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开始长征⑤:过草地‖蔡长风

作者:蔡长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1-08 10:01:43 浏览次数: 【字体:

开始长征之五

过草地

蔡长风

1935年8月21日晨,红军按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向草地进军了。

我们团从驻地出发,沿通往松潘的大路前进,行不过30里,便踏上了茫茫的草地。

草地,广阔无边的泽国,水草茫茫,沼泽遍野。草丛中河沟交错,积水泛滥,散发着腐臭的气味。方圆几百里没有人烟,没有干地,也找不到一条路。脚下是草和长年累月结成的泥潭,踩上去软绵绵的,稍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潭。草地气候恶劣,一日数变,时而大雨滂沱,时而风雪交加,时而烈日当空,时而冰雹骤至。在这样人迹罕见的环境中,要闯出一条北上的路线,其困难是可以想象的。

红军长征经过的草地(新华社发,图片来源:新华网)

步入草地,与其说是行军走路,倒不如说是在腐臭的淤泥里挣扎。一脚下去,水没膝盖。地下是多年的腐叶烂草,土质松软,一伸脚至少要下半尺深。进入草地第一天,草鞋就被泥巴沾去了,而且无处寻找,只好光着脚走路。辎重队挑夫的处境最艰难,四五十斤的担子压在肩上,走不得走,放不能放,走时担子在肩上挑着,休息时在肩上压着,只有换换肩算是休息了。

草地的水,腐泡着陈年烂草,呈淤黑色。据通司说有毒,喝了肚子发涨,甚至中毒死亡。腿脚划破了,被这毒水一泡,也会红肿溃烂。团部为此作了规定,一律不准饮用草地上的死水。可怜长途跋涉,口渴难耐的战士们,却有水不能喝,偶尔遇到流动的河沟,才敢放开肚皮痛饮。

当晚,部队在一个稍高的小坡坡上露营。没有房子,没有帐篷,我和战士们在一起,把背包当做凳子,背靠着背,互相以对方的体温取暖。谁知天不作美,夜间下起了大雨,雨中夹着冰雹。天黑黑,夜茫茫,走没法走,躲没处躲,只好直挺挺坐着任凭雨淋、冰雹打。衣服湿透了,大家个个冻得发抖,但谁也没有怨言。“走出草地北上抗日”的信念鼓舞着我们,艰难地渡过了茫茫草原的第一个长夜。

《红军过草地》(第一稿),布面油画,张文源 作,1976年(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第二天拂晓,大家在响亮的集合号中,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收拾一下简单的行装,吃点青稞,拖着又酸又重的双腿,又继续上路了。人人饥寒、疲困交加,无边无际的水草地神秘莫测,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越向草地纵深走,困难越严重。

草地还要走几天?大家议论着……

在进入草地的第三天上午,突然下起鹅毛大雪,我们顶风冒雪跋涉几十里,来到一座小土丘。土丘上插着一块木牌,上写“分水岭”三个字。过了“分水岭”,向导说:“这里是制高点,往前就是由高处朝低处走了。”的确,眼前是一条水道,极目四望,是草,是水,是一望无际的水域泽国。也许这就是典型的草地了。

步入此地,我们陷入了比前两天更加艰难的困境。阴沉沉的天,忽风忽雨,变化无常,衣服终日不见干,全靠身上的热气烘烤。脚下臭水遍地,水草茸茸,步履其上松软绵绵,仿佛踩上了气垫,一脚下去,这边沉,那边鼓,此起彼落。没有水草的地方大都淤泥过膝,一脚一陷,一步一拔,行走艰难。更可恶的是隐没在水草下面的无底泥潭,人马一旦陷入,愈挣扎愈往下沉,有人援救,连救人的人也要陷下去。大家都怀着如履薄冰的心情,踏着前人走的足迹,一个跟一个提心吊胆地前进。每走一步,都是小心抬脚,慎重地踏下。纵然如此,有的同志还是不小心陷下去了。跋涉一天找不到干地,部队只好在水里宿营。战士们拄着木棍在水里打盹,也有的三三两两靠在一起依偎着取暖。挑夫班、炊事班的同志们把扁担架在箩筐上,象练少林武功一样躺在扁担上休息,这也算是上等“铺位”了。

红军走过的四川西北水草地(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一连几日,部队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生活。由于风雨、泥泞、寒冷的折磨和饥饿的煎熬,不少人感冒发烧、拉肚子、发疟疾、腿脚红肿溃烂,即使没患病的同志,身体也明显瘦弱了。人人脸色苍白,身上的衣服破成条条,个个双腿无力,举步艰难。但是大家牢牢记住党中央“走出草地北上抗日”的指示,越是困难大家越团结在一起。身体较强的搀扶着体弱的同志走。团部把一些乘马和驮运东西的牲口抽出来组成了收容队,轮流驮伤病员或枪支、背包。尽管如此,掉队的人还是与日俱增,不少同志倒下了。每当我们在水中熬过一个夜晚,离开宿营地继续前进时,有的战友就长眠在我们共同躺过的宿营地上。

行军途中,时常可见单人或两三人在一起,撑着一把破雨伞或披着一块破雨布,坐的、站的、躺卧的,眼望着路过的队伍,以目相送,点头示意,也有吃力地举起手向部队打招呼,表示再见,尔后便倒下了。

《草地情》(油画)张文源 作(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进入草地第五天,我看到3个同志盖一条破军毯,长眠在草地上,身边放着几块银元和烟土,以示交公。多好的战友!多好的同志!你们为革命献出短暂的一生,在死前的瞬间,还惦记着战友,惦记着部队,把钱财留给部队!

站在战友的遗体旁,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草地,茫茫的草地,无情的草地,吞噬了多少战友的生命!我只要一息尚存,就是爬也要爬出草地,拼上我一腔热血,去完成死难战友们的遗愿!

经过整整6天的艰难跋涉,我们终于熬出了草地,到达班佑。

若儿盖县巴西镇班佑烈士纪念碑(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早在刚进入草地时,我们就想班佑、盼班佑,好象班佑是自己家似的。今天终于盼到了。当我们远远望见班佑升起的缕缕炊烟,看到七零八落的低矮房屋时,大家都忘记了连日来的极度疲劳,脸上绽出了几天来从未有过的笑容,流下了激动的热泪。大家边跑边喊,潮水般涌向班佑。

也难怪,整整6天了,我们未见到房屋,没见到炊烟,没见到群众。这6天,是饥寒交迫的6天,困难艰苦的6天,人心不安的6天,坚持奋斗的6天!在这6天里,我们和大自然作斗争,多少战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今天,在党中央、毛主席领导下,依靠阶级友爱团结互助,凭着红军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我们终于在荒无人烟的茫茫泽国里闯出一条北上抗日的道路,大家怎么能不兴奋,怎么能不激动呢?

班佑,并非我们想象中的班佑,不是城镇,只是一个拥有几十间矮土屋和牛屎房的藏民小村。然而我们并不失望,牛屎房尽管简陋,但毕竟风吹不着,雨打不着。风餐露宿从茫茫草地走出来的我们,能够住进这样的房子,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了。可是,我们并未在此宿营,只是大休息,吃了青稞麦,喝口热开水,鼓着劲又继续前进了。

(本文由海军少将蔡长风生前撰写,蔡长风女儿蔡玲供“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及“四川省情网”发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蔡长风

供稿:蔡 玲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