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郝谦伯伯和他的战友们——祭奠郝谦伯伯120周年冥诞‖张抗美

作者:张抗美(老红军张光昭之女,遵义市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原副主任)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8-17 19:13:22 浏览次数: 【字体:

郝谦伯伯和他的战友们

——祭奠郝谦伯伯120周年冥诞

张抗美

“在中共一大会址,陈列着一张真实地记录旧中国穷苦百姓饱受凌辱、饥寒交迫、瘦骨嶙峋、哀鸿遍野,处于民不聊生、水深火热之中的照片,反映了近代社会中国农民在西方列强和封建地主的双重压榨下,朝不保夕的场景。这张照片的拍摄地是綦江东溪牛王庙,拍摄时间是1925年。这是一位法国神父在綦江东溪看到饥民惨状,以发食物为名聚集当地的饥民拍摄的一张照片。当时,有的饥民在照片拍摄过程中就径直倒下了。

据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党史专家介绍,把这张照片陈列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第一部分,也就是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说明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

民族的觉醒源于人民的觉醒,人民的觉醒有其自发性,但更需要必要的引导。中国共产党人也正是在这一场场伟大的斗争中,越来越坚强有力,越来越收获民心。”

——摘自“党媒记者讲党史”《“东溪米案”始末》

郝谦与綦江“东溪米案”

据有关党史资料介绍,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綦江“东溪米案”是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共产党员危直士、郝谦发动饥寒交迫的民众进行的。

其中,郝谦伯伯是我父亲张光昭的革命思想启蒙人、引路人,他们相识在红军长征途经贵州遵义时。共同的革命生涯,使他们相知、相守一生。今年,是郝谦伯伯(1902—1997)120周年冥诞,我以深深的崇敬和缅怀之情,将我见证的郝谦伯伯和父亲张光昭,以及他的部分战友们的革命友情的有关资料整理出来,以作永久纪念。

郝谦,原名霍绍文,笔名湘园,四川綦江(现属重庆)人。1922年参加革命,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参加长征。

郝谦(霍绍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郝谦先后任共青团四川省委书记、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长,通江、南江、巴中三县特委书记等。1949年后,历任巴中县委宣传部长、西南图书馆副馆长、四川省省志编委会委员、办公室副主任,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顾问等职,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四川分会副主席、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四川分会顾问。擅长书法,兼擅绘画。

1924年,曾在綦江县举办野外写生画展,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书协在沈阳举办的书法篆刻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周年书画展,中日友好书法交流展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有其作品。

据有关党史资料介绍:郝谦的革命引路人是我党早期革命者恽代英和萧楚女。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了加强党在四川和重庆的工作,1921年10月、1922年夏秋,党中央派恽代英、萧楚女先后进入四川和重庆开展党的工作。

1921年,郝谦在重庆联合中学读书时,聆听了中共早期著名革命活动家恽代英在学校的宣讲,开始接触并初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萧楚女领导下,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参加了列宁逝世追悼大会。

1925年,郝谦在萧楚女前辈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党内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带领人民群众开展各种革命斗争。其中,最著名的有四川綦江“东溪米案”。

1925年,四川綦江饥荒严重,东溪一带尤甚。1926年春,米价异常昂贵,饿死饥民到处可见。

1925年的东溪灾民(图片来源:大美綦江客户端)

东溪恶霸地主夏奠言等一批豪绅奸商,却与黔军周西成部之所谓“采购委员”杨习榆勾结,以“办军米”为名,将大批粮食运往贵州贩卖,又从贵州贩回鸦片出售,两头牟取暴利,不顾人民死活。东溪人民心头的怒火被点燃了,他们渴望着有人能带领他们脱离苦海。

中共綦江县特支根据这一情况,于1926年春委派中共綦江县特支委员危直士、共青团綦江县特支书记郝谦到东溪,分别以镇立高小训育主任和教导主任为掩护,发动饥寒交迫的群众开展反对军阀和土豪劣绅封建势力的斗争。

1926年4月11日,危直士和郝谦发动人民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阻止运米出境的斗争,遭到当地豪绅和贵州军阀的镇压,饥民3人遭杀害,郝谦等3人遭被捕。这一流血惨案,人们称之为“东溪米案”。

危直士

经组织营救,郝谦出狱,接受组织派遣到成都等地工作。

1934年,郝谦为了躲避追捕,经组织安排,辗转到贵州遵义,通过内线进入贵州军阀队伍中暂避危险。

这些内线中,就有我父亲家中亲戚的关系。由此,父亲和郝谦在遵义结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四川和贵州的地下工作者如发现有危险,经常选择的是在四川南部(川南綦江,现属重庆市管辖)和贵州北部(黔北遵义)两地间互相躲避,因为,这两地交界。

据父亲在《贵州工作回忆》一文(载《贵州党史资料》)里记载:“遇上了贵阳市要进行大检查,未免遭不测,我于是决定回重庆‘红岩’。1945年10月,我回到‘红岩’。1946年8月,綦江桥坝河国民党汽车修造厂子弟学校来‘红岩’要教师,南方局组织部的陈野萍同志派我去……”

我的父亲张光昭,1914年生,贵州省遵义县尚稽镇(现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人,1935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享受红军待遇的离休干部。亲属中两人为革命牺牲,一人宁死不屈被活埋。

本文作者父亲张光昭在遵义会议会址留影

建国前,父亲长期在周恩来总理领导下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红岩)和四川及贵州做地下党工作,时间长达14年。

建国后,父亲一直在遵义工作并担任有关职务,最后职务是贵州省遵义师范专科学校(现遵义师范学院)副校长。

1957年,父亲被错划为“右派”,历经坎坷,不屈不挠,信仰永存,铮铮铁骨传为佳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陈野苹、郑伯克等领导关心下,父亲“右派”问题得到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党籍和职务(遵义师专党委委员,副校长),享受红军待遇。

父亲一生酷爱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获得多方好评。父亲被打成“右派”后,受其牵连的也不少,随着父亲问题的解决,学生们受牵连的问题全部获得平反。有一年,曾有400多师生在遵义师院聚会,祝贺父亲80岁生日和参加革命60周年。他们视父亲为“楷模”。

2003年元月,父亲在遵义去世,他的学生们撰写挽联:

寻求真理出生入死风雨坎坷铮铮铁骨不愧红岩人

奉献教育鞠躬尽瘁桃李芬芳拳拳赤心堪为后世师

遵义市和红花岗区直属机关离退休同志集体撰写挽联:

张光昭老红军千古

呕心沥血挥戈干革命,赤胆忠肝挺身为人民

遵义老同志集体为作者父亲撰写的挽联

两幅挽联(还有更多挽联)悬挂在父亲遗体告别室前,挽联内容是对父亲一生不屈不饶革命斗争经历和光明磊落高风亮节人品的真实写照!

郝谦带领父亲们为红军服务

父亲和郝谦结识后,又引荐他的贵州遵义三中(原名:贵州省立中学,现贵州省遵义师范学院前身)胡正英(胡在北平求学时,接受过革命思想教育)等同学和郝谦认识。

据《当代贵州》介绍:“遵义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红色革命传统的学校。毛泽东、朱德曾在学校发表激情洋溢的演讲,周林、雍文涛、韩念龙、陈沂等老一辈革命家从这里走出;教育家黄齐生、文学家蹇先艾和老红军张光昭曾担任学校校长。红色基因是遵师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当年,郝谦经常向父亲和胡正英等同学们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共产党,指导阅读进步书刊,教唱革命歌曲,进行革命思想启蒙,指引父亲们走上革命道路。“共产党人好比种子”“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1935年1月,郝谦在贵州省乌江边迎到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并参加了中央红军,被分配在中央红军总政治部白军破坏部和地方工作部工作”。

参加了红军的郝谦,指导父亲和胡正英等同学积极组织群众热烈欢迎红军,宣传红军,配合红军在尚稽建立革命基层政权;响应红军主张,动员家里将财产分给穷苦人;帮助红军救治掩护伤病员等。

胡锦涛同志和遵义老红军合影留念(右二:老红军张光昭)

据重点研究“红军长征史”的党史专家裴恒涛教授在《红军长征与遵义师范学院的历史渊源钩沉》一文中记载:

“一些师生在党和红军的宣传下,逐渐认同党和红军的主张,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如原遵义师专校长张光昭,即是在红军转战遵义的1935年参加革命的。红军长征遵义期间的宣传动员,使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年学生受到鼓舞和教育,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有所了解。包括张光昭在内的一些进步青年,积极投身到革命工作当中。红军转战黔北期间,张光昭和一些青年在尚稽做建立革命据点的工作,尤其出面在下庄庙联系办学,在张光昭原三中同学胡正英协助下,开展读革命书籍、救护红军伤病员、发动农民等工作。如据张光昭回忆,他们曾掩护一位因病失散的红军营长,‘在他给一家地主家放牛时,我们每天都在学校后面的树林里同他见面,他讲了不少革命的道理给我们听。后来地主对他生了疑,要杀他,得知这一消息后,我们把他隐藏到清水白果乡去了’”。

江泽民同志看望遵义老红军,和老红军张光昭(左一)亲切握手

红军在尚溪镇建立基层政权

1935年1月2—5号,彭德怀、杨尚昆率领的中央红军(红三军团)抢渡乌江天险(遵义县尚稽镇茶山关渡口)成功后,红三军团在尚稽镇及周边乡镇驻扎较长时间。

张震同志和遵义老红军合影留念(右二为老红军张光昭)

这一时期,红三军团的彭德怀、杨尚昆、黄克诚、张爱萍、杨勇、李志民、苏振华、张震、邓萍、钟伟、李天佑、彭雪枫等著名将领曾在遵义县各乡镇驻扎并指挥战斗。邓萍同志(时任红三军团秘书长)还牺牲在遵义。新中国成立后,上述许多同志成为了共和国元勋,有的还成了党和国家领导人。

这些领导同志没有忘记遵义老区人民,除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外,个人也给予各种帮助:

张震将军家庭捐资20万元并倡议各方援建了遵义“南白后坝希望小学”;彭刚大姐生前屡次谈起她曾联系修缮遵义“娄山关战斗遗址”项目,因故没能完成表示终身遗憾。

有一年,我和张黎群、何方(张闻天秘书)两位伯伯陪同父亲到万寿路甲15号公寓楼看望刘英阿姨,当父辈们聊到当年红军长征在遵义的情境,刘英阿姨满怀深情,激动不已地说:永远都忘不了遵义人民。她突然沉思着说:忘不了“干人”(这是红军当年对遵义贫苦百姓的称呼)们……

再回到前面,当年,红军在遵义县尚稽镇期间,大力进行革命宣传,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青坑革命委员会、尚嵇区临时苏维埃政府、尚嵇农协会和芦江水农协会等基层政权组织。

革命烽火熊熊燃烧在尚嵇镇。

1935年1月3日,邓小平同志主编的《红星报》以醒目的标题报道:“尚嵇场群众热烈拥护红军”。副标题是“这是我们争取战争胜利创造新苏区根据地有利条件”。接着,《红星报》向广大红军指战员发出号召:“同志们!群众这样的热情和迫切的要求革命,我们要加紧群众工作,严格遵守纪律,迅速赤化这些地区,来完成创建新苏区根据地的任务!”

随后,红军乘胜追击,占领遵义县城(现遵义市)。

红军占领遵义期间,林青(1935年4月,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所属调查科利用一名叛变分子,大肆破坏中共党组织在贵州的革命活动。因叛徒出卖,同年7月19日,林青不幸被捕,同年9月11日林青壮烈牺牲,年仅24岁)担任书记的地下党贵州省工委和遵义县革命委员会经党中央批准,在遵义正式成立。贵州省工委是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批准建立的唯一的省级党组织。

红军革命的熊熊烈火由尚稽镇燃烧到遵义县(今遵义市),烧遍整个“黔北”大地。

由于红军在尚稽镇播下红色种子,群众基础好,所以,1944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打到独山,烧杀抢掠,制造了震惊中外的“黔南事件”,危及重庆陪都。中共南方局王若飞、钱瑛等领导同志先后派赖映棠(赖为民)、李晨和我父亲到尚稽镇,建立南方局“尚稽大同中学”隐蔽据点,开展抗日武装斗争。这是后话。

遵义会议胜利召开

1935年1月15日到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中国革命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机会主义在组织上和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实际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在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周恩来与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记载: “这次会议的胜利是党和红军领导人对革命事业的卓越贡献,其中特别是周恩来。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后不久,特别肯定了周恩来对遵义会议的贡献,他对红一师领导同志说:‘最近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这个会议开得很好,解决了军委的领导问题。这次会议所以开得很好,恩来同志起了重要作用。’聂荣臻在回忆中也说:‘周恩来、王稼祥同志他们两个人的态度对开好遵义会议起了关键的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高度评价遵义会议,称之为“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毛泽东、伍修权、张爱萍、郭化若等一批红军将帅,面对遵义会议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的喜人局面,临阵舞笔,横槊赋诗,反映了他们坚定无畏的革命信念和敢于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面对国民党重兵围追堵截,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首先在遵义“娄山关”战斗中重创黔军,取得了遵义会议后第一个大胜仗。“遵义大捷”士气高涨。随后,红军在川黔滇万水千山间纵横驰骋:四渡赤水、虚指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巧妙地跳出了国民党的包围圈,彻底粉碎了敌人欲将红军消灭在川黔滇边境的图谋。

红军离遵,红色继续燃烧

“1935年2月5——9日,中共中央在川滇边境召开‘扎西会议’,决定组建川南边区游击纵队,郝谦被派到川南游击纵队,留地方建立根据地,并担任中共叙永县两河口游击区委书记。”

郝谦接受新的任务,随红军离开遵义时,鼓励父亲及他的同学们要永远追随共产党,宣传红军,坚持革命,继续完成红军伤病员的救治和掩护等工作。

郝谦告诉他们,哪儿都是战场。父亲和他的同学们一口应承:保证完成任务。

父亲和郝谦依依不舍在遵义分别。

红军虽然走了,但是党和红军的思想深深地扎根在父亲和他的同学们心里。按照郝谦“哪儿都是战场”的理念,父亲在胡正英伯伯帮助下,在尚稽镇开办“下庄庙小学”,作为革命活动和掩护红军伤病员的“据点”。

谢丰带领父亲们干革命

这时,在北平念书时就加入共产党,并担任北平左翼戏剧家联盟书记、中共北平西城区委宣传部长的遵义团溪镇(尚稽镇的邻居镇)人谢丰(又名:谢磊生),被内奸告密入狱,经组织营救出狱,为追赶红军,返回遵义老家。得知红军离开遵义,为掩护身份和筹集追赶红军的路费等需要,也来到下庄庙小学任教,和父亲、胡正英等成为同事,共事半年。

创刊于1934年的《世界知识》杂志,帮助中国读者认识世界,促进中国走向世界起到了独特的历史作用。

1935年秋,谢丰等人在遵义领导成立“反对帝国主义拥护苏维埃同盟”(简称:“反帝拥苏同盟”),成立大会有20多人参加,基本上是遵义三中师生,谢丰当选书记。随后,在遵义县城开办“黔北书店”,成为传播革命思想阵地,谢丰任总经理。父亲捐资20块大洋作开办费,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谢丰身份有所暴露,被逼离开遵义。临行时,父亲送给他40块大洋作找党的路费。

谢丰去上海找到了党,参加了抗日救亡活动。解放战争时期,又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0世纪80年代,父母亲受邀到北京参加活动,和谢丰(刚从外交部亚洲司、非洲司司长任上离休)伯伯相聚。谈起当年在遵义的点滴,感慨万千,谢丰伯伯还非常感谢父亲当年对他的支助。

父亲和胡正英等人因谢丰身份暴露也受到牵连,相继离开遵义,北上寻找共产党、寻找红军。

胡正英后来去了延安抗大,1944年,在晋西北根据地任团长,后因病去世。

父亲和一批遵义热血青年准备奔赴抗日前线,在经成都到延安时,党组织安排父亲等人留在成都。

父亲和郝谦再次相遇并共同战斗

父亲按组织安排留在了成都,和同志们一块建立了抗日群众组织“成都群力社”,并经常参加“成都民先队”(韩天石领导)、“大声周刊”(车耀先、胡景祥领导)、“星芒社”(江牧岳、胡绩伟等领导)唤醒民众、鼓舞抗日斗志的救亡活动。

1938年7月,由于父亲在对敌斗争中勇敢坚强,党组织批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介绍人犹凤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贵州省轻工厅厅长)、黄爽英。

当年,党组织没有让父亲去延安,而是让他留在成都,这样的安排,除父亲工作积极勇敢、有一定社会关系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解决革命经费困难问题。因为,只要父亲在哪儿,我爷爷奶奶就会源源不断给他经济支持。

我爷爷张树勋,遵义县尚稽镇的小地主,是远近闻名的一小“乡绅”,乐施好善,热心公益事业,曾和尚稽镇其他乡绅一道,筹办建立尚稽“大同中学”(抗日战争时期,成为中共南方局“隐蔽据点”之一)。爷爷同情革命,散尽家产,倾其所有帮助他的宝贝独子干革命。

1941年,李维伯伯又按中共南方局四川地下党的决定,通知父亲将母亲黎盛莲由贵州接到四川三台,组建“家庭掩护机关”,以适应隐蔽斗争需要。

母亲说,当年,从秘密渠道接到父亲请人带来的消息,叫她从老家尚稽多带银元到四川三台,还在遵义女中念书的她,毫不犹豫,背着支援地下党的银元上路了。沿途虽有同志接应转送,但路上的艰辛危险,很多次都想不走了,最后还是咬牙坚持走到了三台。她说,坚持走下来的动力有三个:一是见夫心切;二是追求“信仰”,当时对“信仰”也是懵懵懂懂的,但知道追求“信仰”是要吃苦的;三是所读的《世界知识》杂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吸引力!

这一时期,父亲和郝谦再次相遇,共同战斗在中共南方局四川地下党领导的、无比艰辛的地下工作岗位上……

拨乱反正 迎来春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下党员们尤其是周恩来直接领导的中共南方局四川地下党员们历经磨难。关键时刻,彼此顶住压力,实事求是证明当年的革命经历,躲过了一次又一次劫难。

我多次陪同父亲拜访或参加老同志们的聚会,亲口听韩天石、荣高棠、郑伯克、胡绩伟、张黎群、胡景祥、李普、王怀安、孙明霞等伯伯阿姨们谈起,曾在各种艰难岁月中,为彼此澄清证明的难忘情景。

父亲们终于迎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父亲和他的同志们的“问题”得到彻底平反昭雪,迎来春天,并纷纷重返领导岗位。

本文作者父亲张光昭(第一排左五)、母亲黎盛莲(第一排左一)参加四川省绵阳地区党史座谈会留影

1982年夏秋,郝谦曾抄录陈毅老总的遗作《咏松》,亲手送给受邀去成都参加党史座谈会和祝贺郝谦耄耋之年(80岁)聚会的父亲。

据胡绩伟(曾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等职)、胡景祥(铁道部副部级离休干部)告知,他们和张黎群(曾任《中国青年报》社长兼总编辑、中纪委教育室主任等职)也参加了当年的聚会(1982年7月,适逢张黎群的杂文专辑《巴山漫话》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他们三位是从北京到成都的;当时聚会的还有四川的王叙五、李维、张文澄、黄友凡、王朴庵、朱光壁等同志。

我弟弟当年因在四川大学进修,又是某报社聘用记者,也参加了此次聚会。据他记载,当年场面很热闹,郝谦伯伯给每个人都送了礼物(书画作品)。

郝谦伯伯赠送给父亲的珍贵墨宝(落款:光昭同志,一九八二年,八十岁 郝谦)

父亲十分珍惜郝谦伯伯赠送的这幅字,将其悬挂在遵义师院唯一的红军院的客厅正对大门处。

父亲一生喜客,宾客进门首先看见这幅字,欣赏郝谦伯伯的“力透纸背”;立意深刻的同时,见证父亲在红军长征路过遵义时和郝谦伯伯相识,在他的革命思想启蒙下踏上征程,追求真理,奋斗终身的历程。

郝谦和他的战友们

1982年,本文作者父亲张光昭(第二排右第六位)、母亲黎盛莲(第二排左第六位)参加四川绵阳地区党史座谈会留影

郝谦在北京工作的四川老战友们,经常谈到他并赞赏有加,为他在书画上的造诣,更为他淡泊名利、任劳任怨、历经坎坷、信仰不变、为党无私奉献的精神。

郝谦离休后,曾任中共四川省委党史工委顾问、四川省社科院顾问、四川省图书馆顾问等职,享受副省级生活待遇。但是有同志从成都来说,郝谦伯伯生前多年坚持居住在普通职工宿舍,与群众同甘共苦。

下面这两首诗词,是胡景祥伯伯赠送给郝谦伯伯的,收录在《景祥诗词集》里。

五绝(赠郝谦)二首

(一)

相识青少年,重逢已衰耋。

诗经沧桑变,幸险化为夷。

(二)

今年国庆日,中秋正同时,

故乡明月在,共赏当有时。

胡景祥赠送给笔者的《景祥诗词集》,落款:侄女抗美留存,胡景祥,2004年6月27日

本文作者和胡绩伟、胡景祥等相聚在北戴河中海滩某疗养院〔前排左起:胡绩伟,胡景祥;后排左起:狄沙阿姨(胡绩伟夫人),胡景祥儿媳,本文作者张抗美,胡景祥侄女〕

前辈们都先后驾鹤西去,思念无限……

红色基因,我们赓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张抗美(老红军张光昭之女,遵义市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原副主任)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