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陈赓:人民军队大将军,“三”缘写就壮丽人生‖王向东
陈赓:人民军队大将军 “三”缘写就壮丽人生
王向东
陈赓大将是我最喜爱的老一辈革命家之一。1937年11月中旬,石拐会议期间,陈赓率部来到笔者家乡和顺。此后,八年全面抗战,陈赓数度转战于这里的山山水水,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一直为老区人民津津乐道。我县阳光占村几名耄耋老人至今还记得1938年春节前夜,他们随大人到386旅旅部与陈赓旅长一起吃年夜饭的情景。我被这些故事深深地打动,多年来,对陈赓将军有着特别的关注。
“三”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有着特殊意义。也许是巧合,陈赓将军一生与“三”有着不寻常的缘分,可以说“三”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生命历程、革命生涯,折射了陈赓将军伟大的精神、高尚的人格、无穷的魅力和卓越的功勋。
一、陈赓生命历程中的“三”缘
1903年,陈赓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13岁参加湘军入行伍;1926年,23岁受党派遣,赴苏联学习;1935年虚岁33岁时,随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理长征,胜利到达陕北;1945年虚岁43岁,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1955年虚岁53岁,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1961年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享年58岁,成为开国元帅和大将中最早离开我们的人。以陈赓将军的豁达乐观,断不该如此早逝,但多年的疆场驰骋、浴血奋战、伤痕累累,加上从朝鲜回国后创建哈军工的含辛茹苦,这都是非常人所能想象或承受的工作强度。在这里我眼前出现了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十三弟40多岁早逝的昼夜算法,但不同的是他为的是“祖宗基业”“皇兄帝业”,而陈赓将军为的是党,为的是人民,为的是新中国。
二、黄埔精英,名动华夏
1924年,已有两年党龄的陈赓考入黄埔军校,坚定自己的信仰选择,刻苦学习、训练,积极宣传进步思想,参加进步活动,加上诙谐豪放、多才多艺以及超人的亲和力,迅速成为学员中的翘楚,与蒋先云、贺衷寒一起脱颖而出,得到孙中山、蒋介石、周恩来、廖仲恺等国共两党重要人物的重视和关怀。特别是平定商团叛乱、两次东征,陈赓都有非凡的表现。华阳救老蒋,拖着伤腿昼夜奔跑160里搬救兵,更是赢得“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灵不过陈赓的腿”的赞誉,前程一片大好。但道不同不相为谋,富贵难移初衷,权禄不移本性,陈赓义无反顾地站在了人民的立场上。
南昌起义、风云上海滩、苏区武装斗争、万里长征、八年抗战、中原逐鹿、抗美援朝、援越抗法、创建哈军工……一路走来,可歌可泣、可圈可点。随着蒋先云出师未捷身先死,贺衷寒高进低出,陈赓成为真正的黄埔精英中的精英,为众多黄埔人所仰慕。在陈赓身陷囹圄之际,以胡宗南、杜聿明、黄维、宋希濂等为首的另一阵营黄埔学子,抛开政治立场,联名保释。陈赓胸怀民族大义,不忘黄埔旧情,尽管信仰、追求不同,仍然战场替昔日兄弟收尸、立碑,功德林探视、鼓励,特赦后,抱病座谈、宴请,为昔日同窗、今日战犯的思想改造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谓义薄云天。
三、获国共两党领导人钟爱
孙中山、蒋介石和毛泽东包括周恩来都对陈赓给予了厚爱。
由于陈赓在黄埔一期中的突出表现,得到孙中山先生器重和厚爱,把陈赓视为“国之希望”,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还拿钱资助陈赓革命。
陈赓短暂的生命里,宋庆龄先生也对其给予诸多关爱,曾救陈赓于危难之中,为中国革命保护了一颗优良种子,陈赓也一生尊其为“师母”。陈赓病逝后,因国母对陈赓爱护至深,工作人员甚至不敢第一时间报告国母。
作为黄埔之精英,即使没有救命之恩,仅凭陈赓的才能品格,也足使偏居一岛的蒋介石扼腕长叹“五个胡宗南也比不上一个陈赓”。得知陈赓去世,蒋介石在台湾亲设灵堂吊唁,恐怕不仅仅是不忘救命之恩,更多的是“为何不能为我所用”的叹息。
毛泽东主席手下将星如云,陈赓作为毛泽东故人的儿子,绝对是个特殊的存在。从陈赓到苏区后的种种,毛泽东都看在眼里,慧眼如炬,放手使用,让陈赓发挥了巨大能量,给了毛泽东一个又一个惊喜。得悉陈赓病逝,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天妒英才”的哀叹。
周恩来总理作为陈赓的师友,是其重要的革命领路人。从黄埔时期开始,周恩来都对陈赓给予支持、委以重任,而陈赓也不负所托。陈赓病逝时,周总理正在外地视察,坚持要求等自己回京后再举行追悼会。
作为陈赓的首长、战友,李克农将军悲痛欲绝、摔杯戒酒,粟裕大将哭晕在地,刘帅古稀之年亲临追悼会,以泪掩面。
得到国共两党领导人共同钟爱,是陈赓将军的品格、才华、功勋赢得的。
四、“三子”当家,386旅成为日寇噩梦
陈赓早年的革命生涯中,腿部多次受伤,走路不方便,自我调侃为“瘸子”,加上政委王新亭高度近视被同志们开玩笑称为“瞎子”和周希汉参谋长的“瘦子”,战友们戏称为“三子”当家386旅。
就是这样的386旅,陈赓身居旅长,让刘帅直呼“捡了个宝”。386旅作为八路军6个主力旅之一,在陈赓带领下,“三子”同心协力,在战争中锻炼提高,迅速成为129师的王牌旅,先后参加了长生口、七亘村、神头岭、长乐村、香城固、黄崖底等战役,愈战愈勇、愈战愈巧、愈战愈妙,成为日本侵略者的噩梦,以至于大扫荡中,日军在装甲车上贴上“专打386旅”的标语,甚至调动飞机大炮,专门对付386旅。七亘村伏击战更是被写入许多国家的军事教材。386旅也被当时前来参观的美国大使馆参赞卡尔逊赞为“中国最好的一个旅”。
五、挺进中原“三”利箭之一
作为一个纵队、兵团级单位主官,以陈、谢之名,置于刘邓、陈粟之后,成为解放战争中中央军委电令的一种常态。这当然是毛泽东主席知人善任、不拘一格用人才的风范,也彰显了陈赓过人的智勇,堪当大任。陈赓也确未辜负毛主席信任,配合中野、华野出色完成了党中央和毛主席赋予的使命,实现了“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既定目标。
六、“三”次抗命林彪
渡江战役后,陈赓及其所部曾一度划归四野,归林彪指挥。但林彪接下来的指令却让陈赓不敢苟同。“湖南大决战”“千里调兵西进”“歼敌偏师(鲁道源部)”,既不合战场形势,又有悖中央战略意图。鉴于此,陈赓直陈建议于林彪,并上报中央军委,得到毛主席支持。事实证明了陈赓的正确,并最终为林彪所理解和接受,为全面歼灭白崇禧军事集团发挥了巨大作用,还被林彪称赞为“伟大的胜利”予以嘉奖。须知,当时林彪身居高位,指挥四野横扫大半个中国,全身挂满战神光环,而陈赓的“抗命”,不仅体现了其战略眼光奇高,更体现了他以革命事业为重,坚持真理的高尚品格。
七、勇战“三”列强,彰显国威
在众多人民军队将帅中,陈赓是唯一一个同三个军事强国都交过手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我军高级将领。
八年全面抗战,陈赓率386旅在抗日战场上大显身手。
抗美援朝,陈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三赴朝鲜,任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后在彭德怀回国期间,奉命代彭德怀指挥志愿军工作。短短两个月,把太行山上打日本鬼子的经验推广到朝鲜战场上。修坑道、挖猫耳洞、贯通工事,构筑全新的防御体系,奠定了上甘岭战役胜利的基础,为停战协议的签订增添了筹码。
援越抗法,陈赓作为新中国首次向他国派出的军事顾问,指导越南人民军取得对法作战的胜利,不仅圆满完成了援越抗法的战略任务,而且以独特的魅力赢得越南领导人和军队各级的信任,为新中国收获了外交成果。
如此功业,不仅是陈赓将军个人能力的体现,更是一个革命者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的写照。
八、跨“三”界英才
一个人,穷其一生能把一件事做到最好已很不容易了,作为新中国“36位军事家”之一,陈赓不仅能领兵作战,而且在地下战线、军工教育事业等方面,也取得了非凡业绩。
红色特工王。1928年,适应革命斗争需要,陈赓跟随周恩来组建我党最早的地下组织——中央特科,收集情报,除奸除叛,保卫党中央,营救被捕同志,出色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为我党的情报工作奠定了基础。在这期间,陈赓化名“王先生”游走各界,成为上海滩各色人等争相结交的对象。得知“王先生”就是陈赓后,上海滩反动军警、政要、地下势力闻名色变,即使在20多年后,杜月笙得悉陈赓被任命为上海市公安局长,马上在香港指示其“徒子徒孙”收敛,甚至配合新生的人民政府抓特务、维护社会治安,促进了解放初期上海的稳定。事实上,这只是中央的一个策略,陈赓一天也未到任上海市公安局,而是统帅所部,进军大西南。
军工教育奠基人,知识分子的挚友。抗美援朝战争中,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帝国主义,新中国必须有与时俱进的战争理念,培养我们自己的军事工程技术人才。1952年,正在朝鲜前线的陈赓奉命回国,被毛主席、周总理委以创建新中国第一所军事工程技术院校的重任,开启了陈赓生命中又一次大幅度的跨界“创业”。从无师资、无教材、无设备的“三无”开始,陈赓以病弱之躯,凭借坚强的意志、锲而不舍的精神,出色完成了哈军工的创建,被钱学森称为“世界的奇迹”。陈赓的贡献不仅在于此,更是以其“既要承认长征两万五,还要承认十年寒窗苦”的理念和尊重知识、爱惜人才的实践,为我国军工事业奠定了基石。陈赓最早把知识分子和革命者放在同等地位,提出“两老办学”,和专家换房子;放弃政治偏见,放手使用人才,保释死刑犯沈毅,为社会关系复杂的专业人才正名,重用起义人员甚至被俘人员;站在政治高度,对老教授们给予特殊保护,面对全国反右浪潮,指示副院长组织老教授去外地参观社会主义建设成果,以免他们卷入政治旋涡,可谓用心良苦、用情至深。20多年后,邓小平同志“知识分子也是工人阶级”“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和成功实践,也证明了陈赓躬行的知识分子理念的正确和积极意义。
九、“三”怼尽显直、智、义
1933年,陈赓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听闻消息的蒋介石前去招降,套近乎说:“陈赓,你瘦了不少”。陈赓对曰:“瘦吾身而盈天下,反倒是校长,您也瘦了,不过天下的百姓却比你更瘦,这是为何?”言辞犀利,一语中的。
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陈赓和康生聊起往事。聊到蒋介石时,康生开玩笑道:“陈赓同志,当年你若将蒋介石毙了,现在哪要打那么多仗!”陈赓对此回答道:“那他不就成了烈士,和廖仲恺一样了吗?”要知道当时的康生可是毛主席都称为“康老”的人,面对这种别有用心的“玩笑”,陈赓的机智可见一斑。
1958年,粟裕将军被批判并靠边站时,有人批评他“不会打仗”。陈赓直言:“粟裕根本不会打仗?那么中国还有谁会打仗,请他站出来让我见识见识。”当许多人都急于撇清和粟裕将军的关系时,历史上和粟裕将军并无多少交往的陈赓却能仗义执言,落难之时见真性情。
陈赓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忠诚于党、心系祖国和人民,义薄云天,情满天下,誉满天下,岂是几个“三”就能囊括。只有毛主席的名言,陈毅元帅和许多革命前辈的赞誉,才是陈赓将军的最好写照:
“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我是发展一枝花,哪里能开往哪插。”
“一面玻璃,一门大炮,一块磁铁。”
“军中开心果,党内万金油。”
忠于民族孝于国家,陈赓大将精神永传!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王向东(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人,和顺县文旅局干部,八路军石拐会议研究工作专班负责人)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