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信仰的力量——谨以此文献给从华蓥山走向井冈山的开国中将毕占云‖雁歌
信仰的力量
——谨以此文献给从华蓥山向井冈山的开国中将毕占云
雁 歌
一
120年前,风雨如晦,宕渠低吟。
川东华蓥山下甘溪场的一声啼哭,将漫漫长夜撕开一道血色的口子。
一同打开的,还有让寒风反复啄噬的一间空洞的破庙,如张开饥饿的嘴巴。
于是,一座干瘪的山村被迫过早地让打杂、砍柴这些粗重的词语,写在您稚嫩的肩臂之上。
当喑哑的文字之声从简陋的私塾飘过村头的桃树,您却只能放下身上的担子,悄然匍匐于那泛黄的窗口,纯净的目光中透出一丝清澈的向往。
苦难、困厄阻止不了内心生长的渴求。您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滚瓜烂熟的节律喂养成自己灵魂的麦芒。
进过民团,抱过不平,也质疑过穷人怎么会成为山上的匪患?
贫富之根,你总是在盘旋的山路间苦苦追寻,不知百步石梯的野菊在风中为谁摇曳?
慈祥的祖父似乎猜透了心思,抚摸着您黝黑的额头,用农民起义的故事敲开重重谜团。
从此,“均贫富”这个词语犹如一粒种子,在您迷蒙的心扉开始生根萌芽。
二
生活与命运,煎熬和磨炼。十九岁的青春,砺就了苦难岁月中大山一样的体魄与胆识。
当南湖红船那一缕微芒,照亮华蓥山峨凤岭,那是一个夏天的黎明,甘溪场、驴马铺还沉睡在梦中的山乡。
您从凉水井村庄出发,把农民起义的故事打成行囊,逃过山匪的追堵,毅然走出大山。
古老的落鸿渡,目送过您壁立船头的背影,身后那朵洁白的浪花一路卷起沉浮的心事。
这朵源于驴溪河的浪花,注定了由渠江走向嘉陵江,走向长江。并见证一个志在远方的求索少年出脱成一个铁血男人的红尘沧桑。
三
头顶1927年那片骤变的风云,脚踩“混成旅”颤动的桥梁,于烽火狼烟中辗转腾挪。
您终于在战火纷飞的混局中暂停下来,细细地将过往梳理,分辨,沉思。一边借宜昌养病之机,深入百姓,叩解贫富之问。一边彷徨踱步,极目注视长江滚滚东流不可阻遏的走向。
时光的真相一层层剥出,那一夜,您彻夜难眠。
我们知道,您思想的航线在国共的反复度量权衡中,开始变化了。
四
秋收起义的红旗,映红了井冈山的翠竹。
从犹豫到决绝,从等待到主动。您坚定地抬起头,一只山雀正掠过头顶的天空,猛然扎向井冈山密林的深处。
当何长工的那封书信如一片枫叶摊开您的手心,您坚实敦厚的身躯禁不住颤动。一番慷慨肺腑之言如一阵疾风骤雨之后,您率领的队伍一路经过老百姓打着火把、提着灯笼欢迎的村庄,上了井冈山。
星星之火终于在历经千山万水后点亮了答案的起点。多少次血雨腥风,党组织把您红色的信仰锻铸成钢。
春风化雨,历史的册页,平添浓墨重彩的一笔。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这样写道:“……湘敌驻桂东的阎仲儒部有一百二十六人投入我军,编为特务营,毕占云为营长。”
弃暗投明,成为您一生最高光的时刻,更是中国革命最精彩的一页。
五
寻乌的圳下村,如一只摇篮静卧环抱的群山。
稀落的残星,挂在高高的山岗。黎明前的霜雾,裹住了山村的眼睛。偷袭的脚步像蛇一样尾随潜伏夜色深处,将牢如铁桶的圳下村捅开一道缺口。
急促的枪声揭开最后一层夜幕,一双双狰狞的魔爪正合围掐住军部的咽喉。千钧一发之际,只见您抓起机枪率领特务营,冲入敌阵,用身体死死地护卫着军部首长,以义无反顾的矫健身手铺开一条救援的血路。
中国革命的这次绝境突围,惊险了无数世人的目光。
特务营,走出圳下突围这惊心动魄的一幕,日渐成为一个机智神勇的语汇。在无数大小战事构筑的篇幅中,总是最闪亮劲猛的词句。包括后来改头换面的团、旅、师、军等多种变化的称谓,只要有您穿梭闪耀其中的身影,就会演绎出许多荡气回肠的情节和耐人寻味的智慧。
六
苏区红军一举粉碎了敌人的四次围剿,却在“左倾”路上跌进了第五次围剿的深渊。
1934年10月的星夜,一支队伍高擎火把照亮了瑟瑟秋风中的于都河,迈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伟大壮举的第一步。
一杆杆旗帜,一个个背影,直指破釜沉舟的方向。冒着风雪,您艰难地交出采集的军需和忠实的信仰。
血战湘江,翻越老山界。蜿蜒的队伍,像一条河流,缓缓流过深秋,寒冬,流过春天的花朵。
遵义,长征途中最显赫的部位,宛如棋盘上举足轻重的棋子。反思,腾挪,转折,演绎出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抉择与命运。
此时,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您耳通目达,逡巡于遵义城墙之下,警视娄山关崔巍雄险的关隘,仿佛听出了乌江一路奔涌咆哮蕴藏的伟力。
七
渡过黄河,祁连山下河西走廊升起长征路上最悲壮的词语——西路军。
大漠,风沙,广袤,荒凉,这些雄浑苍劲的词语裹挟马家军飞扬跋扈的重兵和猖狂,妄图阻挠西路军西进的节奏。而战士们冲破层层围困,将意志化为每一株红柳和沙棘,用信念撑起逐鹿瀚海的力量。
在临泽、高台、倪家营子这些版图间反复周旋之后,西路军审时度势,化整为零,于石窝被迫分为左中右三个支队。
祁连山的冰雪,滋润了星罗棋布的绿洲,却无法阻止马家军残酷的追杀。
您率领中路支队,凭借绵延的祁连山,激烈角逐。马家军人多势众,铁蹄汹涌。您机敏闪腾,四两拨千斤。聚拢,冲散,再聚拢,再冲散,如此反复。每一次聚散,意味着生命的流逝,战士的减少。唯有寒冷、饥饿、伤病、缺弹、少药,如大漠风沙刮过敌骑饮血的嘶鸣与嚎叫,被祁连山的千年冰雪紧紧攥在洁白的手心。
凄厉的雁鸣,越过塞北的天空。当最后一次冲散之后,你孤身一人,背后是无垠的大漠旷野。
宝塔高耸,信念闪亮。此时的您,是雪山密林中头顶羊皮的四处躲藏,是扮成藏民、喇嘛、驴夫的装聋作哑。一路乞讨,一路颠簸,向着圣地延安一步一步艰难地挺进。天边悬挂的北斗,成为唯一的指引。
后来,共和国厚硕的卷宗,多了一位“乞讨”将军的传奇与荣光。
八
卢沟桥头那一阵刺耳的枪声,卡住了中国人民滴血的心头。
您以后方留守兵团的名义,日夜捍卫为黄河疗伤。这段北起佳县南至清涧地域的两百公里河防线,筑起了陕甘宁边区血肉的屏障,窥视出无数日寇阴险偷渡的凶相。
舒缓的河流,见证了两岸紧张的较量。刀光剑影,在浩渺的芦苇荡穿梭晃荡。您匍匐在茂密的苇丛间,目力直逼对岸渡口的风吹草动。
巡防,对峙,交锋。您总是将半渡而击、主动出手、发动群众作为出奇制胜的秘诀,让黄河对岸的一切疯狂猖獗不敢越雷池一步。
九
广袤的黄淮流域,豫皖苏的每个路口、村庄旌旗猎猎。小院的支前司令部,经常看到一些忙碌的身影,在人、财、物几个词语间反复酝酿,穿梭,调集,所有的脚步汇成一块巨石,紧紧地压住淮海战役的后勤之舱。
动员一切人力的浑厚乡音在这里回荡,人民手推车的朴素姿势让小米饭南瓜汤迸裂出神奇的力量。
从军粮征集到物资运输,从肩挑背磨到独轮车,每个环节和细节总是触痛着根据地的神经,牵动您夜以继日疲惫不堪的眼神。
淮海战役的红旗高高飘扬,无数张笑脸映红一串支前的清单,为您交出了最好的答卷:“粮食1.5亿公斤,柴草3.25亿公斤。如按每辆小推车100公斤装载,便是475万余辆,从徐州到北平可以排9行有余。”这些温暖而醒目的数字,直接诠释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最激动人心的含义。
自此,人们把“小推车司令”的桂冠高高地戴在了您的头上。
十
珍贵的镜头沿黄河升起,中原最醒目的部位被历史悄然定格:1952年10月30日晚,河南省军区红洋楼。
视察,调研,迎聚,这是庄重的时刻。只是出乎意料,毛主席一下车竟然一眼就认出了人群中的您。那宽厚的手掌曾抚平山河的创伤,此刻轻轻拍着您的肩膀,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刻骨铭心的烽火井冈。
一句“这20年,你去哪里了?”的浑厚问语,让您热泪盈眶。
那一晚,促膝谈心这个成语拨亮了夜色,偶有肆意的欢笑和迸溅的刀光剑影划破秋虫呢喃,原来是你们一起在回味捡拾当年艰苦卓绝的日子。
那一晚,主席在室内安寝。而您,却像多年前一样,在外面为主席通宵站岗。
十一
从华蓥山到井冈山,从武夷山到大雪山,从祁连山到宝塔山。一座座大山,矗立成信仰的丰碑。
一枚贫瘠的种子,冲破巴山蜀水,穿过枪林弹雨,一路风雨飘摇,直至扎根中原大地,生长出人间最美的春色。
如今,江山壮丽,人民豪迈。您以另一种方式回到家乡,回到凉水井您传奇一生的光辉事迹展陈地。蓝天下,一尊庄严的半身铜像,屹立于梨香花海,熠熠生辉。
蓥山苍苍,渠水泱泱,将军之风,山高水长。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雁 歌
供稿: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