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大巴山上不老松——万源市花楼乡老红军高维魁护林造林先进事迹‖王发祯

作者:王发祯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4-19 13:22:15 浏览次数: 【字体:

大巴山上不老松

——万源市花楼乡老红军高维魁护林造林先进事迹

王发祯

1982年,新华社社长、著名高级记者郭超人到四川万源采访,县委领导开会汇报万源的先进典型和优秀人物,郭超人专心听,认真记,最后被花楼乡复员回乡坚持护林造林的老红军高维魁的事业感染。郭社长不怕山高路远,爬山过岭,到花楼乡九村高维魁家中采访,并写了通讯刊登在《瞭望》杂志上。

《瞭望》1982年第7期

1904年2月25日,高维魁出生于四川省万源县花楼乡花楼坝村一个贫苦农民家中。1933年9月红军攻占花楼乡,高维魁加入红四方面军,参加了攻打五龙台、大竹河、打“神兵”等战斗。因他在战斗中英勇顽强,常常冲锋在前,于193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调任红296团班长、排长。而立之年的高维魁在红军的锻炼中,成了一名优秀的机枪射手。长征途中,身强力壮的高维魁一边扛枪,同时还背着煮饭的锣锅。1938年,高维魁在八路军第385旅给王维舟当机要秘书,保管文件等。他随军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高维魁在兰州参加学习培训后,要求复员回乡。1950年10月,回到万源县花楼乡花楼坝村尖锋山家中,当地政府对这位南征北战的老红军很重视,叫他当乡长。他说自己没文化,干不好,要求回家当农民。他积极参加清匪反霸、土地改革等运动。从1953年起,高维魁当互助组长、合作社社长、生产队长,带领农民战天斗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一直干到1969年,年龄较大,才卸下身上的担子。

高维魁住在花楼与宣汉新华交界的尖锋山上,周围是起伏不平的山坡,尖锋山林场就在他家后面。因住地田少山地多,他对植树造林、护林很重视。20世纪50年代,他为之奋斗的土地分给了农民,他家附近的刺竹沟有一片荒坡,他找来杉树苗栽在荒坡上。不久,30余亩荒坡披上绿装。50年代后期,农民砍火地种包谷,几年后,土地越种越贫瘠,土质薄,留下一片荒地。高维魁带领社员到附近尖锋山国营林场找来杉树苗,同时还在五片薄土上栽苹果、核桃、茶园、棕树、漆树等100多亩,让大地园林化,这些经济林成为了山民致富林。进入80年代后,高维魁已是70多岁的老人了,照理该清闲地休息一下了,但他植树造林的脚步始终停不住。1979年3月,花楼公社运回一批泡桐树,其他人认为泡桐树经济价值不大,不愿栽种,他将900多株泡桐栽在10多里山路上,为过往行人遮阳乘凉。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每年春天,他领着家人在管理山和自留山先后栽杉树4000多株,并对过去栽的林木进行了管理。1985年4月8日,年过八旬的高维魁壮心不老,仍在深湾的荒坡上栽了100余株杉树。

高维魁不仅造林不停步,而且护林不休息。高维魁住地不远就是国营尖锋山林场。在经济贫乏的年代,个别农民不时到山中或林场盗伐树木或自用或出售,高维魁为制止村民乱砍滥伐,当起义务护林员。60年代的一天,高维魁在巡山时,发现万某砍了一根松树,他立即上前制止,万某不听,他将其扭送到公社,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有一年正月初一,廖某趁人们放假,跑到山上砍了两根松树,他将其扭送到公社,公社干部教育了廖某。因为他多次在巡山中抓了滥砍盗伐者,引起盗伐者的恐惧和仇恨,对其乱决乱骂,但他一点不畏惧,一边给村民宣传林业政策,一边继续巡山护林,还经常为尖锋林场守山护林,受到林场干部职工称赞。

老红军高维魁回乡植树护林的事迹先后被多家媒体报道,称他是“大巴山的不老松”,受到各级党政关注。1979年8月,高维魁到北京瞻仰了毛主席遗容,1984年8月到北京出席了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先进代表大会。

1993年11月,高维魁因病去世,享年89岁。

来源:四川省 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发祯(万源市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图片来源:《瞭望》1982年第7期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