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川人从未负国 英雄谨当铭记——记抗美援朝血战“老秃山”的神炮手特等功臣李海清
川人从未负国 英雄谨当铭记
——记抗美援朝血战“老秃山”的神炮手特等功臣李海清
钟力生 李梦阳
202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翻开尘封的历史,一大批四川中江英雄群像重现眼前,让人一次又一次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我们不能忘记,70年前,黄继光、吴三羊、肖登良等6867名翻身得解放的中江热血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报效祖国。
我们不能忘记,70年前,曾应、周荣乐等中江籍“出川抗战”老兵,李海清、邱兴福等临近解放时被抓的“中江壮丁”,在解放战争时期脱离国民党阵营加入解放军,抗美援朝时奔赴朝鲜战场,为国征战。
我们更不能忘记,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江597人英勇牺牲,63人失踪,8人荣立特等功、一等功。其中4人获得“英雄”荣誉称号,共有213人荣立各种战功受到嘉奖,在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涌现出了闻名中外的特等功臣、“特级英雄”黄继光,特等功臣、“二级英雄”赖发均,特等功臣吕学敏、李海清、唐章洪、谭芳云,一等功臣、“二级英雄”蒋元伦、郭隆楷,二等功臣肖登良等一大批英雄人物。中江人民还捐献人民币(旧币)21亿元,购买“中江号”战斗机一架、大炮一门支援前线,用自己的热忱、忠贞、鲜血和生命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共和国的繁荣昌盛作出了自己的牺牲与贡献。
血战“老秃山”的神炮手、特等功臣李海清正是其中一员。
光荣加入解放军 中南西南建功勋
李海清,男,四川省中江县新生乡七村(现为太安镇)人,1921年4月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父母佃田为业,供养全家六口人,因被生活所迫,13岁时背井离乡去成都当童工学织布。1947年,成渝地区的工人、学生在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下,掀起了反饥饿反内战运动,李海清积极投入运动,参与罢工游行示威等活动,被国民党政府明令通缉。他回乡藏匿时,又碰上国民党抓壮丁,被迫逃至武汉等地,以卖苦力为生。
1948年底,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李海清赶回成都,联系曾与他一起闹工潮的工友,去投奔解放军,行至途中,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随国民党军驻守在湖北樊城。1949年6月,人民解放军直逼湖北,李海清联络军中工友在樊城起义,光荣地加入了解放军,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141师423团1营2连的一名战士。
47军是一支有着光辉历史的英雄部队,前身的一部分可追溯到1930年成立的红军独立第1师,参加过5次反“围剿”、保卫苏区、突围西征、回师东进、转战湘黔等战役战斗,随红6军团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属359旅,转战晋察冀边区,保卫陕甘宁边区。1948年改称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在辽沈战役中参加著名的黑山阻击战,抗击了廖耀湘兵团5倍兵力的进攻,使敌人3日未进一步,被誉为“铁军”,威震四海。在以后的平津战役、挥师江南的战斗中,也无不体现出这支英雄部队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的雄姿。
1949年6月上旬,47军随四野主力进至湖北省襄阳、樊城地区,奉命在此集结,准备进行渡江作战。此时,据守鄂西地区的国民党宋希濂部约30万人布防长江两岸,置重点于宜昌、沙市,企图阻截我军渡江南进。7月6日,解放军发起宜沙战役。8日,李海清所在的47军141师423团意外与敌一部发生遭遇战,惊扰到敌人,宋希濂被吓怕了,担心被围,紧急全线收缩撤退。12日,47军占领龙泉铺、鸦雀岭,141师在双莲寺歼敌一个营,大部分敌人逃往宜昌。16日,47军开进宜昌,宜昌之敌于15日夜大部逃脱,宜沙战役未竟全功,未达到预定围歼敌人的战略目标。李海清因参加此次战役,荣获“解放华中南纪念章”一枚。
宜沙战役后,李海清随47军渡江南下,1949年8月进入常德、慈利一带集结。10月16日攻克大庸,30日,由湘西沅陵、大庸、永顺地区出发,沿湘川公路向重庆方向进击。11月28日,李海清所部423团抢占木家坝木洞镇长江渡口,30日中午进抵广阳坝,下午6时许进抵重庆朝天门码头对岸,晚10时,部队全部开进市区。李海清参与和见证了重庆、涪陵、广安、邻水等地的解放,并荣获“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一枚。
1949年12月中旬,47军139师、141师返回湘西,执行剿匪建政任务。经过一年的清剿,击毙姚大膀、龙云飞,活捉李兰初、曹振亚等匪首,迫使一大批土匪缴械投降,消灭盘踞在八面山、龙山、云庵山五连洞等地的国民党残部和地方土匪武装8万余人,解放湘西22个县。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就生动再现了李海清和他的战友们在湘西剿匪的征战岁月。剿匪胜利后,李海清荣获“湘西剿匪胜利纪念章”一枚。
在整个解放华中南、解放大西南、湘西剿匪等战役中,李海清参加大小战斗几十次,多次负伤,受部委物资奖励5次。(李海清还遗留下一枚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人民功臣”勋章,不知何时何事所得)
抗美援朝保家乡 “老秃山”上威名扬
1951年3月28日,47军奉调从湘西赴朝参战。4月20日,141师进抵朝鲜南阳里地区。6月19日,47军奉命进至临津江以东、铁源以西、涟川西北,接替志愿军65军防务。20日即与美骑1师接战。在接下来的战斗岁月里,47军将士坚守“夜月山”,激战“天德山”,浴血“上浦防”,粉碎了“联合国军”所谓“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消灭了大量敌人,重创美骑1师,经受了残酷的防御作战的考验。在战斗中,李海清作战勇敢,1951年7月荣立二等功。
1951年11月底,47军奉命到后方休整,防务移交给39军。1952年休整时,他技术学习成绩显著,在全军打靶测验中获全军“特等射手”奖旗一面。因军事技能突出,被挑选到火箭筒班,成为火箭筒炮手。不久,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火箭筒班副班长、班长。
1952年11月5日,47军结束整训,第二次开赴临津江,接替39军防务,李海清所在的141师接替临津江东岸上浦防、榆岘、梨木洞地域防务。
粉碎敌人的“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后,在一段时间里,敌人一边不得不选择和谈,一边又怀揣“让飞机和大炮去辩论”的傲慢,不断挑起事端,1953年2月,志愿军总部决定给这帮傲慢的西方人一个教训,要打一场大一点的仗,以促和谈。战役的地点就定在上浦防的“老秃山”。正如老舍所著的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中所说:“对于朝鲜停战的谈判来说,是因为我们在战场上把美帝国主义打疼了,他才会想起会议桌来,老秃山战役的作用就在这里。”不久,攻打“老秃山”的任务下达到了47军141师423团,李海清所在的1营是主攻营,营长是全国战斗英雄郝忠云。3月22日,战斗打响的前一天,李海清刚从友军介绍经验回来,听到要攻打“老秃山”的消息,立即找排长请战表决心,要求“分配最艰巨的任务,争取立功!”
“老秃山”即“上浦防东山”,海拔仅266米,坐落在临津江东岸、驿谷川南。山形两边靠后,中间突出,像一把弓一般。中间主峰为16号高地,东边(左侧后次峰)为17号高地,西边(右侧后山包)为15号高地,是敌人护卫汉城的“铁皮子大门”,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老秃山”因双方反复争夺,致使山上草木全无,一片焦土而得名。自1952年6月起,39军曾先后5次攻下“老秃山”,均被敌人反扑夺回。敌为坚守阵地,在正面约500米、纵深不到100米的阵地上,以“联合国军”哥伦比亚营的一个加强连,美7师20团两个排及两个搜索班,1个坦克连共450余人防守;构筑了明暗堡195个,形成了以15、16、17号高地为支撑点的坚固环形防御体系和密集的火网。敌人吹嘘“老秃山”是攻不破的“铜墙铁壁”。这次,志愿军决定从美军手中夺回“老秃山”并守住它,要像一颗钉子一样钉在敌人的喉咙上。
承担主攻任务的郝忠云营长是一位在解放战争期间立过1次特等功、3次大功、5次小功,闻名全国的特等功臣。1953年3月23日夜幕降临后,担任主攻任务的423团1营2连、3连和9连的官兵们在营长郝忠云的带领下,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到攻击阵地前沿提前挖好的秘密屯兵洞里。晚8点,营长郝忠云下达炮火急袭开始的命令。顷刻,百门大炮同时发出震天动地的轰鸣,愤怒的炮弹像冰雹一样准确地砸在敌人的阵地上,敌阵地瞬间被火光、弹片、硝烟、尘土所笼罩。敌军被炸得鬼哭狼嚎、四处乱窜。
我军火炮4分钟急袭射击后,突击部队兵分5路,迅速向各自攻击目标冲去,官兵们冒着敌人的炮火,仅用5分钟就突破了敌人的前沿阵地。李海清高喊到:“冲啊!立功的时候到啦!”带领全班奋勇向前,大家情绪高涨,迅速地冲上了主峰16号高地。接着,2连又向17号高地猛攻,李海清带着3名弹药手急急忙忙往东赶,在两个高地结合部的山坳,敌人两个碉堡火力交叉封锁,把正面进攻17号高地的3排战士们压在那里动弹不得。营参谋长命令他立即消灭敌堡,李海清翻身跳上交通沟,“咚咚”就给它们两发火箭弹,碉堡和里面的鬼子一起上了天。刚走不远,又被机枪和炮弹拦住了,敌人两辆“铁王八”一边向17号高地退缩一边打炮、扫射封锁道路,李海清向弹药手彭三元大喊:“穿甲弹!”瞄准后面那辆坦克就是一炮,立即将它干报废了,前面那辆坦克立马就转弯想躲避攻击,李海清装弹、瞄准、射击一气呵成,只听“轰”的一声命中坦克油箱,那家伙又跳又炸又冒烟的完蛋了。
这时,又听见连部通讯员在大喊:“李海清!李海清!两个地堡把3排封锁得严,副连长叫你去支援。”李海清立即带3个弹药手就冲了过去,见副连长用负伤的手指着两个碉堡说:“快,快把它消灭了!”他翻上交通沟一看,只离两个地堡7—8米远,敌人的重机枪口看得清清楚楚,一个劲地扫来扫去喷射着火舌,怎么办?只听见身后弹药手彭三元在叫他:“班副,你过去不是说,火箭筒威力大,必须要40米外才能打,现在这么近要打,你很危险啊。”形势紧迫不能等,李海清急中生智出奇招,叫大家卧在沟底,保护好头和耳朵,自己两脚蹬住沟缘,身体悬空,肩扛火箭炮,瞄准搂火就击发,火箭弹“嗖!”的直奔地堡而去,他马上双脚一缩滚落沟底,头都来不及护,就听见惊天动地“轰”的一声,太近了,头震昏了,耳朵也听不见了,他被埋在爆炸的土里边,还好人无大碍未受伤。李海清就用这办法,把另一个地堡也“报销”。
继续向山上冲出不远,又有一个地堡阻挡进攻道路,李海清立即给了它一炮,竟然没有摧毁掉,机枪还在不停地扫射,同时扔出一颗手榴弹来,他知道这是一个钢板地堡,火箭筒从外面打在堡身很难直接干掉它,他骂到:“你还顽固,老子再给你一炮!”瞄准射击孔又是一发急射,“轰”的一声巨响,里面的鬼子和地堡彻底“报销”。战士们快速冲上了17号高地,占领了阵地。
这时,在17号高地半山腰,还有个漏网隐蔽的大地堡,是敌人连指挥所,周围都是枪眼,四面扫射无死角,爆破几次都没有成功,三排长正在为难,副连长带着李海清和他的火箭筒班赶到了,只见李海清跪着像一尊铜像,手不晃、身不偏,一发火箭弹就把地堡和里面的8个鬼子送上了天,战友们高兴地称赞他为“神炮手”。战斗至晚10点30分结束,全歼“老秃山”守敌,俘获敌排长以下20余名,缴获大批武器。就这样,志愿军的红旗高高地飘扬在“老秃山”上。
后来为李海清荣记“特等功”时,记录他在此次攻坚战的主要功绩为:“在无名高地战斗中勇敢沉着、机智灵活,发挥了火箭筒的应有作用,共打11发炮弹,击毁、击伤坦克各1辆,击毁主要地堡6个,击毙敌18人,击毁重机3挺、八发机6支,卡宾枪2支,有力的掩护部队冲上17号。”
防反扑英勇负伤 “特等功”各界表彰
敌人遭沉重打击后,并不甘心失败,3月24日2时30分开始至26日,美7师投入其师预备队第32团和第21团1部,在坦克48辆、飞机172架次和10余个炮兵群的掩护下,向“老秃山”发动疯狂反扑。3天内飞机投弹700余枚,炮兵倾泻炮弹12万余发,第423团2营和3营8连接续投入战斗,在阵地前实施反冲击,连续打退敌人16次反攻,毙敌1600余人。27日至28日,敌人每天除以1至2个排兵力对我阵地袭扰性进攻外,主要集中火力对阵地进行袭击。
战斗至28日,打退敌人集团冲锋20余次,共歼敌1914人(含强攻时歼敌数),俘敌28人,缴获坦克4辆(无法开动已炸毁)、六O炮1门、火箭筒3具、各种枪支170余支(挺),击落击伤敌机8架,击毁坦克2辆、汽车2辆,巩固了阵地。】
在坚守“老秃山”高地防反扑的战斗中,敌人的飞机大炮狂轰滥炸,将山头炸矮了1米多,李海清带领全班战士坚守阵地,大部分战士牺牲,李和另两名战士受伤昏迷,被炸弹掀起的尘土掩埋。再次醒来时,李海清已躺在后方医院的病床上了,医生护士告诉他:他能醒来,完全是个奇迹,全身多处负伤,血都快流干了,耳朵、鼻子、嘴里全是血,牙齿震脱9颗,严重脑震荡,这是敌人炮弹在很近的地方爆炸震伤的。后来听部队的战友们说:1营伤亡很大,火箭筒班只有他一个人活了下来,是后续接防支援的部队战友在挖战壕时把他从土里挖出来的,当时大家都以为他牺牲了,抬到后面处理遗体时,他嘴里又吐了一口鲜血出来,才知道还是活的,赶紧送到后方医院抢救,捡了一条命回来。
多年后,李海清在给自己的子女讲述当年坚守“老秃山”阵地时,还清晰记得当时的战斗场景:“我们攻占老秃山几个小时后,敌人就发起了疯狂反扑,炮弹像雨点一样砸在我们阵地,刚加固好的工事顷刻就被破坏殆尽。炮击刚停,敌人的3辆坦克就上来了,坦克上的机枪连续不断向我们扫射,很快就攻到阵地前30米,跟在坦克后面的鬼子,在爆炸的火光中,钢盔下高高的鹰钩鼻和绿幽幽的眼睛都看得一清二楚。这时阵地周围只剩下了我一个人,彭三元他们已不知被炸到哪里去了。我找到弹药,一炮就把第一辆坦克打瘫在原地,躲在坦克后面的鬼子一窝蜂地退到第二、三辆坦克后面去了。我抓紧时机,抱着炮筒几个翻滚,再次装弹,迎着‘嗖嗖’的机枪子弹瞄准第三辆坦克,把它也消灭了。第二辆坦克见状,慌忙原地掉头,把后面击毁的坦克拱开,一溜烟跑了。此时我已经浑身没劲,不知道哪里又负伤了,只能在地上慢慢地爬着转移阵位。再后来就感觉大地在身下剧烈抖动,人也飞起来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最终,英勇的423团抗住了美军的疯狂反扑,直至战争结束,“老秃山”都牢牢地掌握在志愿军手里。“老秃山”战斗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敌士气,引发了敌人内部矛盾,美军自认“这是继上甘岭后一次最大的战斗”“哥伦比亚营被打得一败涂地”。
美军在“老秃山”战斗中惨败的“坏消息”在美国的民众和政要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其国内反战呼声日益高涨。1953年7月27日,美军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总司令克拉克在回忆录中说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为表彰李海清在“老秃山”的战斗功绩,1953年5月10日,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为他记“特等功”,同时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功证明书》。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给他颁授银质“二级国旗勋章”(勋章编号634,勋章证书号240989)。1954年5月30日,志愿军47军司令部、政治部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集体立功纪念证》:“李海清同志在强攻老秃山战斗中,与423团1营全体同志集体创立功绩,全体荣记二等功1次。”李海清还获得“抗美援朝纪念章”一枚,中江县人民政府赠“特等功臣之家”金字匾一块。
1953年7月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猛攻部政治部编印的《红旗飘扬在老秃山》收录了猛攻部文工团编写的四川评书《特等功臣神炮手李海清》,在部队中广为传唱。1953年10月,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随贺龙团长率领的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来朝鲜慰问,慰问结束后专门在47军多住了5个多月,采访了不少参加“老秃山”战斗的英雄,收集了不少资料,李海清的传奇英雄故事被他写入了纪实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在书中,营长郝忠云化名“贺重耘”,李海清化名“栗河清”,书中描绘到:“栗河清,一个瘦条温雅的四川人……他不慌不忙地瞄准,只一炮,把那个狞笑着的怪物打翻……”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李海清的英雄故事还被编印成连环画《红旗飘扬在老秃山上》《老秃山战斗》《英雄大破地堡群》等,向社会各界群众、儿童和青少年广泛宣传。
1954年底,李海清伤好出院后,被选为志愿军英雄模范团的成员,到首都北京接受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并应邀到各地作报告。
返故里建设家乡 商业战线作贡献
1955年1月,李海清复员回到故乡中江,受到中江县委、县人民政府热烈欢迎,应邀到各机关单位、学校、乡村作报告,群众受到了生动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大家对他十分敬仰。同年,中江县委组织部安排他在县供销社保卫科任科长,后又调罗江转运站工作。1965年调回中江县百货公司,任百货合营店、合作店公方经理。
1972年,李海清的妻子病逝,他带着大的不到15岁、小的不到90天的5个孩子,生活十分困难,有人劝他将孩子送给别人。李海清说:“我是共产党员,不但要永远为党为人民工作,还要教育好我的孩子,长大也为党为人民工作,把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好。”每次在企业调高工资时,李海清总是让给别人先调,直到1978年因病住院,才调为12级,月工资仅51.5元。1974年,他在县商业局招工小组工作,有人给他送礼物,想“走后门”安排其子女工作,他都一一拒绝,并严格按照招工条件录取,群众皆认为其办事公道。
李海清虽是特等功臣,但从不居功自傲,不闹特殊,平易近人,大公无私。在工作中服从组织分配,遵守纪律,坚持原则,拒腐蚀永不沾,勤勤恳恳、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处处为国家着想。由于他在战争年代多次身负重伤,身体一直很差,20世纪70年代基本每年都要住院几个月,1978年因病情恶化去成都住院治疗,为给国家节省医疗费,病情稍有好转,就要求转回中江。由于当时中江医疗设备差,回中江后突发缺镁症,医院没有能力及时抢救,于1979年5月13日与世长辞,享年58岁。
结束语
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将永续传承、世代发扬。一大批如黄继光、李海清、吕学敏、赖发均、唐章洪、谭芳云、蒋元伦、郭隆楷等中江籍抗美援朝英雄的光辉事迹,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万众一心的顽强品格、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再次证明正义必定战胜强权,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023年6月7日
参考书目:
1.《红旗飘扬在老秃山》,中国人民志愿军猛攻部政治部,1953年7月1日。
2.《无名高地有了名》,老舍,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5月。
3.《英雄大破地堡群》,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3月。
4.《中江县志(1986)》,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3月。
5.《中江县商业志(1995)》,中江县商业局,1997年7月。
6.《铁血硝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征战纪实》,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
7.《中江县志(2006)》,方志出版社,2012年11月。
8.《老秃山上的英雄特等功臣李海清》,李梦阳,凤凰网(历史),2019年8月。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钟力生〔中共中江县委党史研究室(中江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李梦阳(李海清孙女)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