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歌声伴随去战斗——忆我的母亲刘林映‖刘荔

作者:刘 荔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0-09 13:58:44 浏览次数: 【字体:

歌声伴随去战斗

——忆我的母亲刘林映

刘 荔

1988年11月29日,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批准,在南宁青秀山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前,举行了隆重的第三届广西学生军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暨重建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揭幕仪式。活动结束后,参加揭幕仪式的学生军代表汇聚在广西老年活动中心茶话厅,和部分老年大学的老同志举行联欢会。

联欢会上,笔者母亲登台演唱了《松花江上》,当时她的嗓子并不好,有点沙哑,但充满感情。高亢悲凉的歌声唤起了在座同志们的强烈共鸣,台上台下和着一起唱。顿时,那悲愤的歌声响彻会场,有的同志还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当母亲唱完了歌,咬着嘴唇,擦去眼睛里滚动的泪水回到座位时,看见邻座学生军战友眼睛里闪烁着激动泪花,拍了拍她的肩膀,说:“你唱得真好,唱出了我们的真情实感”。有位战友走到母亲跟前,紧紧握着双手说:“你还是如同从前那样唱……”“你的歌声催人泪下”。

母亲一曲《松花江上》,把大家的思绪带回到那战火纷飞的1938年……

本文作者刘荔母亲刘林映像

我的母亲刘林映,原名刘业蒸,广西北流县塘岸乡大岭肚村人。母亲自小聪明好学,喜欢唱歌,父母十分钟爱。1938年全民抗日热情高涨,母亲在北流中学初一读书,正是热血青年。大家为挽救危亡中的国家,都想发挥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积极投身到唤起民众共同抗日的宣传活动中去。校园内,母亲和同学们一起举行营火晚会,演唱《松花江上》《流亡三部曲》,然后走出校园,提灯上街游行,高呼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团结起来,消灭日寇!”。除了宣传,母亲和同学们还举办成人夜校,每晚轮流给群众上课,宣传抗日道理,还教群众唱抗日歌曲,《松花江上》就是其中一首。

1938年底,广西省政府选拔优秀青年学生组建广西学生军,母亲瞒着父母,投笔从戎,参加了广西学生军,入编为二团女生队的战士。

在学生军这个时代大熔炉里,母亲一边积极参加抗日救国宣传工作,一边刻苦学习,先后读了毛泽东《论持久战》《论新阶级》等重要著作,读了许多苏联的进步小说,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开垦的处女地》《静静的顿河》《第四十一》《表》《文件》等。还在桂林聆听了郭沫若、范长江等一些名人学者的讲演,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初步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对中国共产党也有了粗浅认识,打下了终身革命的基础。

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凤凰山写下《论持久和平》(蓬州闲士摄于延安革命纪念馆,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1940年8月,学生军被广西反动当局解散,母亲回北流中学复学,已是思想进步的学生了。

1941年秋,母亲经同学刘荃芬介绍,参加了北流中学党支部领导的一个秘密组织——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并由党支部安排,担任了北流中学学生会的学术股长,主编《青年岗位》刊物,出墙报、唱歌、演戏,搞得很活跃。她经常写些诗歌杂文,在《青年岗位》发表,讽刺反动分子。与此同时,母亲还参加县妇女会任会员,先后参加了任用妇女会专职干事和选择女参议的重大斗争。在斗争会上,她言辞锋利,据理力争,同姐妹们一道,把那些反动分子驳得体无完肤,在当时小有名气。

母亲在北流中学的活动和妇女会的斗争表现突出,1943年“一•一三”事变中,反动派把母亲列为共产党嫌疑分子,抓捕入狱。伪县长谢绍安、伪前参谋长魏讯鹏亲自审问,对她用刑,夹她手指,坐老虎凳,要她交代妇女会斗争的幕后指挥人,要她自首悔过。面对反动派的淫威,母亲坚贞不屈,守口如瓶,并一再申言:“无首可自”“无错可悔”,弄得那些反动分子毫无办法,也找不到证据。经过半年多在北流、玉林的关押、审讯后,只好准许由北流县正、副参议长、北流中学校长和家长共同担保出狱。

1944年初,母亲考上桂林君武中学读高中,亲身经历桂林被日寇狂轰滥炸。防空警报一响,人们就往石山岩洞里跑,黑压压的敌机编队低空飞行,也看不清敌机有多少,只听见到处震耳欲聋的巨响,火焰立即冲天而起,日寇丢下燃烧弹,大火狂烧桂林城,顷刻间千万人无家可归。敌机走后满目疮痍,母亲走到被焚烧的街道,看见一些市民流着泪在灰烬中拣一些未烧完的什物,也止不住掉眼泪。有一次,母亲看到敌机的炸弹落到一个岩洞边,炸死了很多人,那些尸首血肉模糊,有的不见了头,有的不见了腿,有的肠子露出来……惨不忍睹!

母亲眼看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义愤填膺,再一次认真思索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担当,第二次投笔从戎,进入广东东江纵队,正式参加了革命队伍。她先到青干班(如今深圳市宝安区大鹏湾东山寺)学习一个多月,在班上认识了父亲刘一桢(1949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第八支队政治部主任),共同的革命理想,又是广西老乡,两人彼此很谈得来。青干班结束后,父亲被分配到东纵司令部从事情报工作,母亲被分配到政治部政工队(代号拖拉机)当队员。她能唱歌、能演、能写,相当活跃。她热情地教战士学文化、学唱歌,为部队和群众演出,发动群众积极抗日,深受大家赞扬。她根据民国小调填词的《宋大嫂送鸡蛋》,生动表现了抗日军民鱼水情深,博得战士和群众热情赞扬。这个节目是母亲的拿手好戏,我小时候还经常跟着她学唱。

1945年秋,日本已经投降,国民党举起屠刀,欲剿尽杀光华南东江纵队主力,形势十分紧迫。党中央通过各方及时与国民党政府斡旋,东纵主力2400多人北上转移到山东,由东纵政委尹林平带领部分人马到湘粤赣继续坚持武装斗争,其他人员分散隐蔽,等待时机东山再起。中共南方局领导安排由林克武同志带队,我的父母和十多位广西籍的同志经南路游击区潜回广西,储蓄革命力量,适时发展武装斗争。

1946年初,在横县伪县长侯甸(隐蔽战线共产党员)帮助下,母亲任《晓报》的记者兼地方版编辑。解放战争最艰苦的三年,母亲转战南宁、北流、陆川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49年春,父亲经陆川找到林克武,通过他联系广东粤桂边区党委。在陆川父母意外重逢,百感交集,两年多没有音讯,父亲受了一次重伤,经历了出生入死,两人决定再也不要分开。经组织同意,母亲的组织关系转到横县县委,任政工队员,横县的干部和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们:“八哥、八姐”。

1949年8月,母亲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她参加革命多年的愿望。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八支队成立,任命父亲为八支队政治部主任,当年11月母亲被任命为八支队24团政工队副队长。

1949年10月,解放大军即将进入广西,革命形势大好。上级给八支队的任务是:“不与国民党桂系主力发生正面冲突,重点是储备粮草,收集情报,消灭地方的反动势力,做好解放大军进入广西的准备”。

母亲率领政工队的工作,平时宣传发动群众筹粮筹物,储备军需用品,战时送饭送水传令放哨,战士冲锋时共同呐喊助威。一天,八支队24团主力进军右边山(靠近昆仑关)途中,在永淳县白鸠村与反动民团打了一场遭遇战,当晚转移回横县时,与政工队及一些地方干部失去联络了。政工队大部分人没有枪,战斗力十分薄弱。这时,身为政工队副队长的母亲,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一方面派头脑机灵腿脚好的男同志到附近村庄寻找主力,另一方面安排队员分散隐蔽,统一管理粮食,照顾好大家的吃住,积极做好思想工作,鼓励大家克服暂时的困难,白天宿山,夜里回村吃饭,然后再行军转移,坚持了五天才找到主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母亲长期从事党的宣传文化工作,她多才多艺,会唱歌会演戏,擅长写作,1954年定级为正县级。她两次跟随父亲到基层工作,父亲是副厅级干部担任县委书记,母亲甘当绿叶,只能到科级岗位去工作。母亲的生活非常简朴,衣服只有两套华达呢比较好,平时不舍得穿,只有接待外宾时才穿。她淡泊名利,不计得失,经常说:“比起牺牲了的同志,我们能看到革命成功是多么的幸福啊!”

我是小女儿,在母亲身边生活时间最长,真正领略到母亲的智慧和勇敢,那是在“十年动乱”时期。1968年我刚十岁,经历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动乱,大人不上班,孩子不上学,打砸抢杀事件经常发生。父亲被关押在钦州地委办公楼的卫生间里,失去人身自由,只能铺张草席睡在地板上,受尽凌辱。我人小目标小,多数是我去送饭,父母交代的事情,我要默记在心里,相互转达。母亲交代我:一定要坚强,一定要相信党,无论任何困难,不能轻生,坚持就是胜利。父亲交代我:无论妈妈到哪里,一定要跟着,有情况及时报告家里人。

母亲被“造反派”批斗,脖子上挂着一块黑板,上面写着打倒叛徒刘某某,我背着一个军用水壶跟在旁边,有机会就让母亲喝口水。有一次母亲被“造反派”从礼堂舞台上推下来,双膝着地鲜血直流,她咬紧牙关没有落泪。母亲患有胆囊结石,没有条件医治,加上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炎症发作剧痛滚床难忍,十分可怜。

后来父亲可以回家住了,得天天写检查,斗私批修。有一天夜里我被隔壁母亲“救命、救命”的呼声惊醒,和哥姐冲出门,看见父亲穿着睡衣,光着脚被一群匪徒抓走,很快消失在黑夜里。母亲手指被匪徒的匕首划了一道伤口,鲜血直流,姐姐赶紧包扎好伤口。母亲一夜没有合眼,把我搂在怀里,忍着疼痛和泪水苦苦思索着营救父亲的办法。天刚蒙蒙亮,母亲收拾几件衣服和一双鞋子,带上我直奔解放军叔叔常政委(军分区派到钦州地委支左)家,向他汇报父亲夜里被抓走的情况,恳请他帮助救人。常政委及时打电话到所谓造反派办公室,要求坚决制止迫害老干部的行为。一个星期后,父亲回到家中,没有什么大碍,全家能团聚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母亲重新焕发了写作热情,以诗歌和散文歌颂党,歌颂改革开放,她的作品多次发表在《广西文艺》《广西文艺报》《南国诗报》和《老年知音》等报刊上,优秀作品有《菊咏》《听蝉歌忆儿时》《万年青》和《大海的恋情》等。

坐落于南宁市区的广西革命纪念园,绿水环抱,松柏常青,英雄大道两旁栩栩如生的石雕像记载了广西人民各个时期的革命斗争: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百色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广西剿匪,一幅幅历史画卷,一首首壮丽诗篇,无数的革命英雄,激励着前来参观的人们。

广西革命纪念园英雄大道旁的雕塑,底座的诗是本文作者刘荔母亲刘林映写的诗歌《英姿红装》

每当我走进雕塑园,都为先烈们的英雄事迹所感动。有一尊女英雄的塑像,是我最为留念的。她留着齐耳短发,穿着五四时期的学生衣裙,双手捧着一本书,双眼注视着前方。塑像生动地表现出女英雄的勇敢气质和对真理的追求,塑像底座刻着笔者母亲写的一首诗《英姿红装》:“英姿飒飒红女装,敌忾同仇斗志昂,血溅沙场歼恶寇,功垂青史万代扬。”诗如人品,诗意传神,母亲的诗不仅歌颂了千千万万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献身的女英雄,赞美了女英雄的英姿风采,同时这首诗也是母亲战斗一生的真实写照。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刘 荔(刘林映之女,1958年3月生,退休前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影公司配音技术科科长,工程师)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