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连环画《红军的妈妈》背后的故事‖吴东

作者:吴 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8-13 15:52:03 浏览次数: 【字体:

连环画《红军的妈妈》背后的故事

吴 东

《红军的妈妈》故事梗概

解放军反攻到大别山,在去年8月28日队伍经过潢川到商城公路旁的冯北楼村、准备造饭,全村人都跑光了。

进村时发现了一条红军时代的标语,大家疑问:“既是老革命地区,为啥老乡都跑了呢?他们不知道咱们就是过去的红军回来了吗?”

战士牛宝三扶着一位没有眼珠的老妈妈叫:“指导员在哪里?这里有个老太太,她说是指导员的妈妈。”

牛保三说:“老妈妈,这就是指导员。”指导员走上前去说:“是啊!我就是指导员。”

老人伸出双手,从指导员的头摸到脚问:“你不是四连指导员吗?”答:“我是四连指导员。”问:“你不是民国十八年从这里出去的红军吗?”答:“我就是那个红军回来了。”

老人大声喊道:“吴海!难道你不认识你娘亲啦!”指导员说:“老妈妈,我不是吴海,我姓马。”

她问:“你今年几岁?”指导员说:“我今年23岁。”老妈妈说:“那你不是吴海,俺吴海是红四军指导员,他走时整20岁。”

她哇地一声坐在地上哭起来,指导员安慰她:“老妈妈你不要难过,我虽不是吴海,可是像吴海一样,你想让吴海做啥?”

她说:“自从他走后,村子里叫民团闹得灭门绝户……吴海他爹被砍死了,我的眼珠子被人家给拧掉了!”

老人又哭起来,战士们同声道:“老妈妈别哭了!这仇咱们一定替你报!”

有人问:“老妈妈,你们受了这么大的灾,咱们队伍回来了、怎么村里人都跑了?”老人从衣袋里掏出一张字条交给指导员。

指导员念:“谁和共产党见面,杀绝满门……”老妈妈说:“这是上月初,保长逼着每家写的啊!我是拼死在家等着俺吴海,把冤仇给他说说听。”

指导员忙说:“老妈妈别怕,咱队伍正在往这边开,吴海还在后面,咱们不走啦!”老人突然站起来告诉小女孩说:“去叫你妈都回来呀!好孩子,快去吧!”

小女孩跑到岭后高喊:“妈妈!婶婶!你们都回来吧!红军不走啦!”

这是一部1947年原载《华东日报》上的连环画,根据父亲吴耘生前好友黎鲁先生在《连坛风云纪》里面的记载而创作。

黎鲁先生《连坛风云纪》的记载

黎鲁先生在《连坛风云纪》记载:

1947年,刘邓大军由华北挺进到大别山,当时报上有篇通讯说:当大别山还是苏区的时候,红军主力被迫撤离,出征的子弟兵统统都撇下了亲人。其中有位老妈妈,每日思念儿子,熬过15年的岁月后,终于母子重逢,可惜老妈妈此时双眼已瞎。

不久,《华东画报》刊登出吴耘根据这篇通讯改编的连环画《红军的妈妈》。这套画一发表就引起不小轰动,瞎眼老妈妈的形象独特,那幅作为特写镜头的画面,至今仍留给读者们震撼般的记忆。这时也才知道那位红军妈妈的儿子不是别人,而是有名的陈锡联将军。

吴耘在创作《红军的妈妈》时,我和他不在一个单位,后来还知道他又画过《绿皮鞋》连环画单行本,打算作为部队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创作的一本《不要杀他》连环画,又引起一片赞扬。上海刚解放时,这本被当作高质量的老区连环画立即由大众美术出版社出版。能在上海这个大地方出书,作为部队画家来说,也算是一种荣耀。

正因为《红军的妈妈》在连环画艺术上属于上乘之作,所以50年后能入选《中国现代美术选集·连环画》(上卷)中。吴耘常作短篇连环画,全是自编自画。他所选的题材,都来自现实生活,他很注意故事性和刻画性,尽量避免公式化的说教。

吴耘

吴耘出生于上海一个普通邮局职工家庭,我俩都在一个中学一个班级,又一同毕业。这所中学的校长林钧,是五卅运动时的学生领袖,1927年3月22日,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民政府宣告成立,被公推为市府委员之一,兼任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遭国民党当局通缉。林钧是中共八七会议出席者,现在南京西路五卅惨案烈士纪念碑文内有他的英名。在林钧校长领导下,学校的抗日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我曾担任过这所学校内中共支部书记(学生界),分管学生自治会的宣传工作。吴耘当时擅画,我找他为铅印校刊设计封面,学生自治会在众多的壁报中,还特地出了一种专门刊登美术作品的壁报,按时出版过多期,吴耘和另外几个喜爱作画的同学都热心在这个壁报登上作品。这时吴耘已在上海进步报刊上开始发表抗战漫画,所以他毕业后,于1939年考入上海美专,我们学校毕业考入美专的并不止他一人。后来他对我说,是“半工半读”。至于他是怎么“半读”的,我没有问过他。总之他的家境贫寒,当年他一家住在泥城桥附近,房间狭小。基于少年时的友谊,他曾赠我一张珍贵的照片,那时的他最多也不过十六七岁。

1940年,18岁的他赴苏北参加抗日战争。当时正是新四军东进取得大捷的兴旺时期,盐城已成为敌后根据地的中心。1941年春,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在盐城成立,吴耘在该校工作。1942秋,“鲁艺”已精简停办,原美术系主任莫朴在赴延安途中,路过淮南,正留下来和吕蒙、程亚君合刻《铁佛寺》连环画。我这时偶遇莫朴,便关心地问起吴耘的情况。他对吴耘评价很好,说他肯吃苦,愿和群众打成一片。我从莫朴处得到一本16开鲁艺美术系同仁手拓的精印木刻集,其中也有一幅吴耘的作品。1942年冬,吴耘被调往皖中新四军七师地区,据说在当地他曾主编过《大江画报》。日本投降后,七师北撤,中途路过淮南路西,他又特地找到我这个老同学,曾愉快地共同度过一个晚上,这是1945年9月至10月间的事。从此,他随二纵、七纵大军转战直入山东。我在1948年秋被调往华东画报社后,和他二人一起合编过山东版《华东画报》最后的第49期。

姜维朴、吴耘、黎鲁、张韫磊(左起)在一起

正如莫朴夸奖他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参军以后,他逐渐具有很强的活动能力,善于接近人,适应性强,常能保持一种机智幽默的风趣,喜欢和人家开开玩笑,而我总显得比他古板得多。1949年,老区画家来到上海,几乎都聚居在江苏路,约摸十多位画家中,吴耘和黎冰鸿二人最能适应新环境,吴耘和上海本地美术界交往频繁,也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政治漫画,数量相当多,以至有个说法:米谷是中国的库克里尼克西,吴耘是中国的叶菲莫夫。

上海美协成立后,吴耘被推举为协会的创作研究部副部长,正部长由副主席张乐平兼任。当时又知道他是军管会文艺处美术室分管连环画方面的联系人,赵宏本常找他商议事情。1947年,他创作了一本《绿皮鞋》连环画,这本原著受到土改初期过左思想的影响,已经印好的连环画不能发行了。多年的政治经历使他提高了识别力,例如1949年8月上海美协成立大会上,有3位同志在大会上发言批评丰子恺。当天吴耘不以为然,这天晚上他告诉大家,北京美术界几位领导追问这是怎么回事。1951年,连环画私商大增,有一家出版了一本极其粗糙的以政治宣传画为内容的60开本小册子,其中竟有许多名画家和美术界领导人的作品,吴耘看了大为恼火,责备这些同志不该图几块钱稿费,败坏自己的名声。

山东青州贾家庙村华东画报社驻地留影(右起:王复遵、吴耘、张韫磊、江有生,前为黎鲁)

当华东画报合并到华东人民出版社后,以摄影为主的《画报》改由姜维朴负责,吴耘和杨可扬共同主持一本新创办的《工农画报》。《工农画报》是一种以短篇连环画为主的刊物,在吴耘主持的科室内,有着张乐平、赵延年、徐甫堡、王仲清、张苏予、江帆这样的能工巧匠,都参与工农画报的编绘。大约1953年前后,吴耘又改为主持《漫画》月刊的编辑工作,恰好这时《漫画》已成为全国性的专业刊物,吴耘也随之调往北京。

以后,听说他在全国美协机关任职,曾担任过中国美术馆的展览部副主任。1977年秋末,他来上海小住,我曾到他在水电路的新家去玩过。这时他已患了严重的肝癌,但仍是一副很自信的样子,看他还是那般风趣,还以新买的黑白电视机逗小孩玩。

为了写此文找参考,我特地翻看了2004年中国美协编印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辞典》,令我惊讶的是,一本十分齐全的近一千多页的人名辞典中,竟然漏掉了这个为革命美术而奉献一生的优秀美术家。想来吴耘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确和今天已是很遥远的了,但也总不能说是“辞典”会忘记了他,恐怕只是个不应有的偶然疏忽吧......

不忘历史 奋勇前行

2022年是父亲吴耘诞辰100周年,在他百年纪念展览上,这幅《红军的妈妈》连环画被放在重要位置供广大文艺爱好者、社会各界朋友们欣赏、研究。由于时间仓促、资料有限,我无法当场给朋友们深入介绍每一幅作品的背景,刚好这些日子细读了黎鲁先辈的文章,特别在此把他的文章和父亲吴耘的作品介绍给各位朋友,希望当下的年轻一代可以了解历史,了解红军当年是付出了何种的代价才赢得了抗战的胜利,众志成城打下了江山,要懂得珍惜当下得之不易的好日子。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吴 东(吴耘先生四子,1962年生于北京,1984年毕业于上海机械学院,1989年留学于德国柏林,1998年回国作为首席代表/总经理就职于德国企业。目前在新加坡从事投资、艺术活动以及AI高科技培训等工作)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