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延安掠影之四:党中央在延安13年(下)

发布时间:2018-11-03 21:58:00 浏览次数: 【字体:

■《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十、大生产运动


大生产运动:1941—1945(图片来自网络)


1939年1月,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讲话时提出“发展生产,自力更生”的口号,号召边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中共中央财政经济部部长、办公厅主任李富春作《加紧生产,坚持抗战》的动员报告。1939年6月10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指出:“吃饭是第一个问题”,要“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号召“一切可能地方,一切可能时机,一切可能种类,必须发展人民的与机关部队学校的农业、工业、合作社运动,用自己动手的方法解决吃饭、穿衣、住屋、用品问题之全部或一部,克服困难,以利抗战。”毛泽东正式提出“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口号。

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军的野蛮进攻,国民党的包围和封锁,以及自然灾害的袭击,解放区的财政经济遇到严重困难。为战胜困难,坚持抗战,1942年,中共中央提出“发展经济,保证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解放区军民在党中央和毛泽东亲自领导下,开垦了南泥湾、槐树庄、大风川等地的屯田大生产运动。王震率领的359旅在1941年开进野草丛生、野狼成群的南泥湾,不到3年,将这里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题词(2017年4月摄于延安革命纪念馆)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八个大字,是毛泽东主席的著名题词墨迹。1943年,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拍摄电影纪录片《生产、战斗结合起来》,后改名《南泥湾》。在电影即将拍完时,时任摄影队长的吴印咸到延安中共中央所在地枣园请毛泽东主席为电影题词。毛泽东欣然同意,因窑洞内太暗,就到窑洞外写。毛泽东在两张白色的凸版纸上分别题写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八个大字,并签上自己的名字。


版画《亲自动手生产——朱总司令的故事之四》(张漾兮创作,图片来源:中国美术馆网)

延安南泥湾大生产场景(2017年4月摄于延安革命纪念馆)


延安南泥湾大生产场景(2017年4月摄于延安革命纪念馆)



 

十一、整风运动

党中央在延安13年大事纪年(2017年4月摄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抗战时期,中共中央为彻底肃清党内的“左”、右倾机会主义和其它错误思想根源,提高全党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开展了整风运动。

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1942年2月,毛泽东作《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演说。4月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在延安讨论中央决定及毛泽东同志整顿三风报告的决定》(即“四·三”决定)。5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中共中央总学习委员会。中央直属机关、中央军委、中央党校、中央文委和陕甘宁边区几个系统联系实际,整顿思想方法、思想作风,开展“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运动。清除王明错误的影响和流毒,是整风的重要内容之一。提高认识,掌握思想武器,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列主义的学风,是整风的基本要求。

整风运动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和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全党认真学习文件,充分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检查思想作风,分析错误原因、性质和危害,找出改正办法,从而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目的。

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极其深刻生动的大规模马列主义思想教育运动,提高了全党的理论水平,加强了全党在马列主义基础上的团结,为党的七大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塑像(2017年4月摄于陕西省铜川市委党校)


毛泽东在延安作整风报告(来源:共产党员网)


1941年冬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词“实事求是”(2017年4月摄于延安革命纪念馆)



 

十二、延安文艺座谈会

党中央在延安13年大事纪年(2017年4月摄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1942年5月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时与文艺工作者合影(2017年4月摄于延安杨家岭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旁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代表合影(2017年4与摄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


1942年5月2~23日,中共中央在延安杨家岭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延安文艺工作者90余人参加,中宣部副部长凯丰主持会议。座谈会共举行三次大型会议。毛泽东在第一次会上风趣地说:我们有两支军队,一支是朱(德)总司令的,一支是鲁(迅)总司令的。后来正式发表时改为“手里拿手枪的军队”和“文化的军队”。他指出,召开座谈会的目的是“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它革命工作的更好地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为此目的,就需要解决文艺工作的立场问题、对象问题和学习问题。

毛泽东对座谈会作总结,亦称“5·23”讲话。针对大会讨论的问题,针对延安文艺界的情况和争论,毛泽东联系“五四”运动以来革命文艺运动的经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系统地彻底解决了革命文艺运动和革命文艺的根本问题、原则问题、方向问题,规定了完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路线、方针和政策。讲话从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服务这一根本问题出发,谈到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的源和流的关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以及文艺批评的标准,文艺界的统一战线等许多重大问题。

1943年10月19日,《解放日报》发表毛泽东在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统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将现代文学运动推向了一个崭新阶段。

延安文艺座谈会合影。毛泽东身后第三人为公木,后排左起第五人为萧军(来源:共产党员网)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来源:中国干部学习网)



 

十三、党的七大


党中央在延安13年大事纪年(2017年4月摄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七届中央委员会组成人员2017年4月摄于延安革命纪念馆)


党的七大代表名录(2017年4月摄于延安杨家岭党的七大会址)


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举行。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他指出,抗日战争中两条路线——国民党政府压迫中国人民实行消极抗战的路线和中国人民觉醒起来团结起来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的存在,是一切关键问题的所在。它不仅影响到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也影响到中国的未来。即使日本侵略者被打败了,中国仍然有两个前途:一个是光明的前途——变旧中国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另一个是黑暗的前途——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贫弱的中国。

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向大会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的概念,并进行了深刻阐述。新党章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进一步成熟。

朱德代表中共中央向大会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这个报告根据毛泽东的军事学说,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经验,系统阐述中共的军事原则和战略战术原则,以及人民军事路线的完整性。

周恩来、任弼时、陈云、林伯渠等也在会上发言。

6月11日,毛泽东在题为《愚公移山》的闭幕词中指出,我们应该“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就是我们的任务,我们的路线”。

大会一致通过政治报告决议案、军事问题决议案和新党章,中共内部意见达到了空前的一致。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44位中央委员、33名候补委员。

延安杨家岭党的七大会址(2017年4月摄)


延安杨家岭党的七大会场全景(2017年4月摄)


延安杨家岭党的七大会议主席台(2017年4月摄)


毛泽东为七大代表题词(2017年4月摄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1945年毛泽东为七大纪念册题词(2017年4月摄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十四、重庆谈判

党中央在延安13年大事纪年(2017年4月摄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1945年毛泽东与蒋介石在重庆合影(2017年4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崔振林摄于延安革命纪念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全国各界人士强烈反对内战,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呼吁民主协商成立联合政府。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发表《对于目前时局的宣言》。蒋介石为欺骗公众舆论,于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给中共发出3封“万急”电报,邀请毛泽东亲临陪都重庆,共商国是。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离延安飞往重庆。

经43天谈判,10月10日双方代表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12日公布。11 日,毛泽东回延安,17日在延安干部会上作《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毛泽东指出,这次谈判是有收获的,但已达成的协议还只是纸上的东西。纸上的东西并不等于现实的东西。事实证明,要把它变成现实的东西,还要经过很大努力。并且提醒大家,在革命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障碍物,还有许多困难。不能设想,哪一天早上,一切反动派会统统自己跪在地下。又说,我们和全体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排除万难,达到胜利的目的。

1945年9月9日(农历八月初四),在重庆的毛泽东会见郭沫若是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2017年4月摄于延安干部学院)


1945年9月3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毛泽东题词:“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2017年4月摄于延安革命纪念馆)


        1945年9月3日,中国国民党发表《告全国同胞书》。重庆举行庆祝胜利典礼。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毛泽东题词:“庆祝抗日胜利,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联合国各国一致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




 

十五、转战陕北

党中央在延安13年大事纪年(2017年4月摄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1947年3月,毛泽东从王家坪撤离延安,转转陕北2017年4月摄于延安王家坪毛泽东旧居)

1947年转战陕北途中报,毛泽东在榆林市佳县朱官债察看地图(2017年4月摄于延安王家坪毛泽东旧居)


油画《转战陕北》全图 456×205cm 高虹 1957作(来源:《红色记忆-军博馆藏油画经典1927-1949》画册)

        

       创作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意孤行,悍然发动全面内战。1947年3月,国民党军以25万人的兵力向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企图达到攻占延安、摧毁共产党的党、政、军指挥中心,动摇军心,瓦解意志,削弱国际地位的目的。当时,在陕北的人民解放军仅1.6万余人,双方兵力极为悬殊。但毛泽东高瞻远瞩,决定亲自率领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机关主动撤离延安,在极其艰险的环境中转战陕北达371天,行程1000余公里,并继续指挥全国解放战争,从而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和胜利信心。油画《转战陕北》,反映了毛泽东在极端艰苦和十分险恶的环境下依然乐观自信,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

       艺术特色:油画《转战陕北》,作者恪守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将重大事件与深刻主题投放在平凡的场面里,在真实的描绘中,得以意味深长地深化延展。作品以路遇的情节建构画面。画面中,在泥泞中行军的毛泽东、周恩来与一队坚持敌后斗争的战士和群众不期而遇,毛、周二人步履虽显疲惫,但开朗的笑容和沉静的心态与路边略显诧异的人物形成对比与呼应,使国民党的谣言不攻自破。把领袖人物放置在一个恶劣的自然环境里,安排在群像之间,这在以往的革命历史画中是不多见的,因此这幅画中的领袖形象显得尤为平实生动;阴霾的天空既是雨后真实的写照,也是当时严峻态势的一种象征,在这样的情境中,毛泽东的泰然自若和审时度势就更加显得意义重大。这幅作品以一个小而巧的细节为切入点,深刻准确地阐释了一个宏大的、难以用图像表达的主题。著名画家艾中信曾评价该作品“是一件在艺术风采上很成功的、平易而又富有诗意的好油画。这是淡彩写意在油画上的尝试。”该作品在中国油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47年3月13日,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从固临、鄜县分左右两路向延安进犯。在解放军的有力抵抗下,至3月18日,胡宗南部右路兵团只推进到宝塔山以南地区,左路兵团也只刚越过大、小劳山。这时,中共中央及延安各机关、学校、团体已安全转移,市民已疏散完毕。当晚,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撤离延安。临行前,毛泽东对前来送行的西北野战兵团的领导干部们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3月19日上午,解放军防御兵团主力向延安东北撤离。胡宗南部于当日占领延安空城。

西北野战军撤离延安后,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习仲勋等亲自指挥下,按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确定的“蘑菇战术”,依靠陕北优越的群众条件和有利地形,与比自己多达十倍的胡宗南、马步芳、马鸿逵、邓宝珊的几十万军队在陕北高原周旋,不断调动敌人,使其始终无法准确获知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的位置,而不得不往返奔波,疲于奔命,造成补给等方面的严重困难,士气低落。人民解放军则选择有利时机和地形,寻机歼敌,连续进行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次歼灭战,共歼灭胡宗南部1.4万余人,有效策应了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奠定了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重点进攻的基础。

3月25日,毛泽东与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在子长县王家坪会合。当天,毛泽东从任弼时那里听到了山西文水县年仅15岁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当即挥笔写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

从1947年3月撤出延安起,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中央军委坚持转战在陕北,物资供给等各方面条件极端艰苦,与敌周旋环境极其险恶,从容地指挥着西北和全国各个战场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行动,可谓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决定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行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解放区军民的斗争意志和胜利信心。

转战陕北期间,党中央在陕北高原一次次转移,与国民党部队周旋。1947年10月10日,在陕北佳县神泉堡,毛泽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宣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八项基本政策。这个宣言第一次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全称,第一次以宣言的形式郑重向国内外宣布“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人民解放军总部从陕北吴堡县川口渡口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临县,到达晋绥解放区,再前往河北平山西柏坡。4月21日,解放军收复被国民党占领一年一个月零三天的延安。

1947年7月,毛泽东和随同转战的机要人员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合影(2017年4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崔振林摄于延安革命纪念馆)


1947年9月,周恩来、任弼时、陆定一、王明在陕北佳县神泉堡(2017年4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崔振林摄于延安革命纪念馆)




 

十六、十二月会议

党中央在延安13年大事纪年(2017年4月摄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1947年11月22日,党中央移住陕北米脂县杨家沟。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米脂县杨家沟举行会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十二月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书面报告,并就敌我形势、统一战线、英美苏关系等等重大问题发表讲话。会后,党中央集中全力解决新形势下土改、整党、工商业、统一战线、新区工作等方面的具体政策问题,尤其注意纠正党内“左”的偏向。毛泽东强调:“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油画《党的十二月会议》280×200cm 靳尚谊 1977作(来源:《红色记忆-军博馆藏油画经典1927-1949》画册)


       创作背景:为全面制定党的行动纲领,准备夺取全国胜利,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毛泽东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扩大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期间召开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次会议。由于是在12月召开的,故称“十二月会议”。会议主要讨论并通过了毛泽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油画《党的十二月会议》深刻展示了毛泽东的睿智与伟大,反映了党的十二月会议是一次成功的会议,鼓舞人心的会议。诚如毛泽东在会议结论中所说:“这次会议是一次很成功的会;20年来未解决的革命力量在斗争中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局面开展,胜利可期;在胜利发展的形势下,我们的工作虽然还有严重的缺点,困难还很多,但都是可以解决的。”

       艺术特色:油画表现了毛泽东正在做报告的场景。朴素简陋的会议室,中国共产党的精英们济济一堂,毛泽东诗人般的风采和对未来的预言,使与会者如浴春风。用绘画来表现会议,必须解决人物众多和构图单调的难题。作为主角的毛泽东显然是画面的中心,但与会人物与之呼应的神情与姿态也非常重要,作者在这幅作品中充分体现了刻画形象的能力和掌控构图的技巧,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室内,给画面赋予了一个充满意味的暖色调,使这个场景既具有丰富的色彩层次和节奏,又有了回味与象征的意义。



 

十七、东渡黄河

党中央在延安13年大事纪年(2017年4月摄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油画《东渡黄河》 钟涵作 1978(来自网络)


1948年3月23日下午1时许,毛主席在陕北吴堡县岔上镇川口村园则塔渡口登上木船,东渡黄河。临上船前,毛主席同前来送行的吴堡县委的同志们和乡亲们一一握手告别。毛主席深情地说:“我马上就要过黄河了,来不及向陕北的老乡告别,请你们转达我对他们的问候,谢谢他们一年来对我们的大力支持,我们不会忘记他们对共产党、对人民解放军的一片深情和厚谊。” 渡船到达山西省临县碛口镇高家塌村黄河岸边,毛主席回过头来和船工们握手致意,然后登上一块高高的巨石之上,回首看着黄河西岸的陕北高原,久久凝神遥望,无限深情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 

“陕北是个好地方!”这句话充分反映了毛主席和党中央对陕北大地和陕北人民的深情厚谊,这种深情厚谊是经历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深深地印刻在吴堡和陕北的大地上。

历史将永远铭记着1948年3月23日这一天。

历史将永远铭记着陕北吴堡县黄河川口。

在这里,毛主席、党中央转战陕北一年零五天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这里,毛主席、党中央在延安和陕北领导中国革命13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这里,也是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新胜利的一个新起点、新开端。

        1948年3月23日,毛主席和党中央转战陕北,从陕北吴堡县岔上镇川口古渡过黄河,为中共陕北13年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也为毛主席和党中央在西柏坡的一展宏图展开了一个一马平川的破折号。 

2017年4月摄于延安革命纪念馆


2017年4月摄于延安革命纪念馆


油画《决战前夕》全图 276×233cm 高虹 1964作(来源:《红色记忆-军博馆藏油画经典1927-1949》画册)




【参考资料】

1.《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宋炜

2.《延安窑洞油灯—夏日寻延安》,四川党务党建网

3.《中共中央在陕北》,延安地情网  

4.《作为军事家,毛泽东为何一生很少佩枪》,人民论坛网

5.《斯诺与毛泽东戴过的红军帽》,王惠平,2016年12月28日《解放军报》第9版

6.《群众领袖 民族英雄—刘志丹》,人民网

7.《陕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谢子长》,人民网

8.《平型关大捷》,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9.《〈毕业歌〉: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光明日报》记者郭超,2015年8月13日《光明日报》第9版

10.《毛泽东倾力撰写〈论持久战〉》,薛庆超,2015年5月26日《人民日报》第18版

11.《新民主主义论》,刘溢涛,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2.《大生产运动》,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刘建美,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3.《延安整风时期干部的理论学习》,共产党员网

14.《延安文艺座谈会》,中国干部学习网

15.《重庆谈判》,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6.《转战陕北之三:吴堡春色》,李敬寅、张玲玲 ,载2016年10月21日《陕西日报》第11版

17.《红色记忆:党中央、毛泽东转战陕北》,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8.《红色记忆:延安保卫战和党中央撤离延安》,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蓬州闲士(文中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蓬州闲士2017年4月拍摄)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