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朱德的借条‖黄盈明 陈龙狮
朱德的借条
黄盈明 陈龙狮
1949年12月2日,一轮朝阳喷薄而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从重庆经络碛朝长寿挺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7军139师417团先头部队,从葛兰场与敌军激战后来到长寿小岩子。数千名欢天喜地的民众在小岩子河沙坝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夹道欢迎。解放军挥手致意马不停蹄从河街沿三倒拐爬坡入城,与中共长寿地下党组织会合,长寿宣告解放。
1949年12月10日,西南服务团106人抵达长寿,与中共长寿县地下党组织会师;12日,中共长寿县委员会成立;18日,长寿县人民政府成立。
长寿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向各乡镇派驻减租退押工作组。
积极拥护减租退押的贫苦农民
一天,减租退押工作组和村干部在新市乡惠民村傅家堰坎地主傅德辉家,问他:“傅德辉,还有可退押的东西吗?”
傅德辉低着头想了想,走进房屋,搭起木梯,从屋梁上挂的竹提篼里取出一个陈旧的牛皮纸信封,双手递给工作队组长:“我实在没有退的了,只有这张借条。”
组长接过信封:“借条?是剥削农民的证据。”
傅德辉低着头细声细气地:“不是剥削农民的证据,是……”
“是啥子?难道是农民剥削你的证据?”
取出借条,组长看了一遍又一遍、读了一回又一回:“咦!还有这么回事呀?”
人们“唬”的一下围了过去:“借得傅德辉名下大洋100块,借款人朱德”。
“哗”的一声议论开了,有的说:“100块大洋对于他这个地主不值一提,但借款人是朱德就不是一般了。”有的说:“朱总司令啷个会向他借100块大洋喽?”还有的说:“这个朱德会不会是与朱总司令同名喽?”
组长瞪大双眼:“傅德辉,是哪个朱德哟?”
傅德辉不紧不慢地答道:“朱德就是朱德噻。”
组长一听:“我还不晓得朱德就是朱德,问你朱德是啥子人?”
傅德辉还是不紧不慢地答道:“解放军的总司令!这张借条是他亲笔写的。给钱时,我叫他不写,他硬要写,还叫我一定要保管好。”
“哗”的一声,这个消息像一道闪电传遍了长寿境内。
“地主啷个会与朱总司令扯上关系?朱总司令啷个又会向他借大洋?简直是胡说八道!”
新市乡政府火速上报川东行署,川东行署又急忙上报中央。
再次询问傅德辉,他便一五一十全盘托出。
傅德辉其人
1898年的一天,太阳刚刚从东方露出笑面,接生婆咧开大嘴:“恭喜,傅夫人,是个读书的,你好有福气哟!少爷长得宽皮大脸的……”傅夫人一听,忍着疼痛:“快些抱来我看看,当家的快来看啰,长个茶壶嘴嘴,硬是个读书的……”
傅德辉(1898—1976)
傅家当时在长寿是出名的大富人家,当家的既开明又有文化,希望儿子长大成人飞黄腾达,前程似锦,取名傅德辉,字翼卿。他巴了几口叶子烟:“我们长寿县新市乡惠民村傅家堰坎(现重庆市长寿区新市街道原粮站旁)又添新丁啰,哈哈哈哈……”
傅春潮系中国同盟会会员,曾任长寿县团防副司令,是傅德辉的叔父,傅德辉从小受其叔父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不满旧社会制度,立志实业救国。
1919年,傅德辉从重庆一学校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在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教授李石曾鼓励以及其父母和叔父大力支持下,1924年,傅德辉乘海轮抵达法国马赛,经巴黎到德国投考柏林大学学习科学技术。因语言不通,补习了一年德语考入拍林大学,后又进入库尔水泥研究院专攻水泥生产技术。其间,他边读书边在校外讲课和翻译书籍挣些收入。后来,还开了一家豆腐坊。浓浓的家乡味又香又绵扎,车水马龙般的华人、华侨、留学生以及德国食客把豆腐坊点缀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再后来,豆腐坊成了中国留德学生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中心和共产党人的秘密联络点。
他最早在这里结识的,是辞去中国云南陆军宪兵司令(中将军衔)职务,怀揣一腔报国热血,1922年11月经张申府、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来到德国留学的朱玉阶(朱德)。
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常到豆腐坊请傅德辉翻译革命书刊,同是四川老乡,二人成了诚挚好友。
傅德辉是端着金碗含着金匙出生的。家里非常富裕。
朱德在德国留学期间,多数时间打零工挣生活费。同时,还要与周恩来等人探讨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学习德国的语言,他的生活过得非常艰辛。
1923年,朱德在法国留学时留影(图片来源:解放军画报)
傅德辉对朱德这位在德国从事共产主义活动的老朋友,常在生活、资金上给予支助,使得朱德在非常贫困的情况下,也能维持正常生活。
1925年,朱德在一次工人运动中,不幸被德国政府以共产党员的罪名将其逮捕,吊销护照,驱逐出境,在德国的求学之路画上了句号。
党中央得知情况,安排朱德到苏联学习军事。
朱德对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憧憬已久。当时,党中央的经费却十分紧张,无法为朱德提供赴苏的费用。而当时朱德的经济情况,更是无法承担这些费用。他的海外求学之路,虽克服了千难万险,吃尽了人间苦头,闯过了颠沛流离,还是画上了句号。
这时,傅德辉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朱德立借条
傅德辉说:“朱兄,你到苏联学习的费用由我承担,你就安心去学习吧。”
朱德一听忙说:“傅兄,你真是雪中送炭喽!”
傅德辉:“朱兄,你我同为中华同胞,这笔费用,心里不必有所负担,不必偿还。这是老朋友的应尽之责。”
朱德紧紧握住傅德辉的双手:“亲兄弟尚且要明算账,更何况你我之间,今日我便立下借据,假以时日,必定如数奉还。”
你一言肝肠寸断,我一语热泪涟涟。朱德坚持不让,傅德辉推辞再三。傅德辉实在拗不过,只好收下朱德写下的借条。
但是,傅德辉从没想过要朱德兑现偿还,因为这张借条既是深厚友情的彰显,也是壮志凌云的豪言,更是家国情怀的展现,还是放飞梦想的蓝天。
1925年,朱德肩负党的重托,登上了开往苏联的火车,傅德辉站在月台不停地向朱德挥手告别。朱德站在窗口望着傅德辉难舍难分的目光,像一缕割不断的情丝连着天、连着地、连着永远……
借条圆美梦
1931年,傅德辉在德国完成学业归来。他学识渊博,见多识广,掌握了当时西方的一些先进科学技术。民族实业家、民生公司经理卢作孚特在上海专程拜访了他,聘请他为该公司工程师,负责筹办全川第一家水泥厂。他背包挂伞,跋山涉水,走遍川东实地勘测,提出在北碚地区利用附近的石灰石做原料、北庙子煤炭作燃料的选址建厂方案,后因综合诸多方面因素和股东意见分歧,改址在南岸地区玛瑙溪建厂。
1937年,傅德辉筹办的四川第一家水泥厂建成投产,填补了四川地区建筑材料的空白,促进了建筑业的蓬勃发展。
之后,水泥厂个别负责人不讲规矩,胡作非为,傅德辉便以有病在身为由辞职离厂。
20世纪40年代初,四川省建设厅厅长卢作孚函告长寿县县长卢启勋转告,拟聘请傅德辉筹办化工厂。傅德辉见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无能,官场腐败和办水泥厂的隐痛未消,深感报国无门,便婉言谢绝,回到老家。
当时,朱德学成回国,他的名字,在人民心中扎根,他的功劳,在祖国大地传扬。傅德辉本想去找朱德寻找立业报国的机会,无奈兵荒马乱,只好在家乡种植果树,继承家业。
新中国成立后,傅德辉被三天批二天斗,可他从未提及过与朱德的往事,更没联系过朱德,害怕地主身份会给朱德带来麻烦。
每当夜深人静,他便拿出朱德的借条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再装进牛皮纸信封,藏在屋梁上的竹提篼里。
话说朱总司令,始终没有忘记傅德辉这位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刻帮助过自己的老朋友。自从在德国分别之后是杳无音信。找啊,问啊,查啊,茫茫人海,犹如登天!
直到减租退押时傅德辉交出那张借条,他的行动轨迹和处境才传到朱总司令耳中。
朱总司令急忙写信给当地政府,务必保证傅德辉的人身安全,赶快将他送到北京。
北京相聚,峥嵘岁月的泪水诉说了他们报效祖国的艰辛;朱德委员长感谢傅德辉当时雪中送炭之情,傅德辉感谢朱德委员长的救命之恩。
朱德深知傅德辉在化学方面有很高造诣,让他到相应的岗位报效祖国。
傅德辉热血沸腾,将心灰意冷的报国梦重新放飞,在北京学习3个月。
1951年4月,担起了四川省工业厅化学室主任的重担。
1952年9月,组织调他到西南工业部教育处,担任工业中专学校调整工作并筹建实验室,工作有声有色,获得过先进。
1955年,组织再次调他到勘测院西南分院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1964年,傅德辉告老还乡。他爱好书法,常把“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写来送给亲戚朋友;他还买镇纸、毛笔等用具送给热爱书法的人们。至今,人们说起这些往事还记忆犹新。
1975年,他病了,政府派人用小瓢儿喂芙蓉蛋,煎汤熬药,端茶递水。
1976年,傅德辉老先生78岁时安详地闭上了他的双眼。
这正是:
一张借条圆梦理想,
一份博爱寸断肝肠。
一个故事高歌传唱,
一种情怀千古流芳。
〔感谢重庆市长寿区委党史研究室(重庆市长寿区地方志研究室)、重庆市长寿区档案馆、重庆市长寿区侨联以及李鸿仁、周家修、涂奇微、向炳全、林家义、朱浩进等提供资料!〕
作者简介
黄盈明,重庆长寿人,1951年生,中共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曲艺家协会会员,重庆市长寿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会长,重庆市长寿区老年书画研究会秘书长。曾在《曲艺》《重庆文艺》《重庆艺术》《巴渝文化》《巴人》《长寿文艺》、华龙网、四川省情网、方志四川、新红网、中国民生网等报刊、网站及新媒体平台刊发作品并获奖。与人合作编辑《长寿民歌选》《长寿曲艺作品选》等书籍。
陈龙狮,四川仪陇人,1957年生,中共党员,重庆市长寿区名人事业促进会顾问,军挎记者。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黄盈明 陈龙狮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