士,每人一把大刀,一支冲锋枪,一支短枪,五六个手榴弹,还有作业工具。二连连长熊尚林为队长。
熊尚林带领着十七名同志跳上了渡船。“同志们!千万红军的希望,就在你们身上。坚决地渡过去,消灭对岸的敌人!”渡船在热烈的鼓舞声中离开了南岸。
安顺场红军渡
渡船随着汹涌的波浪颠簸前进,四周是子弹打起的浪花。岸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渡船上。渡船飞速地向北岸前进。对面山上的敌人集中火力,企图封锁渡船。十八勇士冲过一个又一个巨浪,避过一阵又一阵弹雨,继续奋力前进。
“打!给我狠狠地打!”河南岸扬起雷鸣般的阵阵吼声。红军有力的反击吓得敌人四散奔逃。在火力掩护下,渡船靠岸了。十八个勇士飞一样跳上岸去,一排手榴弹,一阵冲锋枪,把冲下来的敌人打垮了。勇士们占领了渡口的工事。
红一团强渡大渡河的成功,有力地配合了左翼兵团抢占泸定桥。很快,泸定桥被红四团胜利夺取,红军的千军万马在这里渡过了天险大渡河。蒋介石企图把红军变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彻底破灭了。
1936年5月18日,中革军委决定以红一方面军的红一、红十五军团和红八十一师、骑兵团等1.3万余人,组成西方野战军西征,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鹤亭任参谋长,刘晓任政治部主任,分路先后从陕北出发挥师西进,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
1936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国内时局的演变和夺取宁夏、扩大陕甘根据地的需要,作出了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的战略决策。会宁北临靖远,是红军会师休整、北进发动宁夏战役的最佳地域。毛泽东在陕北保安讨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时讲道,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是件大事,三大主力会合的地点一定要慎重考虑,要选择一个好地方。当时,周恩来建议放在会宁,这一主张当即得到毛泽东的赞同。他高兴地说:“会宁、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建议就在会宁会师。”
转战陕北时的毛泽东(图片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36年8月下旬,党中央指示,西方野战军从豫旺堡、同心、黑城镇一带出发南下。红一军团经固原、海原抵达西兰公路附近。9月13日,中央制定了《静(宁)会(宁)战役计划》,准备以三个方面军主力打击消灭胡宗南部队,巩固和扩大西北革命根据地,逼迫蒋介石抗日。同日,红三团先头部队到达单家集。9月14日,红一方面军右路纵队十五军团73师进占会宁打拉池(现属白银平川区)地区,一部直插会宁县北部的郭城驿、宋家河畔,切断了会宁通往靖远的道路,使驻守两县的敌军失去了联系。9月16日到达界石铺。9月18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在岷州三十里铺召开会议,批判了张国焘的错误行为,会议重新肯定了甘孜会议确定的北上方针,并制定了《通(渭)庄(浪)静(宁)会(宁)战役计划》。同日,左路纵队1军团1师、2师逼近西兰公路,红1师占领了静宁县的界石铺和会宁东南青江驿、老君坡、杨崖集一线,并以此为中心控制了西兰公路。红一方面军主力部队集结静宁、隆德、海原、靖远一带,在会宁外围形成了一个弧形保护圈,给红二、四方面军北进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至此,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的条件和时机已经完全成熟。
《转战陕北》油画(图片来源:光明网)
9月30日,红四方面军分为五个纵队,先后从岷县、漳县等地出发,向通、庄、静、会地区前进。
10月1日傍晚,由韦杰、夏云飞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十五军团骑兵团急行军到达会宁县城北10里处的小村庄杨家寨子(今柴家门镇柴家门村寨子社),封锁了通往城里的道路。10月2日凌晨,骑兵团以战斗队列突进县城,从接受作战任务到攻克会宁县城,历时32小时,行程300多里地,全歼县城守敌,拉开了三军大会师的序幕。10月8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第十师经会宁的青江驿、界石铺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会宁胜利会师》油画
10月9日,碧空万里,阳光和煦。陇原古道名城会宁焕发了青春,红1团在南城门用木板搭起了彩门,在南门城墙上,悬挂着写有“欢迎劳苦功高的朱总司令张总政委”的红绸布横幅。整个会宁城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气氛非常热烈。
当徐向前、陈昌浩率红四方面军部队进城时,陈赓与红1团官兵及当地群众夹道欢迎,锣鼓声、口号声响彻云霄。徐向前、陈昌浩与陈赓紧紧拥抱,细叙思念之情。
朱德、张国焘率领红军总部随后进入会宁城,把会师气氛推向了高潮。同时到达的还有红军大学和步校3000多名学生,以及第4军和31军。
这个小小的县城沸腾了,锣鼓喧天,暴风雨般的掌声经久不息。朱德热泪盈眶,朝着欢腾的人群挥手致意,用哽咽的声音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红军胜利会师万岁……”
1936年10月10日黄昏,中共中央西北局,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总供给部在会宁县城文庙大成殿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三军会师联欢会。
在主席台上就座的有朱德、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陈赓等红军领导干部,数千名红军战士和群众参加了大会。联欢会由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李卓然主持,大会首先由徐向前总指挥讲话,接着,陈昌浩、陈赓也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最后,朱德总司令宣读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来的《中央为庆祝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通电》,并在热烈的掌声中讲了话。会议还向党中央发了致敬电。
正像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三个方面军会宁大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因此,10月10日在会宁县城召开的庆祝一、二、四方面军会师联欢大会,是一次历史性的、标志性的三个方面军的会师大会,它标志着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实现了大会师。
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内的雕塑为《地球上的红飘带》,“地球上的红飘带象征“由几十万中国工农红军战士的足迹和鲜血描绘的、绵延二万五千余里、成为二十世纪人类最悲壮最英勇的一次进军”
作者简介
王志迁,方志出版社志鉴编纂专家,江苏省地方志学会理事,江苏省新四军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党课名师,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响水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地方志办)主任。曾在《人民日报》《半月谈》《经济日报》《江苏通讯》《江苏地方志》《江西地方志》《河北地方志》《安徽地方志》《今古大观》《宁夏史志》等发表各类文章数百篇,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学术论文研讨会并获奖。
来源:方志江苏
作者:王志迁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