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泸州市红色资源价值体系与保护性开发利用路径选择‖王毅
本文载 《巴蜀史志》“四渡赤水”专刊
泸州市红色资源价值体系
与保护性开发利用路径选择
王 毅
党史国史是党执政兴国的根基与血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泸州红色资源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系列红色基因组成。
一、泸州红色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政治价值
泸州红色资源蕴涵着丰富的“为民”思想和宝贵的“民主”理念,在新时代对于坚定政治方向、提高执政能力、筑牢执政基础,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创先争优、砥砺奋进,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基拓土,具有十分重大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文化价值
加大泸州红色资源的发掘利用,体现红色历史的文化价值,对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建设和巩固人民思想文化主阵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德育价值
当前,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社会物质产品日益丰富,但多元文化也使部分群体陷入信仰缺失,引领社会对革命前辈价值观、人生观及人生追求的反思与体会,回归鲜明正确的价值追求,可持续放大人们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充分发挥泸州红色资源的德育价值,可有效弥补思政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等缺憾。
(四)生态价值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
二、泸州是一座物质与非物质资源的红色源头宝库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
辛亥革命后,傅钟、穆青、李大章等一大批杰出泸州青年前往欧、日等地勤工俭学,学习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归国后成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最早传播者。1922年1月,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青年运动领导人恽代英率川南师范学校师生巡回讲演团,到川南各地宣传反帝、反封建和爱国思想,启发民智,为川南地区后来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926年6月7日,中共泸县党支部成立,使泸州及川南地区人民革命斗争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革命形势从此进入崭新历史时期。
(二)红军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
1935年1月29日,中央红军一渡赤水进入川南泸州地域。这期间,红军在泸州转战时间跨度达54天,在泸州境内谱写了四渡赤水的英雄史诗,使泸州成为长征精神的重要凝结地。在抗战初期的抗日救亡运动中,中共泸县中心县委派出大批党员进入“抗敌后援会”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大西南,人民政权在泸州的建立,标志着泸州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川南全区各地迅速建立并不断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国民经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期间,全区人民踊跃捐款捐物,积极参军报国杀敌,涌现出了欧文辉、李翰章等一大批全军战斗功臣和英雄楷模。中共川南区党委和川南行署及泸州地委、专署,团结带领川南全区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三线建设”在四川开展以泸州为主战场的石油会战,为国家三线建设需要及四川省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强保障。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当年建设的许多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项目,仍然在今天的新泸州发挥着新作用。
三、新时代要大力保护和开发利用泸州红色资源
(一)提领顶层设计,厚重价值底蕴
从战略上谋划,从多维举措上入手,对泸州全域红色资源开展全面系统普查摸底,提领顶层设计,编制总体规划,科学统领有序开发与合理利用,着力形成“挖掘保护——开发利用——传承发展”科学理念及良性循环。科学形成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合力,建立健全领导机构,落实落细工作机制,加强管理有序开发,跟进完善配套建设,着力形成科学、高效、环保、共赢的开发利用新格局。
坚持守正创新,善于兼容并蓄,有机把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时尚与经典结合起来,不断给红色资源赋予时代内涵,注入时尚元素,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保护体系,全面加强对革命文物、文献、建筑、遗址等红色资源的科学修复和系统保护,对重大战役、重大事件及散落在民间的红色文物等进行原风貌保护和跟踪定位保护,对革命历史文献、红色歌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挂牌保护,使泸州的红色资源保护工作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
(二)牵助区域联动,推进资源统合
泸州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必须站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大局整体考虑、一体规划,结合四渡赤水等拳头特色资源,推动川滇黔三省相关地域强强联合,着力构建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数量充裕、分布合理、运转协调、优势互补的川滇黔红色资源体系。加大川滇黔相关地域社会各界研究力度、党史部门研发力度、联席机构运作力度、红色资源推介力度。
(三)打造经典产品,做强旅游品牌
加大对红色旅游的支持、帮扶和推动力度,编制中远期发展规划,完善政策体系、优化结构布局,长效推动红色旅游健康发展。以四渡赤水太平渡、“鸡鸣三省”会议旧址、护国战争纪念馆、泸顺起义纪念地等为龙头,精心打造更多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景点和精品路线,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近距离展示泸州独具特色的红色资源和深重醇厚的文化底蕴,不断提升泸州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知名度、影响力。
充分挖掘利用泸州红色资源最大值,努力打造泸州红色旅游的拳头精品,使之成为泸州红色旅游发展新的增长极。大力在产品内涵、特色、创新上下功夫,系统融合时代性、教育性、观赏性、参与性、体验性,让受众在接受红色产品启迪教育的同时,于潜移默化中感受力量、提纯思想、升华认识、坚定信仰。
借力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发展,通过官方网站、景区APP公众号、网红达人等为群众提供推介泸州红色文化资源、精品旅游信息,利用微信、微博等技术开展红色文化宣传,研究拓展智慧旅游,招募专业技能人才将红色资源制作成年轻人喜爱的小视频或微电影,走进网络主阵地,最大限度发挥泸州红色文化遗产和资源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教育价值,不断放大泸州红色资源的影响力、吸引力、感染力。
(四)助力乡村振兴,提升人居环境
拓展放宽乡村振兴战略视野,大力发挥红色资源在泸州乡村振兴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助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和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为促进、和谐发展。
夯筑党在基层执政根基。强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各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红色文化精髓,密切基层党群干群关系,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将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纯正作风转化为强大精神动力,强化乡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夯筑党在乡村基层的执政根基。
发挥优势助力乡村治理。利用红色资源转化发挥导向功能、教化功能、创新功能与整合功能,将红色文化融入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中,积极创建泸州红色文化资源库、建设泸州红色文化网络平台,让红色资源融入乡村生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依托红色资源大力培育公众理性精神,滋养群众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心态,推动乡村社会政治进步和风清气纯a。
打造红色底蕴人居环境。散落泸州乡村的红色遗址等物化形态,寄托着人民对革命先驱的怀念追忆,已根植成泸州乡村的精神寄托和进取象征。红色资源与绿色生态相辅相成,会增添美丽乡村的历史底蕴、文化厚重和生态灵动。在泸州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布局中,科学规划村庄建筑构建,突出乡土特色红色特点,稳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进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红色红的和谐统一。
助力经济发展产业增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b在最大限度挖掘、整合、利用、开发泸州红色资源进程中,充分利用各方力量筹集建设资金,深入挖掘和助推以护国战争纪念馆、泸顺起义纪念地、四渡赤水太平渡、“鸡鸣三省”会议旧址等为龙头的史料、理论、科研、教育、旅游等溢价,以红色资源的有序转化利用促进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产业增收。
( 本文载《巴蜀史志》“四渡赤水”专刊)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 毅(军事谊文出版社副总编辑)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