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文化】毛浴镇:“十六字训词”诞生地‖​蹇黎明

作者:蹇黎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7-11 11:21:36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 载《巴蜀史志》2022年第6期

毛浴镇:“十六字训词”诞生地

蹇黎明

从通江县城出发,沿着崎岖盘旋的山路向东北行驶12千米,毛浴古镇便映入眼帘:碧绿澄澈的河水环绕脚下,峰峦叠翠的群山拥揽入怀,青砖黛瓦的川东北民居一字铺排,特别是城门石墙上雕刻的红四方面军“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十六字训词,熠熠生辉九十载,成为古镇历史文化价值标定的新高峰。

有趣的镇名由来

毛浴古镇位于大通江河(宕水)东岸与圆池河交汇的狭长地带,其地陆路通秦陕,水路达荆湘,昔日为通江县最繁华的水陆码头之一。在极盛之时,帆樯林立,商贾云集,白天人头攒动,入夜灯火如昼,弦歌之声远扬,时有“小重庆”之美誉。

毛浴古镇因其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地形,从空中俯瞰,宛若一条巨龙厚大的舌头伸于水面,故这里曾用名“龙舌坝”,如今的主街也叫龙舌街。

毛浴镇,民间也传闻为毛驴镇。相传,古时有镇民看到从大河蒸馍石侧崩出一头毛驴,毛纯、力壮,每日傍晚在河岸活动,其神情自若,人称“神驴”。也有另一种版本,早年间镇上有人饲养母驴生一小驴,三年不长,被一异人高价购买,在河边洗净全身,拔去蹄上粗壳时,蹄下现有太极图,小驴速长,矫健无比,异人跨驴飞驰而去,众人遂知为千里驴,故谓“毛驴镇”。据中国史学会原会员曾星翔称,明末清初,北人南下,陆路多用毛驴或背二哥(人工)运送货物至毛浴码头,河坝两岸毛驴众多,民间称之为“毛驴镇”。19世纪中期再次更名为“毛峪”。清咸丰年间,根据三面环水的特殊地形,更名为“毛浴镇”,沿用至今。

悠久的历史文化

川东北军事重镇。毛浴镇地理位置重要,是米仓古道从陕西汉中翻小巴山进入蜀地重要的支线汉壁道必经之路,往下直通通河、巴河、渠江、嘉陵江,抵达重庆,汇入长江。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四川宣抚使安丙为防金兵侵蜀,乃在此初建城堡以资防卫。明、清两代,毛浴皆为川东北军事重镇。明末,在毛浴镇设总兵大镇。据清道光《通江县志》记载,“明末设副总府以镇川北”“巡查公署在毛浴镇今废”。《大清一统志》记载:“清康熙二年(1663)和清乾隆十五年(1750)设通江营守备署驻此。”守备署内设守备1员,把总2员,马、步、战守兵300名。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钦奉改补实兵,添步战兵21名,守兵14名。清嘉庆十年(1805),改移驻通江县城,以原设通江县外委1员,兵30名移驻毛浴镇。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通江营归巴州营游击兼辖,有守备1员,把总2员,外委2员,马、战、守兵256名,马32匹;分防毛浴镇,外委把总1员,带领马、战、守兵32名。现镇侧小街城门上留存有清嘉庆十五年(1810)石刻“柳营春色”“长戈出入奋鹰扬”“试马往来和凤翥”,在镇城下桂花潭边巨石上刻有“英风皓月”四个大字。

名胜古迹众多。毛浴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古迹众多。现存古街古巷12条,主要由上街、中街、下街等组成;民居建筑为典型的川东北民居,多为窄开间长进身四合院布局,穿斗木结构。古建筑较多,主要有一厅(演武厅)、二衙(上衙门、下衙门)、三校场(老校场、小校场、箭道操场)、四乐楼(衙门乐楼、娘娘庙乐楼、火神庙乐楼、张爷庙乐楼)、五城门(曾家坝城门、上街城门、小街子城门、永庆门、下街嘉庆门)、六座庙(城隍庙、火神庙、张爷庙、观音庙、关帝庙、娘娘庙)等。古有“浴镇柳营春色悠,酿泉源自龙溪头。鹰灵晚照丹如锦,鸡顶朝霞赤似榴。鱼跃圆池天作港,门迎石柱水争流。文峰瑞雪丰年兆,金碧银涛远眺收”八景,其景都与古镇山水石树有关。尤其是“犀牛望月”古迹,在镇宕水铁索桥下巨石上凿有犀牛望月,并在侧刻有“石牛望北边,洪波自安然,嘉庆戊寅始,永镇万万年”。清乾隆年间,通江县人李钟峨为此景赋诗:“怪石巍巍恰似牛,河边独卧几千秋。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打周身有汗流。青草齐密难下口,牧童敲角不回头。从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

商贾云集之地。毛浴镇为川陕往来间道,又扼水陆交通要地,大通江河进出货物集散于此,外商云集,南来北往,市场繁荣,百业兴旺。民国时期,有来自3省17县的商户124户,其中工商业73户(含手工业26户),群运14户,短航11户及居民26户。街市有专营粮食的斗载,亦有木柴市、猪牛市、油摊、盐摊、布摊、蒸馍摊、肉案、中药铺、纸合铺、糕点铺、酒馆、面馆、炒菜馆、麻将馆、土烟馆、茶馆。“鼎手园”“联升社”商号既开茶馆,又设旅舍。毛浴古镇也是通江县的棉布和丝绸交易中心,设有土店专司棉花及山货,“协和”商号和“长发行”棉花店等经营布匹商号达数十家。作为通江主销盐区和陆运陕南起载地,以水运贡盐为大宗,设有三元栈专司盐店。在春汛时期,河道运输最为繁忙,有筏子桡工千余人、木船运工600人,呈现木料满河、帆船彼岸的景象。从事河道运输的“兴顺和”“兴顺祥”两家商号,与其他商会及外埠商人合作,联营木筏、贡盐、布匹、山货、药材等,形成产业一条龙。手工加工业方面有粉坊、织布坊、染坊、扎花坊、榨油坊,毛笔业、挂面业、香醋业及纸厂等。

古镇文化浓郁。毛浴镇文化积淀厚重,码头文化、商贾文化、饮食文化及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别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中,毛浴醪糟不糖而甜,不板而絮,芬芳可口,回味醇香;火烧馍以双滩子火烧馍最为有名,历有“双滩子火烧馍,莫个焦印印”之说;饼饼糖色鲜味美,别具一格;五香豆腐干色冉味馥,香而扑鼻;糕点糖果以“福兴隆”号、“顺成斋”号、“鸿发”号最为有名。民俗文化主要有川剧、围鼓、龙灯、狮舞、采莲船、划龙舟、渔鼓筒、说评书等。其中川剧有“德胜班”“德胜二班”,长期在通江、巴中、平昌一带演出;围鼓又称“玩友”或“板凳戏”,有“古城会”“杀狗”“百寿图”及“放奎”等节目;狮舞有“高台打滚”“巧夺绣球”“高跷拜年”等节目。

厚重的红色文化

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入川转战两年多时间里,毛浴古镇成为连接川陕苏区首府通江县城、红四方面军后勤保障基地得汉城、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王坪的重要水陆交通枢纽,也是红四方面军重要的军事驿站。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11师进驻毛浴镇,师政治部驻毛浴古镇街上。1933年1月,在毛浴古镇建立中共赤江县委和赤江县苏维埃政府,辖13个区委和区苏维埃及毛浴镇、瓦石铺两个区级支部,84个乡级支部。县苏维埃最高权力机构为工农兵代表大会,下设县监察委员会与县执行委员会,下辖县军区指挥部、财政委员会、经济委员会、交通局、保卫局、革命法庭、土地委员会、劳工委员会、粮食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及内务委员会等。并先后成立赤江县工会、赤江县邮政局、赤江县经济公社、赤江县保卫局等。县苏维埃将毛浴镇上城门至曾家坝命名为马克思街,上城门至中街水巷子命名为恩格斯街,中巷子至下城门命名为列宁街。1933年,赤江县苏维埃在镇后娘娘庙内创办川陕苏区第一所列宁小学。川陕省苏维埃在毛浴镇建立川陕省工农总医院,有病床位1000多张,先后培养医护人员800余人;办有《小日报》等报刊。同年,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迁驻毛浴镇,卫生学校驻街后火神庙,病房遍布瓦室铺、九浴溪、雷公河、圆池河一带。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毛浴镇建立铜铁加工厂,主要生产号嘴、铜手榴弹壳、马刀、矛子等。铜铁加工厂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铸手榴弹壳1万余个,打马刀6000余把,长矛1.2万余把,号嘴3000余个。1934年12月,在毛浴镇建立中共川陕省特委,管辖赤北、赤江、红江、南江及红胜等5个县。

毛浴镇作为川陕苏区交通枢纽,1933年初,按照川陕省苏维埃政府“造拱修桥”指示,修建了毛浴镇浮桥。浮桥横跨宕水,长百余米,宽两丈余。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在毛浴镇设招待所,主要供应运输队、出差的党政军领导、工作人员以及红军家属食宿。

毛浴镇是红四方面军“十六字训词”诞生地。1934年,红四方面军在毛浴镇召开全军党政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连以上政治工作干部800余人。会议讨论了当前形势与任务,总结了反“六路围攻”以来的党政工作,作出了《红四方面军政治与党务工作决议案》,制定了《团政治处暂行条例》《军师政治部暂行工作细则》等,表彰了模范,提出了开展竞赛活动。会议历时9天。为进一步发扬红四方面军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形成的优良作风,制定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十六字训词。现留存有红四方面军全军党政工作会议会址、红军树及红军拴马林等革命遗址。

毛浴镇红军石刻标语保存完好,其中“实行共产主义!”“打倒国民政府!”“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苏联!”“拥护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川陕工农解放万岁!”等红军石刻标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拥护中国共产党!”“工农专政!”“实行土地革命!”“保护赤区武装!”“扩大红军!”“打倒帝国主义!”“拥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扩大反帝运动!”等红军石刻标语遍布辖区各地。

毛浴镇红色文化中,创作并广泛传唱了《歌唱毛浴镇》《田颂尧自思自叹》《红军坐天下,穷人把身翻》《送郎当红军》《红军纪律歌》《妇女放足歌》《十把扇儿》《努力,努力向前进》等大量红色歌谣。其中廖承志在赤江县首届工人代表大会上教唱《歌唱毛浴镇》,并画毛浴地形图,名《毛浴画》,又名《画毛浴》。亦有毛浴红军烈士墓群、鸡子顶战斗遗址、鹰龙山战斗遗址等红色文化遗址。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毛浴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浓郁的地方文化,更有厚重的红色文化,遍布古镇的独立营甜点、红四方餐旅馆、红军挂面、苏区农资、赤江服务站、红色年代等独具特色的店名,以及 “聚餐当思前贤苦,畅饮莫忘先烈情” “坚守纪律为最高,服从命令为正道”“人说世上海洋深,海洋难比红军恩”“比起恩人共产党,巴山太低海太浅”等红色店铺对联,无不彰显古镇人民不忘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全面打造红色古镇的新气象。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蹇黎明〔中共巴中市委党史办公室(巴中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