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文化】弘扬革命文化 传承苏区精神——纪念川陕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

来源:川观新闻 发布时间:2022-12-09 14:10:51 浏览次数: 【字体: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作用

弘扬革命文化 传承苏区精神

纪念川陕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

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之际,我们要认真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老区的相关指示精神,持续加强研究和宣传,传承苏区精神,弘扬革命文化,助推川陕革命老区现代化建设。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史是革命文化在四川的一次生动实践

党的六大以后,党中央加强对各地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工作的领导,开创和发展了一批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其中,川陕革命根据地是我们党在极短时间内创建的一块面积广阔、人口众多的重要根据地,是四川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党领导四川人民革命的伟大创造。1932年底,被迫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转战陕南一带的红四方面军乘四川军阀混战正酣、川北兵力空虚之际,火速翻越大巴山,进入四川;12月18日,进入通江两河口,25日,红军占领通江城;1933年1月23日,占领巴中城;2月1日,红军进入南江城。红四方面军在解放通南巴地区的战斗中歼灭川军约3个团,溃敌8个团,迅速在通江召开了中共川陕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和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共川陕省委和川陕省苏维埃政府。随后,成功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围剿”和“围攻”,开展了仪南、营渠、宣达三次进攻战役,使川陕革命根据地进入鼎盛时期,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形成了面积、人口居于全国前茅的根据地。

川陕革命根据地集中体现了党和广大革命群众的优良传统和品格风范。首先是善于斗争,川陕革命根据地军民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军事斗争中均结合了地形地利和敌情我情,采用了运动战,无一例外都取得了胜利,壮大了红军队伍,沉重地打击了四川军阀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其次是勇于探索,川陕革命根据地设立了省苏维埃政府下属的各类专门委员会,同时在基层建立“十家代表”制,把政权的根脉扎进基层,设立了各级各类群众组织。此外,积累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经验,明确了土地革命的根本任务;建设各类学校教育和干部教育场所,极大改善了军民精神文化面貌;建立既服务于红军伤病员,又面向根据地群众的医疗体系,提升了军民的医疗卫生条件等等。

川陕革命根据地传承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文化遗产。川陕革命根据地范围内有1800余处革命遗址,占全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遗址总数的六成。闻名全国的红军石刻标语至今仍然十分醒目。1933年至1935年,川陕革命根据地各机关在苏区镌刻了15000多幅石质标语。新中国成立后,仍有4000多幅红军石刻标语散落在巴中的城镇、乡村,里面有收入国宝档案的以党徽立意的石刻对联“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也有被誉为红军标语之王的“赤化全川”。这些曾经唤醒革命群众的战斗号角、瓦解国民党军阀的锐利武器,一直激励着全川人民永远跟党走。此外,川陕革命根据地军民还创作了诗歌类文艺作品430多首,流传至今。

位于四川省苍溪县文昌镇的中共川陕省苍溪县委旧址(图片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红云崖村红军石刻标语“赤化全川”(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奋斗史是苏区精神在四川的一次集中体现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无数英雄儿女为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和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共同书写了苏区精神。

创建了全国第二大苏区。红四方面军自1932年12月入川后,迅速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工作,建立苏维埃政府,得到了苏区人民的热烈拥护。到1934年11月,建立了东起城口,西抵嘉陵江,南至营山、渠县,北迄陕南的镇巴、西乡、宁强的革命根据地,面积扩大到4.2万平方公里,人口500多万。苏维埃政权在根据地内普遍建立,创建了23个县和1个市的苏维埃政权,极大打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与同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其他苏区相比,川陕苏区的人口居于首位,面积第二。毛泽东曾经对川陕苏区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苏区,意义重大。

培养壮大了一支主力红军。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劳动人民,在党的宣传教育下迅速觉悟,在中共川陕省委各级党组织、苏维埃政府、群众团体的号召下,踊跃参加红军,从而使红四方面军能够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队伍越来越壮大。1933年7月上旬,红四方面军由原来的4个师1.5万人左右扩编为4个军,共29个团、4万余人。到11月,又迅速增加到5个军8万余人。尤其可贵的是,从苦难中解放出来的一大批优秀妇女,也毅然加入了红军行列,红四方面军成立了一支有名的妇女武装——妇女独立团,后曾被拟扩编为妇女独立师,全盛时期达2000多人。

充当了中国革命南北转移的桥梁。川陕革命根据地位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扼守川陕通道,自古就是军事斗争的重地。毛泽东早在中央苏区时就曾经指出,“川陕苏区有地理上、富源上、战略上和社会条件上的许多优势。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的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正是有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策应,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在制定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战略时,才有坚实的客观条件;红四方面军有力策应支持配合了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战略转移中的每一阶段行动,极大钳制了国民党军队的力量,为红军北上减轻军事压力。

唤醒了革命群众,传播了革命真理。在根据地各级党组织的发动下,有2.8万名群众自觉组成脱产武装配合红军作战,数十万群众组建了庞大的运输队,承担高达200万人次运送军用物资的任务,数万英雄的巴蜀儿女牺牲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在后方,工人们忘我劳动,加班加点补充前线损耗;农民们加紧生产,保证苏维埃和红军的供给,仅粮食就提供了1.7亿斤;妇女们组织了支前队,把自己生产出来的、节省下来的东西送给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保存下来的红四方面军人数约1.2万人,占当时抵达陕北红军总数1/3左右,许多人还成为领导新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根据地斗争极大鼓舞了全川各族人民的斗志,全省先后爆发了69次农民暴动,动摇了反动派在四川的统治基础。

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一位无名红军战士留下的学习笔记(达州市档案馆 供图,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用革命文化和苏区精神赋能川陕革命老区现代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和重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工作,为新时代革命老区现代化建设指明方向。我们必须结合川陕革命老区特色资源禀赋,助推现代化建设。

要贯彻落实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发挥红色资源凝神聚力的作用。四川是全国率先启动制定红色资源保护相关法规及配套实施办法的省份之一,《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的颁布,对于保护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四川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以此为抓手,最大限度地保持和恢复红色资源历史原貌,切实抓好现有红色遗址遗迹的抢救性保护;依托丰富多样的红色文物构建主题展览等红色场域,发挥好革命纪念设施教育激励功能;加强省际、市际、县际交流合作,促进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资源共享共用,推动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协同发展。

要用好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省政府于2021年8月发布《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同年10月省发改委印发《四川省“十四五”川陕革命老区发展规划》。我们要用好规划,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擦亮红色文化品牌,加强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多措并举推动革命老区发展。同时,要推动川陕革命老区主动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抢抓发展机遇,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老区人民共同富裕。

持续加强研究,用革命文化激发干事创业精神。川陕苏区从90年的历史中走来,沉淀出丰厚的历史底蕴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总结运用好当年川陕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历史经验,铭记根据地建设过程中的失误教训,传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锻造出的苏区精神,用党的奋斗历程鼓舞斗志,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用党的实践创造启迪智慧,更好担负起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持续挖掘川陕革命故事、英雄故事、身边故事,创新媒体宣传形式方法,将川陕这片红色大地上的革命者、建设者、奋斗者的故事代代讲下去,使其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踔厉奋发的不竭精神动力。

总之,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历程和历史功绩是中国革命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留给四川的重要精神财富,要用好、用对、用活这张名片,服务党史学习常态化、推动地方文旅发展,助力川陕革命老区现代化建设。

习近平:把红色资源利用好 把红色传统发扬好 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雷廷锡摄于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来源:川观新闻

撰稿: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川观新闻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