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驰骋湘渝川 威震华蓥山 ——记革命先烈王璞‖李松林 滕明雁
本文 载《巴蜀史志》2022年第6期
驰骋湘渝川 威震华蓥山
记革命先烈王璞
李松林 滕明雁
有这样一位革命先烈,他曾是毛泽东同志家乡——韶山的中共特别支部委员、区委书记,也是中共重庆市委书记、中共川东临时工委书记,更是叱咤风云、威震川东的华蓥山起义最高领导者。他的革命事迹彪炳史册,写进小说《红岩》,搬上电影《烈火中永生》、歌剧《江姐》……他,就是王璞。
少年革命:磨光宝剑莫踟躅
1917年2月,在湖南省湘乡县城前铺庙托里(今湘乡市龙洞镇城前铺村)一个佃农家庭,一个可爱的男婴呱呱落地,父亲孙桂辛、母亲沈烈为他取名孙子仁。子,是他的字辈,大家平时叫他孙仁。孙仁在5男2女的同胞中排行第四,自小聪明好学,5岁便进入族校读书,9岁又以优异成绩考入湘乡县城名气最响亮的涟滨小学。
1925年6月,毛泽东回到家乡主持成立中共韶山支部,点燃了韶山地区的革命火种。孙仁的大哥、罄子冲小学教师孙子刚加入共产党,任中共湘乡地方执委会委员、县农民协会负责人,大嫂张桂英任当地女界联合会主任,二哥孙子明加入共青团,姐姐孙子英也加入女界联合会。受到家人和学校进步老师的熏陶,小孙仁尚未脱离稚气,就参与站岗放哨、发传单、搞募捐等革命活动。他表现积极,10岁就当上了劳动童子团(今中国少年先锋队)团长。
正当小孙仁茁壮成长时,革命形势急转直下。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悍然发动反革命政变,残酷镇压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5月21日,湖南长沙发生“马日事变”,湘乡等地也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孙仁大哥受到敌人通缉,由党组织安排转移到苏联,大嫂被捕入狱,二哥生死未明。孙仁一家迁往距毛泽东故居2千米的韶山铁皮冲重新安家。孙仁也辍学回家。12岁时,他到《湘乡民报》社当报童,后因性格刚直得罪报馆负责人而被解雇。他凭借超常毅力,一边务农,一边自学了初中全部课程。
光阴似箭,16岁的孙仁考入湘潭塾师训练班,3个月后做了一名农民夜校教师,不久受聘到孙氏祠堂小学任教。孙仁除讲授文化知识,还教学生做扇子、编草篮、雕砚池等,培养动手能力,受到县教育部门嘉奖。第二年,他参加湖南省小学教师检定会考,因成绩优异转任湘潭花园冲小学校长。孙仁在社会上崭露头角,结交社会贤达、仁人志士,接触进步思想的机会增多了。他常与共产党员毛特夫、进步青年胡毓等聚会,纵论时事,针砭时弊;1935年秋,与书友捐书建立“农村小型流动图书馆”,藏书达1000余册,其中不乏马列主义著作;于1936年5月撰写的《乡村的企业家》一文,被茅盾主编的《中国的一日》收录。文中写道:“今天是丽丰百货号开张的一天……它开在一个农家的堂屋里,一看到庙宇式的房子就知道还充满十足的封建农业气味——如今也涂上些资本主义色彩了……假如佃农的痛苦永远日益加深,农村经济日益在无法维持的下面崩溃,终恐饥饿的烈火是会要刺激起民众的脑筋的。”孙仁用平实而辛辣的语言,抨击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对农民的剥削,表达了对革命的期待。
1937年12月,共产党员邹祖培回韶山恢复党组织。一个月后,孙仁实现梦寐以求的心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感到意气风发,即兴赋诗《述志》:
“磨光宝剑莫踟蹰,自有通身血似珠。顺乎人间除黑暗,翻身世道扫崎岖。伤心不算英雄汉,为己何为大丈夫。冲冠一怒为天下,纵马冲锋正此时。”
诗中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想象自己为了崇高理想驰骋疆场、斩破黑暗、奋不顾身、一往无前,革命情怀跃然纸上。
1938年1月,孙仁任韶山特支委员,6月任湘乡县工委委员,10月兼任(湘)潭(湘)乡区委书记。他贯彻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组织新建党支部5个,发展党员60余人,并把妹妹孙子文等党员输送到延安;编写《怎样做群众工作》教材,举办党员培训班数期;成立“战时工作团”,开展抗日宣传、救治伤兵、募捐赈灾等活动。这一年,孙仁与同为共产党员的表妹贺建修成婚,夫妻俩志同道合,携手投身革命。
1939年3月,孙仁任湘(潭)宁(乡)中心县委委员,分管组织工作。他积极发展壮大湘乡、湘潭、宁乡、望城、新化5县的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6月12日,国民党反动派在湖南岳阳制造“平江惨案”,掀起抗战时期第一次反共高潮。湘宁中心县委被迫迁入农村,由半公开状态转入秘密状态。孙仁采取隐蔽措施,有计划地转移暴露干部。
1940年1月,孙仁夫妇奉命转移到衡阳,经营一家烟卷店,以此为掩护继续革命。从教书育人的先生到精明强干的商人,孙仁迅速转换社会角色,革命意志也更加坚定。夏天,衡阳形势恶化,上级通知他俩向四川转移。他俩约定,妻子送女儿笑柯回韶山老家后赶来与他汇合,不能超过3天。谁知敌人封锁了水陆交通关卡,孙仁没有等到妻子,只得独自动身。这一别竟成永诀,此生他再未能和妻儿及家乡的亲人相见。四川的斗争环境更为险恶,但他抱定信念,没有踟蹰,一路向前!
青年入川:驰骋川东展宏图
孙仁于1940年10月来到重庆,接受中共南方局川康特委代表、南方工作委员会书记钱瑛的直接领导。从此孙仁在党内化名为王璞,成功执行了一些临时任务,还深入西康省①开展社会调查,历时一年,撰写了《关于西康地区社会情况的调查报告》,得到钱瑛和中共川东特委书记廖志高的赞许。王璞回到重庆,继续与钱瑛保持单线联系。党组织安排他住百子巷108号,又以湖南长沙已故商人王慕斋为公开化名,在不远的米花街(现属八一路)开设了一家新货店作为秘密联络点。在川东大地上,一个中等身材、黑红脸庞、风尘仆仆、一口湖南话的青年身影活跃在人们视野中。王璞还运用石果、石夷、老沈等多个化名,机智灵活地与国民党特务周旋。
1942年初,年仅25岁的王璞挑起大梁,任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在敌人眼皮底下从事地下工作,容不得丝毫大意。经商虽能掩人耳目,但长期单身也容易引起敌人怀疑,王璞慎重考虑,并报组织同意,与23岁合川姑娘、地下党员左绍英组成了新家庭。左绍英对外做老板娘兼总管,对内做王璞交通员,代号“大宋”。他们生活简朴,新房简陋,连新婚被褥也是战友彭咏梧送的。
王璞认真贯彻党的“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和南方局提出的“勤学、勤业、勤交友”“职业化、社会化、合法化”的工作方针,要求重庆市委实行划片领导、单线联系,散到各地的党员通过定期接头或通信的方式与组织保持联系,一般只许上级找下级,不许下级找上级。比如,1943年南方局召开的一次会议上,钱瑛对王璞说:“老王,你怎么这么久都不来呀?”王璞风趣地回答:“是你不准我来嘛。”一天,一名年轻党员向王璞打听一位基层组织负责人,王璞严肃地批评:“乱弹琴!如果我不想当叛徒,绝不打听别人地址。这是党的秘密工作原则,也是多少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宝贵经验啊!”比起《潜伏》《伪装者》等影视剧中那些惊心动魄的桥段,现实中的地下工作更复杂、更危险。
王璞工作上对同志要求严格,生活上却对他们关怀备至。1944年秋,王璞得知铜梁县委杨发丁患肺结核,便亲自带他到重庆治疗,后杨发丁终因病重过世,令王璞悲痛不已。王璞担心与杨发丁生活在一起的战友江伯文受传染,又赶赴铜梁带他检查,确诊江伯文没有患肺结核,才笑逐颜开地说:“老江,我现在放心了!”
1945年10月,王璞兼任刚成立的重庆工人运动领导小组组长,积极配合重庆谈判,组织开展反内战、反独裁斗争和罢工,支持工人的合理要求,使工人运动得到快速发展。他与敌人斗智斗勇,成功营救出温静涛等被捕的工运小组成员;清理北碚中心县委,恢复了与部分党员的联系。王璞的工作得到组织充分认可。1946年3月,南方局改组重庆市委,王璞继任书记,刘国定任副书记,彭咏梧、何文逵、骆安靖为委员。当时重庆市委的当务之急,是清理、恢复各级党组织,发展新党员。王璞十分熟悉各地情况,他奔赴江北、璧山、合川、铜梁等地一线指挥、亲力亲为,推动市委工作有序开展。
1947年3月,公开成立的四川省委被迫从重庆撤回延安,重庆市委失去了与上级的直接联系。王璞沉着应对,一方面按既定方针开展工作,另一方面积极联系上级组织。他派刘国定到上海,与分管四川工作的中共上海局组织部长钱瑛接头。钱瑛责成王璞除领导重庆市委外,还要联系川东、川南地区的党组织。王璞临危受命,陆续与萧泽宽、涂孝文、邓照明等地方组织负责人接上关系。7月,王璞又派骆安靖到上海带回原由省委和《新华日报》直接联系的部分党员的组织关系。同时,秘密发行《挺进报》,产生了重要影响。王璞身上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了!但他毫不退缩,信念弥坚,一个更为宏大的计划在他头脑中逐渐酝酿成形。
早在1946年6月,朱德、任弼时在延安研究四川工作,安排参加过南昌起义的老红军曾霖等人回川,并嘱咐说:“中央要求你们回去后,搞点武装,发动游击战争,与敌人周旋,扰乱敌人的后方,打烂蒋介石后方的坛坛罐罐。”11月,中央就南方各省的工作发出指示:“凡有可能建立公开游击根据地者,应即建立公开游击根据地。”1947年下半年,全国解放战争进入历史转折点,即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中央要求国统区的党组织积极创造条件,准备和发动农村武装斗争,开辟农村游击根据地,以配合解放战争。9月,王璞洞察时局,与萧泽宽等反复研判和讨论川东的形势与任务,提出了开展农村武装斗争的意见,形成《川东农村工作提纲》。王璞巧妙地将提纲藏在小说《七侠五义》中,顺利到达上海向钱瑛汇报,得到批准。10月,根据钱瑛的指示,中共川东临工委成立,统一领导重庆和上、下川东,以及川南、黔北部分地区的党组织。王璞任书记,涂孝文任副书记,萧泽宽、刘国定、彭咏梧为委员。此后不到半年,川东地区党组织得到空前发展,发展了大批党员。
11月,王璞住进广安北门郊区的拱桥院子,以跑单帮、做匹头生意为名,直接领导上川东地区的革命工作。他不畏劳苦,跋山涉水,奔波在华蓥山周围各县,发展党的各级组织以及农民翻身会、姐妹会、生期会等外围组织,建立“两面政权”;开展抗丁、抗粮、抗税和抓政权、抓武器、抓武装人员的斗争,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为武装起义作准备。他为县级工委以上干部作报告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尖刀直插敌人心脏地区,全国胜利的曙光已经在望……一定要把红旗插到华蓥山上,牵制敌人,破坏他们的兵源、粮源,配合野战军解放大西南。”同志们受到极大鼓舞。起义的枪声马上要打响了!
壮年起义:喋血武胜志未酬
1948年4月,《挺进报》事件发生,刘国定、冉益智、涂孝文等重要领导人陆续被捕后叛变,产生一系列破坏。王璞组织研究善后事宜,并不顾个人安危到上川东各县部署应变措施,通知干部转移隐蔽。但形势恶化很快,江竹筠等130余名党员干部相继被捕,川东、川康和重庆地区党组织遭受极为重大的损失。特务于7月4日赶到广安抓人,所幸王璞、曾霖在乡下躲过一劫,但上川东地委委员骆安靖被捕,随即叛变,形势万分危急。
王璞当机立断,在岳池罗渡乡伍俊儒家紧急召集川东七、八工委负责人开会(即“罗渡会议”)。鉴于大量组织遭到破坏或暴露,难以隐蔽,会议决定立即发动华蓥山周围数县联合大起义,背水一战,以武装斗争反对国民党的逮捕和镇压。起义队伍统称西南民主联军川东纵队,以解放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王维舟为名义司令员,王璞任政委,曾霖实际负责军事指挥。纵队下辖三、四、五、六、七、八6个支队,共2000余人。王璞兼任第四支队政委,亲自修改起义的布告、宣言和标语。战前,王璞形象地发出动员令:“要像放鞭炮一样,在多县同时起义,使敌人惊慌失措。然后把各地的武装力量汇合起来,建立游击根据地……”
在王璞的组织领导下,武装起义接连爆发:8月12日广安代市、观阁起义,17日武胜三溪起义,22日岳池伏龙起义,特别是王璞亲率四支队于25日发动武胜真静起义、合川金子起义,与第三支队于28日联合发动武胜石盘起义,武装夺取政权,开仓放粮,令百姓拍手称快。敌人派警察、乡丁在真静黎家花园、康家垄等地围追堵截,结果大败而归。30日,王璞率三、四支队进驻岳池黄花岭。31日,敌人集结500余名警察、保丁等发起围攻。起义部队边打边撤,设下埋伏,当场击毙南充警察局局长林廷杰,敌人抱头鼠窜,仓皇逃命。
起义引起了四川省国民党高层的极度恐慌,他们急忙调集新7旅、内政部第二警察总队等正规部队前来镇压,地方警察和团丁也参与联合“清剿”。起义部队面临数倍于自己的敌人,斗争形势极为严峻。
9月2日,王璞带领400多人转移到岳池三元寨。3日早上,2000余名敌人围攻上来。王璞率部坚守阵地,打退敌人10余次进攻。4日晚,王璞率部突围,分散转移。7日下午,王璞率50余人来到岳池排楼和武胜石盘交界的木瓜寨。木瓜寨石墙森立,后面悬崖峭壁,左右狭沟,正面平坦宽阔。500多名敌人从三面围攻起义部队。黄昏,战斗缓和下来,王璞组织研究对策。政工人员罗文新在一旁修理卡壳的手枪,不慎走火击中王璞下腹,王璞当即昏倒。战友立即用白药敷住伤口,并做担架准备送王璞到重庆医治。王璞醒过来,忍着剧痛吃力地说:“分散隐蔽。”又昏了过去。部队两次突围都未成功。同志们抬着王璞在黑暗中从悬崖摸索下山。行至半山腰,王璞因失血过多停止呼吸。同志们悲恸万分,将烈士遗体藏入岩洞中,趁着夜色悄悄转移。次日,敌人发现王璞遗体,残暴地割下他的头颅,挂在石盘上场口的杨槐树上示众。3天后,群众悄悄地取下烈士头颅安葬,又将烈士遗体掩埋在大石头下。1957年,重庆市委和武胜县委将烈士遗骨移至武胜革命烈士陵园安葬,并立碑纪念。
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年仅31岁的王璞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甚至妻儿的生命。9月9日,怀孕7个月的左绍英不幸被捕,被关入渣滓洞监狱,敌人惨无人道地对她动用夹竹筷等酷刑。10月,左绍英早产诞下女儿,取名卓娅,成为《红岩》中“监狱之花”的原型。1949年11月27日,母女两人在敌人的大屠杀中遇难。
王璞领导的华蓥山武装起义,是在一些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被捕叛变的情况下被迫发动的,虽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但它牵制了敌人的四川兵力,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影响,展现了共产党人的英雄风范,积累了宝贵的革命经验,在中共党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血脉赓续:自有人才代代出
时光倒回1944年8月,一个可爱的女婴降生在重庆,父亲王璞为她取名凯渝,这名字果然吉利,第二年重庆就奏响了抗战胜利的凯歌。不到2岁,凯渝就被父母寄养在袁尊一、谢以思夫妇家。袁尊一像父亲一样对待凯渝,无奈家里贫穷,一家人挤在朝天门码头蚁巢一样的吊脚楼里,墙壁裂缝,地板豁洞,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父母难得来看望一次,袁尊一也经常在外,还有特务常来打探父母的消息,小凯渝不敢答话,心里感到十分孤独和害怕。袁尊一被捕后,凯渝更是处境危险。
共产党员杨汉秀与左绍英同时入狱,十分同情左绍英的遭遇,并了解到小凯渝的情况。1949年4月,杨汉秀利用伯父是大军阀杨森的关系得以保外就医,出狱后便托请地下党员贺医生找到凯渝,自己又到渠县找佃农李自才帮忙。李自才受托来到重庆,用箩筐挑着凯渝,翻山越岭回到偏远的渠县农村,像亲生女一样照顾她。但这里条件更差,凯渝头上长虱子、脓疮,只好剃成光头,得了耳炎后没钱医,左耳渐渐聋了。11月底重庆解放,凯渝被送回重庆,由共产党员雷雨田夫妇收养,更让她高兴的是,3岁的弟弟凯民也来到了雷家。原来弟弟一出生就被送到合川乡下外公家抚养,姐弟俩才得以平生第一次见面。新中国诞生了,苦难终于过去,姐弟俩终于有了一个安定而温暖的家。
1954年,王凯渝改名雷咏雪,王凯民改名李小雷。他俩在养父母的精心呵护下,继承父母遗志,发奋学习,勤奋工作。雷咏雪获得哲学硕士学位,先后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四川大学任教,为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李小雷于1961年入伍昆字121部队,1979年作为营级干部转业到四川省人民检察院任处级检察员,后调任省侨办侨汇公司副总经理,直到退休。孙笑柯也历经旧社会的苦难岁月长大成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湖南日报社工作,现已去世。
王璞的孙辈有国企工程师,也有大学教授,还有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曾孙辈不乏研究生学历、高层次人才,有的已担纲重要职位;玄孙一代也在茁壮成长……烈士的红色血脉和基因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松林 滕明雁(中共武胜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