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史诗般的红色记忆——重读《抗美援朝战争回忆》有感
史诗般的红色记忆
——重读《抗美援朝战争回忆》有感
远 山
2023年6月3日,中海洋(北京)文化艺术院独家发起并主办的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暨“崇敬英雄·关爱英雄”新闻发布会在京隆重举行,开国元帅陈毅之子、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会长陈昊苏,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元帅的侄孙彭宇夫妇,原抗美援朝总会主席郭沫若女儿郭平英等数十位将帅后代以及诸多知名人士参加盛会。毛主席卫士、本次活动倡导者、中海洋文化艺术院院长张凤岭作重点发言。
笔者作为本次活动特邀嘉宾感慨不已,原因是30年前解放军原总后勤部部长兼政委、军委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洪学智老将军赠送了我一本由他编著的长篇回忆录《抗美援朝战争回忆》,于是便在几大书柜中找到了这本收藏了30年由洪老将军签名的珍贵书籍。重读这本书籍,重温了那段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洪老将军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多层次、多元素、多渠道、多视角、全方位之纪实手法,深刻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弘扬了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洪老将军秉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在《抗美援朝战争回忆》这部著作中,着力塑造中央领导决策层、志愿军将领、前线志愿军战士(包括标杆式英雄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杨连第等)等人物,旨在弘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展现中华民族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艰难时期,不畏强权霸权、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重大历史抉择,用伟大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励当代中国人民奋勇前行。
《抗美援朝战争回忆》是一部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再次读完这本史书,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于是拿起笔来写段文字致敬“最可爱的人”,权且作为对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的纪念,也是对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洪学智老将军逝世17周年的深切缅怀。
开国上将、解放军原总后勤部部长兼政委、军委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洪学智与夫人张文(红四方面军老战士、解放军原总后勤部管理局局长)合影
洪学智老将军是安徽金寨县人,1929年3月参加革命,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政委、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副师长、军区副司令、军区司令、纵队司令、军长、兵团副司令等职,参加了长征、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总后勤部部长兼政委、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参与指挥了解放海南岛战役、万山群岛战役、抗美援朝等,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
笔者与洪老将军相识并打了20多年交道,还源于我来自川陕革命根据地,与他夫人张文是同乡。张文是四川省通江县人,我是四川省南江县人。
当年,洪学智老将军跟随徐向前总指挥率领红四方面军在我的家乡挥戈跃马、痛击白匪,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那片神奇的土地上,埋尸骨于大巴山的荒山野岭。80年之后,巴中市人民政府在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建造了一座世界最大的烈士陵园,存列了两万七千多位红军烈士的遗骨。烈士的鲜血染红了那片土地,根据地人民把它叫做红色的土地。我的家乡满山遍野都是红色文化,每座山、每棵树、每块石头上都记载着红军的传奇故事。一提起当年的红四方面军,根据地人民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张嘴便可讲述一段红军故事,开口便可唱一首红军歌谣。
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第三次“围剿”,被迫撤出鄂豫皖,向西实行战略转移。同年12月18日,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等县,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初,红三十军李先念的部队驻扎在我的家乡长池坝(今南江县长赤镇),创建了长赤县苏维埃政权,把长池坝的“池”字改为“赤”字,也就是要赤化长池坝的意思。红军医院就设在我家大院的堂屋里,战斗最激烈的那几天,伤员每天源源不断地从战场上抬下来,屋里安置不下,屋外阶沿上、院坝里全部躺满了伤病员。我父亲参加了担架队,白天黑夜不停地运送红军伤员。我母亲和村子里的妇女自觉组织起来,为伤病员擦洗伤口、换药、洗血衣绷带。
本文作者远山编导拍摄的电影《巴山女红军》剧照
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张琴秋因得罪了张国焘,被贬为红江县(今通江县红江镇)县委书记,后又担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红三十军进驻长池坝后,总部派张琴秋率领通江妇女独立营到长池坝配合红三十军作战,主要任务是保卫长赤县苏维埃红色政权和红三十军医院。妇女独立营后来又扩建为妇女独立团,张琴秋担任团长。妇女独立团的女战士绝大部分都是通(江)、南(江)、巴(中)穷苦人家的女孩子,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川北地区命运最悲惨的童养媳。
在旧社会,川北地区广大妇女深受帝、官、封和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的压迫和束缚,苦难深重。生活在极端贫困和文化极端封闭的山区,那些正处花季的女孩子过早地经历了磨难。长池坝的女子劳力特别好,栽秧打谷、耕田犁地、背挑抬样样不比男人差。她们中许多人不满十岁就被当作商品一样贩卖,十二三岁时就要担负起养家糊口的担子,成为受尽剥削和欺凌的童养媳。更有甚者,十七八岁的姑娘嫁给一个几岁的小丈夫当媳妇,实际上就是买来的一条牲口,孝敬公公婆婆,伺候小丈夫,煮饭喂猪,打柴割草,还要下地干农活,经常挨打挨骂,受尽苦难。
本文作者远山编导拍摄的电影《巴山女红军》剧照
这帮苦大仇深的女孩子在张琴秋带领下,很快便成长为能文能武、能征惯战的红军女战士。她们火线抬担架、救护红军伤员,有时还直接拿起枪杆子配合红军主力作战。妇女独立团的女战士们每天轮流到医院为伤病员洗衣服、擦洗伤口、喂水喂饭,还为他们唱歌跳舞,慰问演出,我母亲便天天和这些英姿飒爽的巴山女红军们打交道。张琴秋也经常到红军医院来,母亲无数次领略了这位传奇人物的风采。
红军在长池坝与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一场殊死较量,仗打得异常激烈,敌我双方伤亡都十分惨重,时任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和红三十一军政治部主任洪学智都先后在这场战役中身负重伤。在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洪老将军携夫人张文重返川陕革命根据地,寻找他当年在我家乡长赤坝浴血中魁山的足迹。
1996年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洪学智老将军携夫人张文重返川陕革命根据地南江县,寻找他当年在长赤坝浴血中魁山的足迹。图为时任南江县政协主席何文成及政协全体负责同志与洪老夫妇合影留念
本文作者远山与解放军原总后勤部部长兼政委、军委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洪学智老将军在一起
本文作者远山与红四方面军老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后勤部管理局局长(正军级)、洪学智老将军夫人张文在一起
本文作者远山(右一)拜见洪学智夫妇(左一为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夫人王定国)
20世纪80年代起,笔者便成了太平路采石路10号院洪老将军家中的常客。见到他的第一面起,洪老将军就给我讲述他在我家乡战斗的故事,把那些什么乡、什么村、什么梁、什么湾、什么沟、什么河的小地名,都记得一清二楚,他身负重伤被当地老百姓掩护藏在村头的一个山洞里,躲过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捕,养好伤后才把他送回部队的那段经历,更让他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我被洪老将军的非凡记忆惊得目瞪口呆。
洪学智老将军赠送远山《抗美援朝战争回忆》并签字留念
洪老将军讲述得最多的,还是他奉令跟随彭德怀司令员奔赴朝鲜抗美援朝的故事。1993年6月,洪老将军送了我一本由他创作的史诗般的长篇回忆录《抗美援朝战争回忆》,我用了几天时间一鼓作气看完后,便萌发了改编拍摄一部电视连续剧的想法。随后,笔者与几家影视机构很快达成共识,也有几家企业负责人表示愿为这部电视连续剧投资。当我把这个想法向洪老将军汇报后,当即得到他的支持,同意授权我在他原著《抗美援朝战争回忆》基础上改编创作。
之后,洪老将军还把中国驻美国大使馆首任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柴泽民等有关部门负责人邀请到他家多次座谈,后来终因这个题材太敏感,涉及到以美国为首的诸多国际关系,外交部的意见是暂缓拍摄。这一暂缓便无限期搁置下去,直到洪老将军2006年逝世也未能实现这个愿望,也就成了我的终身遗憾。
本文作者远山(左一)在洪学智老将军家中参加电视连续剧《抗美援朝战争回忆》座谈会后,与洪学智及夫人张文,中国驻美国大使馆首任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国公关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常委柴泽民(左二),红四方面军老战士、全国妇联顾问、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全国政协常委、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夫人王定国合影留念
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烈士,永垂不朽!
作者简介
远山,四川省南江县人,本名何文明,作家、编剧、导演。中润海天传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原中国电影文化发展中心影视部主任,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铁道兵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海南省乡土文化研究会顾问,上海东方电影艺术学院客座教授。1968年3月参军,复员后长期从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扬雄外传》《陶三春传奇》《巴山女红军》《青山遮不住》《铁血巴山》等,中短篇小说集《远山在呼唤》,散文集《远山的红色记忆》。1985年步入影视圈,先后自编自导各类题材的影视剧四十多部,其中多部获奖。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远 山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