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越西为抗战做了些什么‖余泽生

作者:余泽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1-28 11:41:48 浏览次数: 【字体:

越西为抗战做了些什么

余泽生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全面爆发,神州大地全民激愤,山河震撼。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日寇屠杀抢掠没天道,吞我河山逞凶蛮。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全国各族人民在生死存亡之际,团结一致,奋起抗战,救亡图存。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山区的越西,其时山路崎岖,交通落后,信息闭塞,运输全靠人背马驮,经济处于自给半自给的封闭状态,广大人民群众过着十分贫苦的日子,然当气壮山河的抗战浪潮穿越崇山峻岭,席卷越西大地时,越西各族人民当即响应号召:人不分民族,地不分南北,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越西人要为抗战做贡献。

始修于1939年12月,脱稿于1946年4月,西昌樟木箐人胡忠辅主撰的民国版《越西县志》,因当年经费困难未印成书,解放后该志稿作为敌伪档案被封存,后在“文化大革命”中不知所终,故我们今天对越西抗战时期的许多资料无从所知。现仅就个人所接触到的一些零星史料,做个简单整理,抛砖引玉,望更多知情人补充和斧正,把越西这段可歌可泣的珍贵历史挖掘整理出来,传之后世子孙,不要让它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民国时期的越西,除现在的越西版图外,尚包括今天甘洛、石棉两县的大部分地区和汉源县大渡河以南的大树、河南、片马、桂贤等乡镇,面积为7446.66平方公里,为现今越西版图2256.47平方公里的3倍多。

抗战时期,在抗日前线与日寇浴血奋战的越西人,除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越西时参加红军的陈占英、王海民、王作义、潘占云、李木林、王占清、王占友、王东放、王元金、周耀武、蒋德富、谭发贵、黄作村、汤国林、蒋君、何朝海、郭文海、张志成等老红军外,尚有国军45军125师中将师长,越西时属河道七场之纳耳坝人刘万抚,125师375团上校团长,越西城厢镇人周公辅,八百壮士之一的城厢镇人杨尚材等有史料记载的国军将士。由于民国版《越西县志》解放后不知去向,许多在前线抗战的越西人,特别是国军将士,由于没有史料记载,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据解放后修撰的《越西县志(1911—1990)》烈士英名录,抗战牺牲的国军将士有名有姓有住址的,就有马继湘少校等40余人,所录这些人都是越西现在所辖之越城、中所、新民、河东、保安等乡镇人,不包括时属越西的今甘洛、石棉两县及汉源县大树、河南等地的牺牲人数。

全面抗战爆发后,越西即于同年8月21日成立了“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越西分会”,办理抗日宣传、募集抗敌物资等事项,当年共募寒衣费13540元,沙袋300个。9月下旬,国军47军军长李家钰将军率所属驻宁部队编为两个师出川抗战,数百越西人参加47军出川。后李家钰将军于1940年不幸阵亡,以身殉国,跟随他的将士也大多牺牲。《越西县志(1911—1990)》烈士英名录中,有名有姓可查的47军越西烈士就有20多位。

史料记载:仅1940年、1941年两年,越西全县共派购军粮2793石(不包括运费、征民工修筑乐西公路派购工粮与当年田赋),当时每石米市价380元,而军米每石则只有30—40元,不到市价十分之一。1943年3月1日,越西募捐抗战飞机款3000元。1944年3月10日,越西募捐抗战飞机款15万元,在原分派3000元基数上超额50倍,充分体现了越西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决心。同年9月5日,为支持抗战,越西各乡镇共募公益储蓄公债960.5万元。其中城厢镇、中所镇、福国乡(今新民镇)374.7万元,海棠、启明二乡217.3万元(今甘洛县海棠镇、田坝镇),河南乡、大树镇218.4万元(今属汉源县),安顺乡、回龙乡150.1万元(今石棉县安顺镇、回龙镇)。其时越西全县辖3镇7乡107保,计有14121户,70600多人(不包括未编保甲彝区),人均募公债136元。许多人家为了为抗战多出一把力,可以说是倾家荡产支援抗战。同年12月5日,为响应国民政府“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之号召,越西知识青年志愿从军征集委员会成立,开始征集知识青年从军,全县共征集知识青年79人入伍。这些知识青年,大部来源于1939年春季开办的越西县立初级中学的学生。越西县立初级中学其时每届只招收一个班,全校总共也就一百多人。为支援抗战,全校除女生和个别因家庭、身体等原因制约的男生外,可谓是全校从军了。其时有学生在寝室的板壁上写了一首诗,“凄风苦雨我愁多,一世人生有几何;空将壮志穿云月,何不迈步去平倭!”其爱国热情赤子之心跃然可见。

1939年8月,由于敌我装备悬殊,沿海一线港口均被日军占领,国民政府被迫内迁重庆,国际上援助中国抗战的物资大多由陆运运输。国民政府为了军事上的需要,决定修筑乐山至西昌的乐西公路,以连接滇缅国际通道,借用缅甸出海口输入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抗战物资。乐西公路全长525公里,20多万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褴褛开疆,用血肉之躯修筑起了这条抗战的生命线,在中国公里建筑史上,写下了雄浑悲壮的伟大篇章。

为修筑这条抗战通道,民国政府在乐山成立了乐西公路工程处,直属交通部公路总管理处。交通部公路管理处处长赵祖康任督修,帮办肖庆云任总工程师。全路分8总段27分段,四川、西康两省各自负责本省路段的督修之责。乐西公路所经沿途皆峰岭沟壑,公路盘桓于大山深壑上,蜿蜒于激流天险间,在无施工机械相助,全靠人工修凿的年代,可谓工程浩大,气薄云天。史料载:乐西公路第一期工程(1939年9月开工至1941年1月),先后征调筑路民工14万多人(四川省4万,西康省超过10万),随后的二期、三期工程又陆续征调几万人,征调民工中有部分为彝族民工。据统计,民工完成全路土方的75%,石方的3%,路面的70%(石方主要由乐西公路所属的石工总队完成,石工总队是为对付乐西公路沿线的石灰岩、花岗岩这些坚硬的岩石,民国政府交通部专门从全国各地调集石工8000余人,成立石工总队,承担最艰难的石方工程)。同月,越西成立了“越西县征工筑路委员会”,县长贺继均兼主任委员,24军驻军营长兼副主任委员,下设总务、给养、工务三股、各乡镇各设分委会。征工筑路委员会主要负责修筑乐西公路的民工征派、工程分配、筹粮派款、征集废铁打制筑路工具及熬硝制造土炸药等工作。被征派的民工组成“越西县民工总队”,各乡镇为联队,联队下设分队和班组。越西民工主要负责乐西公路擦罗南北段(擦罗为民国时期越西所辖河道七场之一,1952年石棉建县,河道七场之安顺场、洗马姑、田湾、海耳挖、纳耳坝、擦罗、喜乐场计2079平方公里划入石棉县)和西祥公路西昌范家寨至缸窑段这几段公路的修筑,计44公里。擦罗北段自新场至擦罗16.5公里,擦罗南段自擦罗至栗子坪11.8公里,两段均为高山峡谷悬崖陡壁,挖方多,其中石方就占30%以上,工程艰巨。当时的施工方法落后,全靠人工挖掘,筑路工具除少量土法制造的炸药外,其他就是征派民工自带的挖锄、板锄、背篼等。人工挖掘工效低,劳动强度大,工伤事故多,在整个筑路期间,越西民工伤病亡者达数百人之多。

1939年12月至1941年9月不到两年间,越西先后征派汉族民工9000余人、彝族民工2000人,总共11000多人。其时越西全县的汉族人口总共就7万来人,其中男性3万多人,男性中除去15岁以下少年和60岁以上老人外,壮劳力不到2万人,征派民工却达9000余人,占全县壮劳力的一半以上。是时,由于许多乡镇的青壮年大多被征派,农村中没有壮劳力,造成田地荒芜,粮食收成减少,许多人家缺吃少穿,日子难过。

征修乐西公路民工分配表(原件现存越西县档案馆)

被征派的民工,露宿高寒山野,衣单被薄,每天睡的是竹笆笆,吃的是玉米面面饭,缺菜少盐,饥寒交迫,从事的是开山凿石的重体力劳动,冻饿而死之事时有发生。施工中,民工抚危岩,临危嶂,若如野人,分为三人一组,其中一人坐在箩筐中,用拇指粗的绳索吊在半空中,用铁锤在峭壁上开凿炮眼,另外两人负责升降箩筐,传递材料,硬是在峭壁上将公路开凿了出来。由于无安全防范设备,加之工期要求又紧,工伤事故时有发生,越西擦南段民工1570人中,因工伤及病亡人数即达108人,占6.5%,这还不是完整的资料统计。据史料记载,乐西公路仅在1940年一年中,全路筑路工人伤亡1万余人,其中死亡4000多人,平均每公里8人。

综上,越西人在抗日战争中,无愧于自己的国家,无愧于自己的民族,无愧于自己的祖宗,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这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也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在和平繁荣安定的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应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余泽生(四川省越西县)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