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八一特辑】信仰的力量——南昌起义研究启示录‖周根保

作者:周根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7-31 19:52:02 浏览次数: 【字体:

信仰的力量

——南昌起义研究启示录

周根保

2002年9月,我从南昌军分区司令员岗位卸职,地方领导邀请参加八一广场改造领导工作,专门负责对八一起义的研究。

2010年7月,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在南昌成立,我出任执行会长。

基于上面原因,我走上了南昌起义研究之路。

当时,我曾给自己写了几句自励的话:

余生献八一,

不求名与利,

只为有所为,

无鞭自奋蹄。

我一辈子在部队做行政工作,从未写过什么东西,搞理论研究,似乎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

二十年过去了,我在南昌起义研究中,做了些什么事情呢?二十年的南昌起义研究,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一、硬着头皮,阅读了不少南昌起义的书,使我了解了八一枪声后面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人们读书有两个习惯,一种是翻开这一页,硬着头皮翻开下一页;另一种是读完这一页,急着翻开下一页。

我是属于前一种。

我读的启蒙作品,是徐兆麟的《壮烈开端》和罗政球的《走近八一起义》。

后来读到南昌起义研究先行者张侠写的《南昌起义研究》一书,对我帮助很大。

我还阅读了张国焘写的《我的回忆》、1933年出版的南昌起义亲历者朱其华写的《1927年底的回忆》等书……

有一天,一个老太太跑到研究会,给我送来不少关于八一起义的资料,有的是当年八一起义参加者写的回忆手稿。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原馆长徐巍,他一生六十年,负责收集整理南昌起义的史料,记录了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八一馆时的讲话。我从他那里听到不少书上看不到、在别人那里听不到的八一故事。

二十年来,通过反复阅读刘伯承1928年在莫斯科写的《南昌暴动始末记》,深深感到,这是后人研究南昌起义的一把金钥匙。

1928年7月7日,刘伯承在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时作的《南昌暴动始末记》的报告(部分)(图片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

特别是阅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军90周年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大历史的角度,从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阐述了南昌起义的非凡意义,令人醍醐灌顶,为我们研究南昌起义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晃二十来年过去了,我被八一起义先辈的事迹深深感动,深刻感受到:

八一起义,是八一前辈们坚守理想、忠诚信仰的一部无言大书。

阅读这部大部,不仅对起义前辈腾生敬意,更是我一次信仰的洗礼,斗志的激励。

也是我二十年,走在八一起义研究路上,动力的催生!

二、颤颤巍巍,编著了一些南昌起义的书,开始真正读懂共产党人的信仰

至今天,我已编著了十本关于南昌起义的书稿。

2013年,编著的《人民军队从这里走来》,2015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8年,编著的《南昌起义史料札记》,2022年2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2021年,编著的《关于南昌起义,我们应该知道的》,已送中央党校出版社,前不久,负责编辑的同志来电告知,同意出版,但题目要改成《关于南昌起义,我们还应该知道的》。

一个“还”,反映了专家的水平。

我其他几本书,均以“内部交流,免费赠送”形式问世……

我知道,我编著的这些书,读者可能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我;

另一个是编辑。

如果有第三、第四……或者更多,将是对我极大的鼓舞……

二十年,我为什么要“不屈不挠”,坚持做这件“出力不讨好”的事呢?

是名利的追求吗?

名——我从战士,到军分区司令员,当兵一辈子,没有立过一个三等功,平平淡淡走过这几十年,和“名”总是擦肩而过……

都退休二十年了,“名”,和我应该是终生无缘;

利——大家都说,今天搞革命历史题材研究,写这方面书籍,是“出力不讨好的事”。这方面,我真有切身体会——

至今,我已写的关于八一起义的书,其中几本送给出版社,出版局都因“重大历史题材,需要向国家重大题材部门‘报备’”。

像我这等水平的作品,又毫无社会背景,“报备”,一般都是“石沉大海”!

这样“出力不讨好”的事,我为什么“不屈不挠”地坚持呢?

除了研究会同仁的鼓励,除了一个长期在南昌工作,一个老退役军人、老党员发挥余热的自励外,主要是八一起义英雄事迹的感动!

在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赶尽杀绝”,中国革命“命悬一线”的危急关头,为了挽救革命,挽救党,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委们,为什么在共产国际、在张国焘反对的情况下,坚定作出“还是干”的起义决策?

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贺龙、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军长刘伯承、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师长、北伐名将叶挺等一批高级将领,在共产党的指示面前,为什么能毅然抛弃优越生活条件,不受高官金钱的诱惑,义无反顾参加南昌起义?

特别是起义军主力在潮汕失败后,朱德、陈毅,为什么能力挽狂澜,率领起义军余部走上井冈山?

更令人费解的,在近半年西进转战中,八百余名起义军将士,在几万敌人的围剿中,能够——

红旗不倒?

火种不灭?

队伍不散?

……

这一个个凝重问号的追寻,就是笔者二十年探索的重点。

何谓信仰的力量?

笔者编著十本南昌起义的书,一段闪光的话,跃然于纸上: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听党指挥,坚定信念的生动写照。

信仰的力量,在这里熠熠生辉!

我们军队当年那些好传统、好作风,不正是八一起义精神的传承吗?

联想自己,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部队师级干部,不全是靠当年部队那些好领导、好战友帮助的结果吗?部队当年那些好风气,不正是八一精神的写照吗?

通过编著这些八一起义书稿,我深深懂得,要让八一精神永放光芒——

必须高扬信仰的旗帜;

必须铸牢听党指挥的基础;

必须发扬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必须弘扬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必须坚持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

必须永葆为民奋斗的情怀。

三、二十年研究,留下不少遗憾,深感未来任重道远

首先是八一精神的研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二十年的苦心研究,若干次研讨会的讨论,为什么八一精神至今未得到权威专家学者的认可?

人民军队革命精神之源——八一精神,为什么目前尚未能归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

这应该是二十研究,留下最大的遗憾……

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我们工作方面的主观因素。

二是在八一起义宣传上,还存在许多不足。

今天,在不少传媒、影视及文学作品中,对南昌起义的历史,还有不少被误读的地方……

我曾在《军魂永驻》一书中写道:

南昌起义的地位,不容贬低;

南昌起义的故事,不应讲错;

南昌起义的精神,不能淡忘。

三是至今在八一起义的发生地南昌,没有打造出更有影响力的“八一特色品牌”。

为强化宣传效果,应着力塑造八一育人品牌,八一文化品牌,八一城市品牌……

品版的力量是巨大的,通过品牌打造,才能给世人以震撼,才能聚集社会各界力量,才能奏响我们时代的壮歌——永远的八一精神。

笔者想起混沌学术中的“蝴蝶效应”,尽管笔者人微言轻,希望二十年的八一起义研究成果,能像一块小小的石头,投向一块平静的水面,激起一点点浪花……

我们翘首以盼,呼之欲出的八一精神的宣传,能从英雄城,走进军营,走向全国!

END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根保(中共党员,1947年4月生,南昌人。中共南昌市委原常委,原南昌军分区司令员,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原执行会长,江西省红色文化研究会原第一副会长)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