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我的父亲和渭华起义‖王希红

作者:王希红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6-08 14:44:08 浏览次数: 【字体:

我的父亲和渭华起义

王希红

我的父亲王志廉(1910.5.17—1998.2.28),是“渭华起义”的亲身经历者。

2023年是陕西“渭华起义”发生95年。为纪念这段光辉的革命历程,特撰写此文,旨在让大家全面了解“渭华起义”发生的全过程,增强我们对英烈们的敬仰之情。

1986年,习仲勋为渭华起义题词

新民主主义时期,英雄的渭南人民谱写了一曲雄伟壮丽的诗篇。在这块黄土地上,千千万万个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推翻旧制度、创建新中国英勇奋斗,前仆后继,面对反动派的屠刀,大义凛然、慷慨赴难。他们的革命精神可钦可敬,他们的动人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富强,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抛头颅、洒热血。

我的父亲王志廉,渭南市五里铺村人。1925年父亲15岁时,在渭阳中学就读,经同学闵培贤、王运生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经宋攀桂、张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宋攀桂领导下,负责组织成立农民协会及农民自卫团,为自卫团捐资购买枪支弹药等武器装备。1928年,参加渭华起义。起义失败后,按上级领导指示精神,很快转入地下工作。接着前往河南南阳,渗入到杨虎城的十七路军里。

父亲早期的往事,一部分是乡亲们、亲戚们口口相传下来的,另一部分是我在寻找父亲革命足迹的过程中,从父亲生前遗留下来的一些资料中获知的。

一提起父亲,他那高大英俊的形象,穿着一身中山服,上身口袋别着一支英雄牌钢笔,留着小平头,炯炯有神的目光,以及说起话来铿锵有力的声音,对朋友和蔼可亲,走起路来昂首挺胸,就好像有使不完的力量,这些让我记忆犹新。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小的时候,父亲时常自豪地对我说的最多的话是:“1925年15岁,我就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成功组织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团,参加过‘渭华起义’”。由于那个时候我年龄小,单纯,不懂得父亲为什么老给我讲这些事,这些事与我现实生活关系并不大。当我长大了后,看到形形色色不同的社会现象,慢慢才知道父亲对我们说这句话的意义。父亲是在教育我们,不要忘记老一辈的革命史,青年人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有上进心,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添砖加瓦作贡献。

青年时期的王志廉

1998年2月28日,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以前我很少听到,甚至于都没有接触过的部门派领导接二连三地到访,才使我进一步了解到父亲那些不平凡的经历。我想,我有义务将父亲的革命生涯、革命事迹搜集整理,并记录下来,留给后人。父亲这段光荣的历程,既是我们家族的荣耀,也是我们子子孙孙成长的精神财富。

由于我是晚辈,手头所掌握的资料也很有限,为了更多地了解父亲的人生经历,数十年来,我四处奔波,多方收集有关父亲特别是他青年时代的资料。其中有和父亲一起参加革命的同志、战友,家乡的族长提供的口述和书籍。还有部分是为父亲平反落实党的情侦人员政策的文件里提到的,内容翔实、史料珍贵、可读性强。通过收集考证这些来之不易的历史资料,我进一步深刻地了解到,父亲为什么一生能做到淡泊名利,甘当无名英雄,不受任何诱惑的浩然之气,不但能经得起误解,还能忍受非正常人所耐,还具有坚不可摧的非凡定力之心。这些优秀品德,都源于他青年时期渭阳中学党组织的教育和培养。他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决定,对党旗庄严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立下初心使命,从而使他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永远跟党走之赤诚之心。从父亲的一生可清楚地看出,他完全做到了对共产党、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私奉献。

父亲的家世

小时候,父亲讲他的父亲,原籍是陕西临潼县马额乡王家沟人,也就是我的爷爷,为避战乱,随其家族迁到渭南市临渭区五里铺定居。民国时期,渭南县城五里铺村,叫五里铺杨村。五里铺杨村因距县城衙门前照壁五里路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前后,一直沿用渭南城区五里铺。

当年家庭定为中农成分,在当时还是比较富裕的,爷爷年轻时靠做木匠活养家糊口。由于勤快能干,深受长者喜爱,奶奶雷秀女(渭南车雷村人)勤俭持家,育子有方。爷爷和奶奶共生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就是我的父亲,姑妈叫王清兰。姑妈与姑父结婚后生育有3个儿子,姑父抗日战争时期牺牲在山西中条山战役,也称“六六战役”的战场。他们3个儿子和我姑妈4个人的生活,由我父亲承担。我的3个表哥长大后,父亲分别将他们送往新疆、西藏、朝鲜战场上当兵,报效祖国。

革命的摇篮

1910年5月17日,我父亲出生于陕西省渭南市(渭南临渭区杜桥办五里铺村一组人)城关镇五里铺。听堂哥王永光讲,按当地习俗,生了儿子后,要在村头的大槐树下互换。而父亲也不例外,他出生满月后,也要在村头的大槐树下与同期出生的李家儿子互换,九天后再换回。据说这样做孩子能保平安,健康长寿,大福大贵。同族人讲,我父亲少儿时智商极高。

我的父亲7岁时,爷爷不幸病故,奶奶、父亲和姑妈相依为命,艰难度日。父亲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这种境况迫使他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如何照顾家人,如何担当家庭重任。奶奶对子女要求极严,时常教导父亲:做人要“戒恶扬善”,依行“仁、义、礼、智、信”要求父亲,动辄呵斥,以耕读为训。为了从小培养好父亲,奶奶特意送父亲到娘家车雷村私塾读书,接受了比较好的启蒙教育。

车雷村雷氏家族,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其罕见的兄弟两人同科考中进士的。我的父亲就是在这样一所私塾学校读书。听舅爷讲,这所私塾里的先生,学识极高,推崇新政,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都很有作为。

父亲王志廉与奶奶的合影

我的舅爷雷思义是当地著名的工商兼农业名士,被称为乡村小诸葛,好学,博古,善经营(开砖瓦窑),诚信交友,乐善好施(灾年放粮),享誉乡梓。舅爷的优秀品质也传给了父亲。

投身革命

渭阳中学是渭南县设立在渭北故市镇的一所中等学校,可以说它是渭北革命的摇篮。大革命时期,这所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革命党人,对掀起、壮大革命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渭南早期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一般都在学校任教或读书,党团组织也大都建立在学校。因此他们的工作对象首先是教师和学生,开展的革命运动也首先是学生运动。

渭南党组织建立后,以渭阳中学为中心开展全县性的群众运动和反对土豪劣绅的斗争。一方面,利用渭阳中学举办农民运动骨干训练班,培养农民运动骨干;另一方面,派出大批师生到农村去,向农民宣传,不到两个月时间,各地的农民协会纷纷组织起来了,县农民协会也随之成立,各地地下党纷纷组织起农民自卫队(自卫团)。县农民协会成立那天,有组织的农民队伍手执大刀、长矛、土枪,高喊“打倒土豪劣绅”“打倒贪官污吏”等口号。群众的革命情绪更加高涨,反对土豪劣绅的斗争相继发动起来。

1924年,父亲14岁考入渭阳中学。读书期间,受革命思想影响,一大批学生纷纷加入革命组织,父亲就是其中一员。

1925年夏,方仲如(西安市第一任市长,1950年父亲遭人诬陷,西北局书记习仲勋在父亲的信件上作出重要指示:“请伯平、仲如于3日内将此事判明曲直,并提出处理意见交我为盼”)到渭南进行革命活动,担任故市渭阳中学训育主任,建立了共青团渭阳特支,方仲如任书记。12月,宋蔚青(原名宋攀桂)受中共西安特支指派,返渭南建立党团组织(隶属团西安地委),组织学校学生学习《青年生活》《中国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在五四运动及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父亲15岁时,由渭阳中学同学闵培贤、王运生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6年1月,建立了渭南城区支部(又称渭南特支),宋蔚青任书记,隶属中共西安特支(后为西安地委)。同时,建立了共青团渭南城区支部(又称共青团渭南特支),刘廷献任书记,隶属团西安地委。4月,宋蔚青改任共青团渭南特支书记,中共渭南特支书记。1926年5月,在魏野畴指导下,成立了中共渭阳特支,方仲如任书记,隶属西安地委。

1926年12月,根据陕西省党团联席会议决议:宋蔚青分别担任党团渭南地委书记。

同年,父亲16岁时,经共产党员、党团地委书记宋攀桂、张翬(先后任中共渭南特支、渭南地委委员)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提高新党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水平,张翬同志主持举办了一期党员训练班,为期一周,主要学习《共产党宣言》和油印小册子《秘密工作》。

1926年4月,早被陕西人民驱逐出境的刘镇华借直奉军阀向国民军发动进攻之机,率镇嵩军八师之众,由潼关入陕,围攻西安,企图重新统治陕西。渭南各地党团组织,领导人民与刘镇华匪兵进行斗争,支持西安军民的反围城斗争。

投入农民运动

大革命时期,渭南是陕西农民运动最高涨的地区之一。渭南农民运动历来为党中央和陕西党组织所重视。

大革命后期,渭南的党团组织发展很快。至1927年7月11日中共陕西省委成立,渭南党员发展到530多名,父亲就是530名党员的其中之一,团员365名。渭南党团组织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渭南各地革命形势发展和群众运动的开展,为土地革命初期的革命暴动和武装割据,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

1927年初,宋藯青、张翬召开县农协成立大会,父亲和李儒伯带领8个乡的农民参加大会。会后组建农民自卫团,父亲把家里所有的钱拿出来购买枪支和弹药。这些武器被用来武装农民自卫团。农民自卫团的任务是:打击土豪劣绅,组织并领导农民自卫团维持县城秩序,保护农民利益。

1927年父亲17岁,一二月间,西安中山军事学校招生,那时史可轩任校长,邓小平任政治部主任,由于家里经济困难,拿不出路费,因此没能去成。

1927年3月14日,中共陕甘区委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改组西安、渭南、绥德3个地方执行委员会,改组后的渭南地委书记为何挺杰,隶属中共陕甘区委。

中共陕甘区委提出“党到农民中去”的口号,强调“陕西最重要的工作为农民运动”,亲自确定要“集中于东至潼关,西至长武、渭河南北这个区域中”开展农民运动,渭南各地党团员利用学校放假期间,组织学生宣传队、演讲队到农村进行宣传,发动群众斗争,推动各地成立农民协会。在渭南大搞农民运动工作,组织农民协会。此时,父亲和共产党员李儒伯(同学)发起成立“杨、李、王、苏、胡、冯、白等”8个村农民联合协会,父亲任会长。大革命时期的渭南各地农民运动,历时较长,气势壮阔,斗争矛头直指土豪劣绅、反动官府和军阀。在宋攀桂、张辉直接领导下,父亲带队参加清算当地贪官焦县佐的斗争。带领农会自卫队,截击豫西刘镇华犯陕土匪武装,支援策应北伐大军东出潼关。

父亲组织和大力宣传农运工作,当时的口号是:打倒土豪劣绅,反对压迫和苛捐,打倒贪官污吏,以激发穷苦百姓的革命思想和意志,用当地的真人真事揭发土豪恶霸的罪恶行径,在当时影响很大,其历史功绩和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参加渭华起义

1928年,18岁的父亲带领所属协会及自卫团参加“渭华起义”,在唐澍、刘志丹、许权中3位同志领导下,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战斗到六七月间,由于敌众我寡,力量悬殊,“渭华起义”失败。敌人在县城到处查捕学生,查捕由乡到县,有不少同学、同志英勇不屈,惨死在敌人屠刀下;有许多同志转入地下,继续为党工作。

在当时极其恐怖的情况下,奶奶担心失掉自己的独生子,赶紧送父亲到县城合兴泰经货铺做学徒躲避,父亲亲眼目睹了合兴泰对面商店的裴经理儿子裴彦寿被敌人逮捕杀害,他悲痛万分。在这残酷的斗争中,父亲仍坚定信念,按党组织指示外出躲避。在同学和奶奶帮助下,他凑了些钱,包了几个馍馍,化装穿上商人衣服,买了张汽车票,出了渭南到潼关。按奶奶事先给的地址,去义盛行找到爷爷的朋友韩敬斋。父亲向韩爷爷说明来意后,韩爷爷非常同情父亲的处境,他给了父亲8元钱,又派人为父亲买了河南到陕州的船票,让父亲当晚起程,离开此地。送父亲的人说:“渭华的学生、青年一到潼关就被敌人查问逮捕,要赶紧离开,越远越好。”到了河南陕州,父亲第一次看到了火车,他急速地爬上火车,时而爬上火车头观望,黑烟黑水喷得满脸满身都是,那时也顾不上擦,日夜兼程到达河南南阳。到南阳后,父亲加入了十七路军杨虎城的部队,这才安下了心。这时,他没有向任何人讲自己是共产党员身份。

我堂哥王永光讲:“你父亲为什么能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无论是公开的、还是隐蔽战线中,为党为国工作,除了他青少年时期接受过严格的家庭、学校、老师的教育外,还有家仇国恨的原因。

1926年春,旧军阀混战,匪首刘镇华在张作霖、吴佩浮支持下,拥兵十万包围攻打西安,西北军杨虎城、李虎臣率西安军民经过殊死坚守,死伤数万。后来,于右任到苏联请回冯玉祥领兵增援,终于解了西安之围。刘镇华带领残匪溃退,经过渭南,到处抢夺民财,来到我家,拿枪逼迫要银元。家中老人(我的老爷)拿出了家中仅有的几包铜钱,匪连长大为不悦,当场用枪打死了我的老爷。那时,老奶悲痛欲绝,可以说这个家面临崩溃,她们硬是咬紧牙关度日月。旧中国军阀混战给每个家庭带来灾难,促使他们投身革命,跟着共产党改变命运。”堂哥的一席话对我教育很深刻。

父亲在河南南阳安顿下来后,日思夜想渭南党的组织被敌人破坏的那悲惨景象,多少革命同志英勇地倒在血泊中,从此与党组织的关系也就中断了……

在父亲和战友的一次聊天中,父亲无意得知自己崇拜的老师,也是党组织领导之一的王尚德被敌人逮捕关押在当地一所监狱。他不怕受牵连,看望了正在狱中的王尚德。

渭华起义失败后,王尚德与许权中一起撤退河南邓县,潜伏南阳。后王尚德被敌人发现,关押进监狱,父亲知道后,多次以送吃饭为名,看望并向王尚德传递消息。

堂哥还说:“伯父与陕北红军有交往事宜。”家乡老少耳边都有所闻,但详情知之甚少。

作者简介

王希红,王志廉小女儿。1958年3月3日出生于西安。西安第二十一中学毕业。一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照顾父母生活起居,帮助父亲抄写、整理参加革命的回忆文章。1998年2月28日父亲去世后,一直从事收集、走访、整理父亲相关资料的工作。2021年,《红岩春秋》杂志第10期发表作者题为《一位红色情报员的十二年》的文章。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王希红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