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文化】大巴山下红军城‖朱绍元

作者:朱绍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0-13 11:21:11 浏览次数: 【字体:

大巴山下红军城

朱绍元

90年前,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经大巴山入川,首先抵达四川省通江县,继而创建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根据地鼎盛时期,红四方面军发展到5个军12个师35个团8万余人;苏区总面积达4万多平方公里500多万人,建立了20个县市革命政权。

当年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川陕省委等苏区党政军机关,均设在通江县城。

位于大巴山南麓的通江,北魏建县,唐置壁州,元复为县,至红军入川,在通江县设立的红军和苏维埃机构众多,驻扎的红军官兵众多,通江儿女参加红军的数量众多,通江县城成为名副其实的红军城。

我生长在通江县城郊,小时候经常听爷爷讲红军故事,讲同院居住的堂叔参加红军后牺牲的情况,讲爷爷自己,在担任赤江县城区第四乡苏维埃文书时的工作,讲新中国成立的新生活。我懂得了要铭记和珍惜。

在我读小学时,爷爷第一次带我来到城里。虽然县城不大,但对我来说与农村不一样,见到了石板铺成的长长街道,见到了一个个木板墙的商店。爷爷带着参观了县城的列宁公园和红卫村,东街的红场和川陕苏区机关旧址,参观了书院街石墙上的“赤化全川”和桥头石壁上的“争取苏维埃中国”等石刻标语。

离开县城时,爷爷说满足我一个要求,我便让爷爷给我买了5个作业本。爷爷问我原因,我说:在县城参观,感受很大,回去一定要勤奋努力,学好文化知识,将来做社会有用的人,不辜负先辈们浴血奋战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美好生活。

初中毕业后,我考入了县城的通江师范学校。紧邻学校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和总政治部旧址旧址,建成了军史陈列馆,矗立着徐向前元帅的塑像。学校经常组织我们参观陈列馆,在红军遗址、红军石刻前开展主题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我在县城三年的学习生活,对县城的川陕省委党校旧址、活捉刘湘等红军遗址遗迹,有了系统的熟悉和理解,同时也亲身感受到了县城的变化:街道变成了水泥路,楼房越来越多,红五星和红军元素多起来了。

我倍感荣幸的是,师范毕业在乡村任教3年后,我又回到县城第二小学担任专职少先队总辅导员;之后我又在县城所在地诺江镇,担任镇武装部长;我也在县城担任过部门的领导。我生活在这座城里,近30年时间,将自己完全融入到红色的潮流中。在这座城里的工作岗位上,我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教育少年儿童,锤炼基干民兵,陶冶机关干部,使“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在苏区首府代代相传。

通江县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有红军精神诞生地毛浴古镇,有红军遗址、革命旧址、纪念建筑物等200多处,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红军石刻标语3000余幅,被称为最大的川陕苏区博物馆。

进入21世纪,通江县城迈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城域拓展,高楼林立,也迎来红军城特色建设的高峰期。短短几年时间里,建成了红军广场、红军街、红军桥,刷新了“平分土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等红军石刻标语群,修缮了川陕省委党校旧址,重新布展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整修了红场,红五星成了县城的标志,红军城成了县城的称谓,红军精神成了这里的城市精神。

红军城里的红军纪念馆外群众活动

我亲历着红军城的嬗变,更按捺不住激动的心,将自己多年行走在通江县城的见闻和感受,写成《漫步红军城》的文字,报刊发表后,我为能为这座城做点什么而高兴不已。

2022年1月18日,县城至县内王坪高速公路正式通车,便捷连通了县城、毛浴、红军烈士陵园、红军入川第一镇和空山战役旧址等红色景点。这条高速路,道路两旁和隧道的出入口,遍布了红星雕塑、红色标语、摩岩红画等,成为全国首条红色高速公路。

现在,我虽然离开了通江城,但仍时常关注着通江,经常听到从红军城传来的好消息:城镇街道美化了,环城公路竣工了,湿地公园扩建了,开发新区建成了,工业园区剪彩了,高速公路通车了,高铁和机场规划了,一个个喜讯令人欢欣鼓舞。同时,通江县抓住“通江银耳”发祥地优势,建发展食用菌产业,结合“诺水溶洞”奇特景观,发展文旅康养产业,使通江享誉“一府(川陕苏区首府)三乡(红军、银耳、溶洞之乡)”的美称。

我无数次为通江城的发展而高兴,为苏区首府的新面貌而自豪,更为红军城的美好明天而祝福!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朱绍元(巴中市作家协会会员,巴中市纪委监委派驻机构四级调研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