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英雄故居寄哀思——探访上甘岭孤胆英雄杨国良故居‖李崎

作者:李 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5-30 11:17:53 浏览次数: 【字体:

英雄故居寄哀思

——探访上甘岭孤胆英雄杨国良故居

李 崎

王成,一个响亮的名字。在《英雄儿女》的银幕上,他高喊着“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从此,世界记住了上甘岭那场战争和视死如归的英雄。

来自重庆市大足区回龙镇的杨国良,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也是这场战争中的英雄之一。他孤军奋战拉响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后来成为巴蜀大地家喻户晓的“孤胆英雄”。

大足区回龙镇水鸭村,是战斗英雄杨国良的故里。2023年4月1日,笔者瞻仰完红军英烈唐赤英故居后,抵达大足区回龙镇水鸭村2组。

战斗英雄杨国良故居,地处一座丘陵山坡下,当地人说这山叫“龙盘山”。据说,这里过去是杨家的四合院瓦房,20世纪八九十年前住了四房人。杨国良家住在里面靠近山边的右拐角三间半瓦房。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院里搬走了几户杨姓。

清明前夕的水鸭村,生机盎然,成片分布的稻田,与从白色砖房里升起的缕缕炊烟融为一体。龙盘山下,杨国良的故居,如今只剩下孤零零的屋基。房前半人高的野草,守望着沉寂的岁月。当年,杨国良出门的那条小道,依稀可见。

走近英雄故居,但见老瓦房前杂草丛生,瓦砾遍地,房梁断裂,墙壁倾斜,令参观者一片愕然。杨国良故居遗存下来的石臼和水缸,屋基内遗存下来的苔藓密植的石臼、水缸倾塌的半边灶台和半扇石磨,是杨国良在故居留下的唯一印记。

很难想象,这些竟然是抗美援朝特等功臣、战斗英雄、革命烈士的全部物质遗产,一时语塞凝噎。仿佛间,我看见“英雄紧握冒烟的爆破筒/敌群中/化一朵腾空的/灿然绚丽的云彩”。

杨国良的堂弟杨德兴经常接待各地的参观者,这天笔者也碰巧见到了他们一家人。据杨德兴介绍,杨国良,原名杨德佩,1931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家庭。他的父母生育了四个子女,头上有1个哥哥、2个姐姐。1948年冬,杨国良被抓壮丁去当了国民党兵,部队驻扎在成都附近。

1949年12月成都解放,杨国良和很多战友一道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在12军31师93团3营补充连当通讯员。1950年3月调9连任通信员、副班长。1950年初,杨国良在剿匪战斗中荣立一等功,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堂弟杨德兴家纯粹就是英雄杨国良故居的接待站、讲解点。每逢节假日,院坝上总是挤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敬仰者。杨德兴总是不厌其烦地给参观者耐心讲解,甚至还为远道而来的人们准备了热开水、茶水。

在他家路口,杨德兴立起了“杨国良故居”路标指示牌,楼房前还制作了堂兄杨国良的英雄事迹展板。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杨国良所在部队出川北上,他在赴朝准备工作中荣立甲等功。1951年3月,杨国良随部队由东北边境的长甸河口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战场。入朝后,他在第五次战役中被评为甲等模范。1952年6月,他担任9班副班长,在阻击战修筑工事中,创新出好经验,全连推广。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杨国良所在的第12军投入战斗中,战斗一直持续到10月29日,志愿军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第二阶段作战的胜利。第三阶段作战开始后,本来已撤出休整的第12军31师奉命全部返回前线,执行反击597.9高地之敌的任务。

同年11月7日,杨国良所在的第3营9连奉命反击597.9高地11号阵地之敌。11号阵地位于597.9高地主峰东北面,是敌我双方争夺597.9高地的前沿阵地。经过侦察,杨国良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从敌人薄弱部位的右翼实施主要突击的建议,并得到大家赞同。

11日傍晚,第9连奉命反击11号阵地。炮火袭击之后,连长傅作仁带领突击队分右、中、左三路向敌人猛插,将守敌全部歼灭,夺回11号阵地。同时调整兵力部署,并命令杨国良带领战士陈守才、石玉堂扼守前沿阵地,以防敌人反扑。阵地前面是20度左右的斜坡,对面是高过阵地的石山,山上是敌军据点,要守住这阵地十分困难。杨国良令陈守才、石玉堂扼守左右,自己则坚守正面。

面对敌人的一次又一次反扑,陈守才、石玉堂两人不幸牺牲,杨国良的背部受伤。但他仍忍着剧痛左右还击,打退了敌人的三次反扑,始终未让敌人爬近阵地一步。

战火映红的天空,硝烟弥漫在阵地上。震天的炮声在杨国良身边回荡。当约两个排的敌人,再一次扑上来时,杨国良已经负伤,此时弹药已尽,只剩一支爆破筒。面对蜂拥而上的敌人,杨国良静卧战壕手拉着爆破筒火线。

当敌人占领阵地得意嗷叫时,杨国良一跃而起,冲出战壕拉响火线,与敌人同归于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歌。毗邻阵地的三班长周预闻声奋起,领兵追击,一举消灭残敌,重新夺回了11号阵地。

杨国良英勇牺牲后,战友们纷纷给他的家人杨柏林写信,表达对战斗英雄的崇敬心情:“杨国良的英雄气魄正鼓舞着我们,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我下定决心,要学习杨国良同志这种为党、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志愿军卫生员英伯藻给国内同学写信时,也表达了对杨国良的敬仰之情。

1953年3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2016年,杨国良的老战友王尔昌从上海回到大足定居并执着寻找杨国良的故居和足迹,这段尘封60余年的英雄事迹,才又重新开启和弘扬天下。

老战友王尔昌离开大足前,特地在大足城区照相馆加洗并放大了几张抗美援朝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杨国良的照片,并精心制作成相框,供人们参观、瞻仰英雄。

在大足期间,王尔昌还赋诗一首:“难忘一九五二年,冰雪覆盖五圣山;连长命令杨国良,带领战友上前线;惊天动地杨国良,二十四岁献忠诚……”

英雄浴血沙场,人民没有忘记。杨国良牺牲后,大足及其周边区市县各界人民群众、中小学生经常都会前往水鸭村烈士故居参观故居,缅怀英烈,寄托哀思。2019年6月,大足区文联、区作协特别组织了“学英雄、写英雄、做英雄”创作采风活动,力图通过小说、诗歌等文学形式,广泛宣传和学习杨国良烈士的英雄事迹。

当天,20多位诗人、作家,由大足作协主席赵历法带队来到大足回龙镇水鸭村,探访烈士故居、追寻英雄足迹,创作一批有血有肉深情感人的精品佳作。重庆著名诗人赵历法先生创作了感人诗作《军魂》,以此缅怀英烈先辈,弘扬他们为了理想信念英勇牺牲前仆后继的伟大革命精神,为新时代再高扬一曲英雄赞歌。

笔者了解到,杨国良和战友们跨过鸭绿江后,在连续18天的行军中,目睹惨不忍睹的景象,他义愤填膺,决心与战友们一道浴血奋战,好好教训敌人。

杨国良在写给家人的最后一封信中说:“爸爸妈妈,家乡土改,我们家分到田地了吗?共产党真是及时雨啊,滋润了翻身农民久旱的日子和心田……”“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祖国的和平、富强,我们一定要打胜仗,打败敌人……”

万里之外,在敌人的炮火声中,杨国良枕着钢枪,拿起笔,给爸爸、妈妈、二叔、幺叔倾吐心中的乡愁和亲情,表达对敌人的满腔愤怒。

此刻,杨国良还不知道,他的父母已经离世。而当杨国良的家人收到这封家书时,英雄已成永垂不朽的烈士。

时光荏苒,英雄之名不应随战火硝烟散去,而要牢牢铭刻在民族记忆的深处。“学习英雄杨国良,大足明天更辉煌”。这是杨国良老战友王尔昌对战友的思念,也是对大足的期望。笔者相信,杨国良这个名字也会像黄继光、邱少云、孙占元、罗盛教等抗美援朝英雄的名字一样,妇孺皆知。

2023年4月9日于都江堰市长征书院

作者简介

李崎,四川省都江堰市人,中共党员,都江堰市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都江堰市长征书院院长,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资深记者。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红色旅游网专栏作家,四川省李冰研究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历史学会会员,成都市社科专家人才库专家之一,四川省关工委爱国主义教育宣讲员,成都市关工委和都江堰市关工委“五老”宣讲员,杭州西湖红色教育基地顾问,成都红色众行国防教育基地顾问,都江堰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撰稿人,都江堰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顾问。主要研究方向为红军长征历史、地下党历史、灌区水利历史、剿匪平叛历史、大跃进历史、防灾减灾历史等。

坚持20年重走长征路,先后创办都江堰市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都江堰市长征书院。2006年3月,谢觉哉夫人、女红军王定国为其题词:“一个人走长征路”。著有《一个人的长征》《寻找中国红》《追梦》《寻梦红飘带》《震撼-感动-奋起》《红星闪闪映古堰》等专著。撰写的有关红军长征、红色教育、红色旅游、三线建设、地方党史论文或研讨文章,多次在全国性、全省性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并获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李 崎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