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文化】“两不怕”革命精神永放光芒‖孙学元

作者:孙学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0-19 14:56:15 浏览次数: 【字体:

“两不怕”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孙学元

瞻仰阳廷安烈士塑像

在仁寿县板桥镇青龙社区欧阳宗祠右耳房内,有一尊塑像巍然屹立。它由两部分构成,最底层的基座四周是黑色大理石,形状如长方体,长和宽各约3尺,高约2尺。基座正前方从上到下横排雕刻着三行黄色、醒目而又闪闪发光的汉字,一、二行分别是“中印自卫反击战”“一级战斗英雄”,第三行是“欧阳廷安”。这个基座的上方,还有一层小基座,是用钢板焊接而成,长、宽各约1.5尺,高约2寸,形成一个斜放着的“曰”字形,用螺丝拧扣在下面的大基座上。

小基座上,是烈士的铜像,高约2米,宽约1米。欧阳廷安烈士双脚紧紧地打着一圈圈的绑腿,左脚向前跨出一小步,昂首挺胸地站立着。他腰间牢实地扎着一根宽大的皮带,胸前挂满整齐划一的子弹袋,子弹带装满一粒粒威力强大的子弹。右衣角向后翻起,呈飘曳状,仿佛凛冽的刀子风不停地刮来。他左手提着一杆长长的步枪,右手拳头紧握,高高地向前举起,仿佛有千钧之力,老远就能听到手指紧握时发出“啪啪啪”的声响。头戴一顶厚厚的棉军帽,军帽上的五角星和衣领上的红领章清晰可见。他双眼圆睁,喷发出万千怒火,嘴巴张得圆圆的,仿佛在高声地呼喊:“同志们,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咱们一定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跟我冲啊,决不让祖国的土地丢失一寸!”

仁寿县板桥镇青龙社区阳家宗祠内的阳廷安烈士塑像(孙学元 摄)

整个塑像,从着装、动作、表情、姿态等方面,把烈士的英雄形象塑造得丰满逼真,斗志昂扬,熠熠发光,透露出一种一往无前的精神,要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被敌人所屈服和无坚不摧的凛然正气,给人以巨大的艺术震撼和强烈的精神鼓舞力量。

阳廷安烈士

喊响的“两不怕”战斗口号

阳廷安,姓欧阳,名廷安,当地人多称阳廷安(笔者在此亦用阳廷安)。1938年,他出生于仁寿县板桥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受到长辈的严格教育和要求,形成了强烈的进取精神。可是由于家庭贫困,高小毕业后,不得不在家务农。那时,他时刻想着当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能够穿上漂亮的军装,端起枪杆子,保家卫国杀敌人。1958年,正值青春年华的阳廷安,幸福地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7891部队2连2排,如愿当上了一名解放军战士。

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在党组织的热情关怀和精心培育下,阳廷安思想进步很快,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1960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同年,在西藏阿里地区的平叛战斗中,阳廷安所在的2连2排,不怕山高路远,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战斗到最后,追击敌人300余华里,歼敌3股109人。最后,子弹打完了,他们便用刺刀结束战斗。全排荣立三等功。战后,阳廷安由五班调到六班,升任班长。

阳廷安从小就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作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他深知要保证胜利完成战斗任务,彻底消灭敌人,保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只有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多学习,多训练,有了高度的政治觉悟和过硬的技术本领,才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为国杀敌。因此,在训练时特别是在负重行军中,阳廷安和六班战士除携带规定的弹药物资外,还主动加砖块,加石头,强化训练,每人负重达60斤以上;休息时间,他积极带领全班战士到公路上练长跑,加强训练,大家虽然跑得气喘吁吁,汗流满面,脚上还打起了大血泡,但是没有叫一声苦,喊一声累。经过几个月的刻苦学习和顽强训练,战士们的思想认识提高了,体质也增强了,完全达到训练要求。在实战演习中,四五百米的山路,他们仅仅只用12分钟就快速地冲上了阵地。刺杀训练中,他组织战士除在正课时训练外,还在饭前饭后练,甚至休息时也练。全连考核,他们班荣获第一名,受到军区表扬。

众所周知,位于我们伟大祖国西部的西藏自治区,与印度毗邻。从1962年5月开始,印军第7旅悍然越过边境线,武装入侵西藏错那县克节朗草场,驱逐、抓捕和打伤我西藏牧民。印军对我方的多次严正警告置若罔闻,仍然我行我素,不停骚扰和侵略。西藏边防部队在草场设立岗哨后,印军第7旅又蛮横地派出部队与我方对峙。9月20日,印方居然打死我边防连长刘道臣,打伤战士谢富田。在我方再次发出强烈警告的情况下,印军还是在10月8日丧心病狂地反复挑衅,对我方连续发动3次进攻,打死、打伤我军33人。

早在是年6月20日,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成立,代号“藏字419部队”。阳廷安就是这支部队下辖的155团2连6班班长。在连续4个月的战前紧张训练中,他和战友们一个个摩拳擦掌,磨刀霍霍,跃跃欲战,一心只盼上级早日下达作战命令。

战士们没有失望,他们等待已久的命令终于正式下来了。10月20日,155团奉命愤然反击。他们的对手,正是那个欠下累累血债的印军第7旅——这个旅参加过二战,号称“森林之虎”。而阳廷安所在的2连是强攻卡龙守敌的尖刀连,6班和5班则是尖刀班。

卡龙据点盘踞着印军拉加普特联队第2营第4连及加强机炮分队。据侦察了解,要消灭这个据点的印军,面临着巨大困难,首先是寒气袭人,冻得难受;其次是必须穿越莽莽森林,徒涉冰冷的克节朗河,而且敌堡众多,工事坚固。在战前的党小组动员会上,阳廷安带头表示:“我们平时刻苦训练,为的就是实战取胜,消灭敌人。我们一定要冲锋在前,坚决保证完成反击任务!”

20日凌晨7时30分,反击战正式打响。我军开始炮火急袭。一时间,炮声隆隆,万弹齐发,火光冲天。155团1营2连和3连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紧张有序地穿过莽莽丛林,悄无声息地徒涉过刺人肌骨的克节朗河,直扑卡龙地区。7时42分,阳廷安所在的2连提前插至卡龙西南侧,按预定计划发起攻击。

6班这个2连选出的尖刀班,在攻坚中担任先锋任务。在2排排长帅全兴的带领下,6班和友邻班5班就像两把锋利无比的尖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突破印军前沿,牢牢地直插印军地堡群中。阳廷安带着战士勇猛冲击,逐堡攻击,仅用半小时,便攻克印军18座地堡,无一伤亡。

连长高友贵决定乘胜发起进攻,全歼卡龙印军,遂令各排向纵深猛插。阳廷安手一挥,大声而又坚定地对战士们说:“无论是刀山还是火海,咱们都要克服一切困难,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同志们,跟我上啊,坚决杀进去!”

阳廷安带着战士们向印军地堡猛烈扫射,仇恨的子弹犹如下冰雹一样不停歇,到处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熏得人睁不开眼睛。他摇晃了一下帽子上的尘土,双手合拢吹了口热气,揉了揉双眼,镇定地看清了目标,使出全身力气,一跃而起,扔出一捆集束手榴弹,随着“轰”的一声,印军的一个地堡炸开了花。接着,他又甩出一个炸药包。敌人的一个机枪火力点顿时变成了“哑巴”。阳廷安继续带领战友战斗,直到壮烈牺牲。

仁寿县板桥镇青龙社区阳家宗祠内阳廷安烈士英雄事迹简介(孙学元 摄)

跟在他身后的战友们,强忍悲愤,一个个怒火中烧,从心底里发出愤怒地呼喊:“冲啊,为班长报仇!”然后向敌人发起猛攻,接连夺下几座地堡。几名战友也先后中弹牺牲,6班仅剩新战士刘汉彬1人。此时,班长阳廷安的高大形象在他脑海里浮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口号声又在他耳边回响,他毫不犹豫地端起枪,孤身一人继续与敌人战斗。五班的战友们冲上来后,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五班行列,坚持到战斗结束。

此战,6班8名勇士前仆后继,英勇战斗,与5班一道,一共成功攻克地堡27个,歼敌55名,缴获火炮3门,枪支39支,胜利地完成了战斗任务。

“两不怕”革命精神融入军魂

6班战士们的英雄壮举深深地震撼了各参战部队,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将军亲自来到该部,当他听到阳廷安烈士牺牲前喊响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口号时,不禁含泪感动地说道:“他说得对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我们的部队有了这股劲头,这种无私无畏的忘我精神,世界上的任何敌人只要胆敢来犯,我们就能坚决歼灭它!”

1963年2月19日,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奉令向伟大领袖毛主席汇报中印自卫反击作战的情况时说:“这次边境作战部队的表现好得很,简单地说,就是两句话:一不怕苦,从上到下没有叫苦;二不怕死,前仆后继,倒下一个,马上有人顶上去。这两方面的事例多得很。”

听了张国华司令员的汇报,毛主席给予了充分肯定:“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毛主席若有所思地接着说:“过去,岳飞说,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天下太平矣。今天我要说,撼山易,撼解放军难。”从此,著名的“两不怕”口号由此叫响,成为全军官兵克敌制胜的精神法宝。

战后,西藏军区为阳廷安烈士追记一等战功。1963年3月9日,国防部批准授予中印边境东段自卫反击作战英勇顽强前仆后继的步兵第一五五团二连六班为“阳廷安班”荣誉称号,授予“阳廷安班”战旗一面,树为“四好标兵班”,并被西藏军区记集体一等功。

仁寿县板桥镇阳家宗祠内悬挂的国防部授予的“阳廷安班”战旗(孙学元 摄)

随后,在西藏乃东县修建了山南烈士陵园,园内建有“阳廷安班”大型群雕;在仁寿县烈士陵园,立有阳廷安烈士墓碑,供当时的人们和后来者瞻仰、凭吊、缅怀和学习。

1965年11月6日,解放军总政治部正式向全军提出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要求。1969年4月28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党的九届一中全会上发表讲话,再次高度赞扬与肯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从此,这8个大字在全国、全军叫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精神的代表,融入了军魂。

传承红色基因

践行“两不怕”革命精神

“两不怕”革命口号在全国、全军叫响后,音乐家肖涵曾谱写歌曲《“两不怕”是我们无敌的子弹——阳廷安班班歌》,在全军和全国传唱开来。20世纪80年代编修的《仁寿县志》,也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一级战斗英雄、革命烈士阳廷安的英雄事迹,热情讴歌他无私无畏、献身祖国的高尚品质。

时光的车轮永向前,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祖国边陲的环境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天下并不太平,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一天也没有停止。不忘初心使命,继续践行包括“两不怕”战斗精神在内的革命精神,显得尤其重要和紧迫。

几十年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阳廷安班”所在旅大力弘扬“两不怕”革命精神,官兵人人争当“两不怕”传人。“阳廷安班”以崭新面貌昂首挺胸地踏上强军新征程,“两不怕”精神血性基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官兵以“学习在前、奋斗在前、吃苦在前、战斗在前”的血性虎气在实战化训练和重大演训任务中一次次啃下硬骨头。该旅还持续深化“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围绕“两项”主题教育,组织官兵开展寻根“两不怕”,奋进新征程“十个一”活动,以“两不怕”精神特质为内核,挖掘包含旅荣誉、旅魂、旅特色口号、旅徽、旅歌、旅新时代需要培塑的基因特质6个要素红色基因密码,激发官兵爱旅、建旅、兴旅热情动力,增强官兵凝聚力归属感,从而汇聚起建设一流胜战劲旅的意志力量。在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有100面荣誉战旗方队列阵通过天安门广场。而在这百面战旗中,有三面就属于“两不怕”旅——“群众工作模范团”“智勇侦察排”“阳廷安班”。这是“阳廷安班”所在旅接续学习、传承和弘扬“两不怕”革命精神的根本结果。

2018年4月11日,央视网在“军事报道”中以《走进英雄部队“阳廷安班”所在连》,回顾介绍了革命烈士阳廷安以及“阳廷安班”的英雄事迹,报道了新时代“阳廷安班”继续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在强军实践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敢于担当作为的先进事迹。2019年8月14日和2021年6月14日,《人民日报》和“中国军事网”也分别以《阳廷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和《战旗“阳廷安班”》为题,回顾报道革命烈士阳廷安和英雄班“阳廷安班”的感人事迹。

2021年4月清明时节,阳廷安烈士的族人们,在板桥镇欧阳宗祠树立阳廷安铜像,以示永远缅怀、纪念、传承和学习阳廷安烈士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

闻讯赶来的板桥镇青龙社区党支部书记欧阳云清告诉笔者,村级建制调整后,青龙社区共有14个村民小组126名党员,每当支部开展活动时,都要组织村组干部和党员来到这里,镇上开展党建活动、学校开展少先队活动以及其他村开展支部活动,不时也要带领党员、干部和少先队员来这里,重温入党誓词,重唱少先队队歌,瞻仰阳廷安烈士塑像,宣讲阳廷安烈士的革命事迹,传唱《“两不怕”是我们无敌的子弹——阳廷安班班歌》,交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体会,研究当地党的建设、思想政治、乡村振兴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一步学习和弘扬阳廷安烈士的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践行“两不怕”革命精神,推动本地党的建设、思想政治、经济建设、乡村振兴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向前发展。据统计,2022年全村已培养3名建党积极分子、4人向支部递交了入学申请书,有预备党员1名。全村3750人中,共有2000多人务工,发家致富。全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

瞻仰结束时,一种很久没有过的特别的精神力量充溢在笔者心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孙学元(四川仁寿县人,大学文化。曾在仁寿县北斗中学、城埝中学、中农中学和美姑县中学任教,后在美姑县委宣传部、美姑县委党校、美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任职。2012年5月至2022年8月,任美姑县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