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陈明仁将军“填海补天”摩崖石刻寻找记‖陈湘生

作者:陈湘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3-12 15:46:42 浏览次数: 【字体:

陈明仁将军“填海补天”

摩崖石刻寻找记

陈湘生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为参加滇西施甸的纪念活动,需准备发言稿,我翻阅祖父陈明仁将军日记,寻找相关内容。突然,以前一直没有注意到的一行字跳入眼前:“(一九四一年)十月廿八日,星期二,九时率洪、张等八人登红岩,藉观所刻之字(填海补天)。午后一时抵玉皇观,并登观后之高峰,三时休息于三清殿,略进饮食。旋即下山在新瓦房张家吃红苕,五时返抵部,六时晚餐后谈演剧事。”

“红岩”?“所刻之字(填海补天)”?“玉皇观、三清殿”?我怎么从来没有听祖父提起过这件事呢?继续查阅日记的前后文,得知此时祖父率所部预备第二师,正驻扎在古称为永宁的四川省叙永县。他借住在一座叫做“铁庐”的建筑内,铁庐是赵铁桥、赵铁椷两兄弟的产业。赵铁桥是辛亥革命川南三首义之一,在上海招商局总办任上被政敌刺杀;赵铁椷时任民国政府高官。1941年10月28日正是那一年的重阳节,民间习俗在这一天要登高望远。日记中的“洪”即洪行,祖父在陆军大学十三期的同学,时任预备第二师少将副师长;“张”即张本仁,祖父在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六队)的同学,时任预备第二师上校参谋长。

这么多年过去了,所刻之字“填海补天”还在吗?我尝试挂通了叙永县政协的电话,接电话的是一位声音甜美的女生,自报姓“陈”,我的本家。她告知:叙永是有一座红岩山,现名“丹山”,她也听说山上有一个填海补天的摩崖石刻,还在,但没有去过,如果我要去,她会通知熟悉这段历史的人,带我们上山寻找。

2015年3月,我与大姐、小姐姐、小姐夫自驾游,3月18日来到叙永。为保养汽车及上山方便,我们就在城边一家汽修厂办的招待所住下了。得知我们已到叙永,当天下午,县政协万秘书长就带着文史专家钟老师等人,开车来与我们会合。见我们住得如此简陋,大概有些怀疑起我们是否是陈明仁将军的后人了。

经过解释,他们表示热情欢迎。于是我们跟着他们的车,沿着丹山的盘山公路盘旋而上,直到一个停车场停下。再登石级,跨溪流,穿竹林,挤石缝,终于在一块被参天古木包围的形如睡狮的巨石上,看到了祖父的遗作——“填海补天”四个大字及跋文。当我面对着祖父熟悉的笔迹,仿佛面对着我亲爱的祖父,不禁热泪盈眶,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再多的语言也无法描述我当时的心境。

1940年1月初,祖父陈明仁将军率所部预备第二师,星夜驰骋,从湘北的长江防线赶到广西武鸣——宾阳一线,参加桂南会战第三阶段的防御战斗。在宾(阳)邕(南宁)公路西北高地构筑阵地,侧击沿公路北上进攻宾阳的日军台湾师团,在1月28日至2月6日最激烈的十天战斗中,给予日寇巨大杀伤,同时全师伤亡近六千人,基本拼光。就地整补后,在南宁外围与日寇对峙至11月,多次出击,积小胜为大胜。1940年底,祖父奉命率部移驻贵州黔西整补。1941年5月,又率所部驻扎叙永县,一边整补,一边清剿川南八县惯匪,护卫滇缅公路的延长线、通往陪都重庆的黔川公路。

那年中秋,陈明仁将军于繁忙军务中,登上叙永城外十公里的红岩山。此时国家危亡,山河破碎,侵华日军的铁蹄正蹂躏祖国大地,敌占区的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此情此景,将军感慨万千,铺纸挥毫写下“填海补天”四个大字,大字上款为“民国三十年中秋”,下款为“湘醴陈明仁题”。又写下跋文:

率偏师频年与暴日相周旋,苦战恶斗,屡寒敌胆。要之丑虏未歼,恨海难填,神洲沦没,荒天谁补?何时鲁阳金戈,挥退残余酷日。一朝田单火力,收回七十齐城,此愿此心期必偿而后己。今夏旋师入川,驻节永宁,剿匪余暇,偕二三君子览胜红岩。千寻赤壁之下,怪石巍峨,峻峭玲珑,显灵著异。噫!是岂精卫所衔者欤!是殆娲皇所炼者欤!渺渺余怀,不胜感慨系之,爰题四字,籍抒胸臆,且将证验来兹云。

子良陈明仁并跋。

同行的“二三君子”——叙永县耆老们当即和答了一首诗:

填海补天,鸿题奕奕。

何等襟期,何等事业。

顽懦者流,望之退怯。

惊为奇异,空谈玄秘。

安知将军,文谟武烈。

今兹寓言,将来践实。

倭寇肆虐,督师抗敌。

赣北桂南,所向皆捷。

班师蜀川,耿耿胸臆。

全功未奏,雄心愈烈。

舞起鸡鸣,惊平鹤唳。

要取龙城,先探虎穴。

海枯石烂,此志弗灭。

天旋地折,夙愿早决。

河山无恙,云霄气溢。

凯歌酹时,功期指日。

叙永的镌刻师傅将祖父的“填海补天”及跋文勒石于红岩山上,将和答诗镌刻在“填海补天”左下的另一块巨石上。数天后的重阳节,就如本文开头日记记载的那样,祖父再次登上红岩山,观看石刻。

位于叙永县红岩山(今丹山)的摩崖石刻“填海补天”及跋文(图片来源:文旅叙永)

1941年10月29日,祖父接到军令,紧急集合部队,奔赴云南滇西抗战第一线。

祖父率部抗战多年,对百姓、部属遭受巨大损失而块垒难消,对日寇刻骨仇恨,民族气节和抗日豪情溢于言表。跋文开头谦称为“偏师”的所部预二师,经祖父三年多打造,已成了一支战力极强的抗日劲旅,他的副师长、参谋长、各团团长均为军校早期毕业生,连基层干部的连、排长,也大部为黄埔军校十六、十七期毕业生,所以可以“与暴日相周旋,苦战恶斗,屡寒敌胆”。其后的正文,对仗工整、广征博引,出现了两位神话人物:一是衔石填海、日日不辍的精卫鸟,二是炼石补天的女娲;两位古代英雄:一是举戈怒吼、“日为之反三舍”的鲁阳公,二是以“火牛阵”破敌、连复七十余城的田单。祖父将叙永红岩山的红石比喻成精卫鸟填海的衔石,要去填平日寇造成的恨海;又比喻成女娲补天的炼石,要去弥补日寇造成的破损苍天。鲁阳公句,直指日寇是残余酷日,抗战胜利的那天就要来到;田单句,表达了欲一口气收复失地的心志。他立下誓言:要像楚国的鲁阳公和齐国的田单那样,彻底消灭日本侵略者。

当晚赶过来陪同我们的叙永县政协副主席陈一龙,知识渊博,是叙永县志活的教科书。他将祖父的“填海补天”及跋文比喻成岳飞的“满江红”,我深表赞同。

叙永县耆老和答的诗文,赞扬祖父文武双全,在赣北的九江战役及桂南会战均取得胜利,他们祝愿抗战胜利,祖父立功受奖。文中的龙城指广西柳州,是桂南会战中国军队的指挥中心。

祖父多年养成了早起写读的习惯,古文造诣颇深,并写得一手好字,给我们写信大多用毛笔。他把颜真卿麻姑仙坛记、柳公权书玄秘塔碑、王羲之兰亭序等字帖送给我,耳提面授,督促我每天临帖,他还摆出示范姿势:悬肘、平肩、鹅头执笔,让我模仿。我虽然写得不好,但因此喜欢上了欣赏书法。观祖父之字,它不仅有一种气势磅礴、正气凛然的大将之风,同时还有一种温文尔雅、不激不厉的雅士之气,贯穿于整个书作之中。或许,这正是一位真正的儒将所独有的艺术风采。

“填海补天”四字,大楷,每字一米见方。其结字平稳,布局匀称,大小适中,可谓是“将军石刻”中的妙迹。其跋文洋洋洒洒160多字,每字约10厘米见方,或行或楷,或章或隶,或疏或密,匠心独运,妙趣天成,又可谓是“将军书法”中的妙品了。其文其书堪称不朽佳作,其人品与书品,当与青史共存。

位于叙永县红岩山(今丹山)的摩崖石刻“填海补天”及跋文

祖父身逢国难,是一位将祖国和人民的安危系于一生的铁血军人,他能将如此巨幅的书法艺术作品发挥得这样淋漓尽至,并能达到双壁生辉的境界,实属不易。

1941年至今,此摩崖石刻在叙永人民精心保护下,完好如新。据时任叙永县政协副主席陈一龙介绍:叙永丹山景区已被一大型国企整体接管,将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填海补天”摩崖石刻会得到更为妥善的保护。

2015年3月18日,笔者(右二)与小姐姐(左一)、大姐(左二)、小姐夫(右一)在叙永县红岩山(今丹山)“填海补天”摩崖石刻前合影

2017年4月,我循祖父征战路线,巡游赣、湘、桂、黔、川,第四次来到叙永,也是第四次谒拜“填海补天”摩崖石刻。我特意联系上当年接待祖父的赵铁椷前辈后人赵光裕先生,告知我的行程。

赵光裕先生非常高兴,做了一番功课,告诉我:“陈前辈1941年6月2日住我家,据听我母亲生前讲,当时我家为陈前辈提供了楼上楼下9间屋子。进大门往右砖墙拱门过约五米鹅卵石曲径则是一楼一底六间屋。下面三间中间为小堂屋作陈将军会客室,左一间为书房,右一间为卧室。左右两间均铺木地板,上土漆。楼上三间为陈将军警卫住宿。据说有一班军士。”

赵光裕先生又邀请我住宿在他家中,延续70多年前两家的友谊,我欣然答允。

我每次登丹山,都要去玉皇观游览,和道长成了朋友。道长说起陈明仁将军的事迹,如数家珍。这一次,我向陪同的叙永县书法家协会主席马兴岭先生提出,将摩崖石刻制作成拓片永久保留的愿望,马先生慷慨答允。几天后的一个晴好天气,马先生带了助手,冒着烈日,攀上巨石,亲手操刀,整整劳累了一天,终于制成了拓片。据金石专家说,在如此陡峭的巨石上,制作如此巨幅的拓片,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对马兴岭先生的感谢之情真是无以言表。之后,我将拓片带回杭州,延请裱装名师将拓片精心裱装。“填海补天”和跋文拓片裱装件的尺寸分别为:高1.18米、宽4.25米和高1.01米、宽2.48米。八年全面抗战,祖父有五个年头征战在滇西,龙陵县正在筹建新的抗战纪念馆,应龙陵县宣传部请求,我们将拓片原件捐赠给了他们。在捐赠出去前,我请来电视台摄像专家,将原件制作成了高清电子版。又找到拥有特大型复印设备的广告公司,采购专用宣纸,按拓片原件尺寸复制了备份,做成了“双保险”。从此,我们陈家就可将“将军书法”世世代代留传下去了。

“填海补天”拓片 1.18 米×4.25米

跋文拓片 1.01 米×2.45米

祖父当年痛心壮志未酬,心系祖国安危的爱国热忱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正是他最终走向人民,走向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合乎逻辑的必然轨迹,并指引着他为统一、繁荣、富强的祖国而奋斗终身。

( 注: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军事科学院及中央军委审稿,《陈明仁日记》已于2017年11月正式出版。本文第一段引用日记,见《陈明仁日记》第261页)

扩展阅读

陈明仁将军

陈明仁(1903—1974),湖南省醴陵市洪源乡洪源村(今南桥镇洪源村)陈家岭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

1924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在革命生涯中,历任国民革命军少将旅长、中将师长、军长、兵团司令官、湖南省政府代主席等职。

主要成就:1925年参加广东革命政府两次东征讨伐陈炯明,惠州一役歼敌一万多人,战功卓著。

1938年6—10月,在江西九江抵御侵华日军,历时4个多月,毙、伤敌军几乎占武汉会战一半。

1939年11月“昆仑关血战”,此役歼日军团长、日军4000余人。

1944年春,在中缅边界抗击日军,歼灭日军18师团和50师团大部,攻克日军固守号称坚不可摧的回龙山要塞,威振中外。

1949年8月4日,率部在长沙起义,为和平解放长沙作出杰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赴广西剿匪特3万余人;1952年领导荆江分洪工程建设、赴广东湛江守备边防。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

1974年5月21日,在北京逝世。

作者简介:

陈湘生,开国上将陈明仁之子,1956年6月出生于湖南湘潭,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双聘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陈湘生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