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记忆】回忆老乡赵兰香一件事‖刘文戈

作者:刘文戈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7-28 18:56:04 浏览次数: 【字体:

回忆老乡赵兰香一件事

刘文戈

2022年7月22日,副军职离休干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耿飚同志夫人赵兰香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今天(7月28)是送别赵兰香同志的日子,特撰此文,表达我们深深的怀念之情。

赵兰香,甘肃省庆城钟楼巷人,赵占海的独生女,可谓是我的老乡,但她与我父同庚,是位长辈。

在我小时,就听人说到她:庆阳有八位姑娘,在国共两党斗争激烈的早期,就慧眼识英雄,破除封建思想,义无反顾地先后嫁给了还处于极端困难时期的共产党人和八路军指战员。

在这件事上,赵兰香带了头。前些年根据走访所得资料,我写了篇文章《陕甘宁边区庆阳姑娘与她们的夫婿》,讲述庆城八大女婿的故事。文章整版刊登在《陇东报》上,引起人们极大兴趣。当然文章首先写的是耿飚与赵兰香,其次写张才千与(樊)波涛、汪运祖与刘文英等。

耿飚、赵兰香在一起

20世纪80年代前,我只知有赵兰香这么个人,嫁了个大官,还未见过面。

1991年夏,赵兰香偕夫君耿飚第一次回返故里庆阳,接见县上四大班子负责人时,我才有幸首次目睹了她的尊容。还参与同他俩合照集体像。

事隔多年,2003年,我又在北京市见到了赵兰香阿姨。庆阳地区老区建设委员会派地委顾问、老区建设研究会秘书长田均去北京拜访在庆阳工作过的老首长、老领导,想办些事。田均是我的亲戚,叫我也参加,陪他去北京,我就跟着去了。有一天,去景山后街的耿家拜访。

那时,耿飚已去世,家中有赵兰香和小女儿耿焱,还有警卫与工作人员。田秘书长和我请赵兰香在耿飚遗像下拍了个合影。

又请赵兰香书写“三八五旅纪念馆”几个字,这是重点。她不答应,说她不是三八五旅的人,不能写。她给我们介绍了广州一位领导。太远,我们还是坚持请她来写,加上耿焱劝说,她才勉强答应。我们见她答应了,很高兴,说过几天来取。她让人派车送我们回到当时设在王府井北街与东四之间的十四条庆阳驻京办事处。我们刚进门,赵兰香的电话来了,说“三八五旅纪念馆”的字她不能写,写了心里不安,让我们找三八五旅还在世的领导去写。这事也只能作罢。

此事,可以看出赵兰香阿姨为人处事的原则与风范,让人敬佩!

延伸阅读之一

陕甘宁边区时期的庆阳姑娘

与她们的夫婿(节选)

刘文戈

庆阳县城在陇东地区既为富庶重镇,又是美女如云的地方,在外较有名气。

庆阳的姑娘何以出名?原因有三点:

首先是这里的水土好,养育出的姑娘有三大特点:一是水色亮,即皮肤白嫩细腻,光洁亮丽。二是容颜为桃花色,即两腮白中透红,呈桃花红晕,不似甘肃姑娘特有的“红二团”,红得过重,界限分明,而是淡淡的一点,似有非有,与洁白的肤色融合得非常自然,恰到好处。三是个头高,身材苗条,且风情万钟。当然,任何地方的姑娘有俊有丑,不过庆阳的漂亮女人所占比例要大一些。

其次,这里在封建社会时期,历来为府、县治所在地,官宦多,富人多,有“八大家、七小家、二十四个殷活家”之说。这些家庭很注意选择漂亮的姑娘作为儿媳,经过数代人的优选,又用诗书熏陶,子女们自然知书达礼、人才出众。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因几位姑娘独具慧眼,在危难之中识英雄,顽强抗争,最终自主地嫁给了八路军三八五旅或其他部队的军人,而这些夫婿大部分成为创建新中国的革命元勋,更使庆阳姑娘闻名于世。

1936年1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经过长征,进驻庆阳县城,从此庆阳县境内除西峰镇周围的乡镇仍为国民党政府统治外,其他地方逐步纳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府管辖之下,成为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有机组成部分,先后由中国工农红军教导师、八路军三八五旅驻防。特别是八路军三八五旅在庆阳驻防的时间最长,从1937年10月下旬开始进驻,直到1945年8月初毛泽东主席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重要文告时,大部分将士才奉命撤离陇东,奔赴前线,接收日寇占领的地区。

三八五旅的官兵同庆阳人民朝夕相处、同甘共苦达8年之久。在这么长时间里,三八五旅的官兵们同当地老百姓结下了深厚感情。在这种感情中,既有同仇敌忾、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对国民党顽固派搞摩擦的革命之情,又有军民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渡难关的鱼水之情,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青年男女相亲相依的恋爱之情。经过万里路的浴血奋战和艰难的跋涉,服装烂缕到衣不遮体、身体已疲惫到难以支撑的局面时,一下进入了经济相对比较富庶、生活相对比较安定、又有美女的庆城,岂不感到温馨?

作为庆阳姑娘,虽然庆城为庆阳府治所在地,但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平时进入人员很少,所以,他们接触的人多是自己父、兄和稔熟的街坊、邻居之人,缺乏新鲜感,突然间,涌进了成百上千将士,这些将士多是年青有为之士,虽然穿着破烂,但精神勃发,英姿飒爽,姑娘们岂能不动心?

在长时间接触中,他们彼此产生了感情,就梦想结成革命伴侣,这是共同追求信念的使然,也是人性的需要。然而,当时庆阳民众中的封建思想十分严重,封建恶势力还很强大。在这里,不但婚姻严格地实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没有自由恋爱婚姻成功的先例,而且,妇女备受人们歧视,连走街道,只能走两面街壕,不能走中间的街梁,如若犯规,会遭受像保安司令谭世麟之流的封建卫道士毒打,社会上岂能容忍你争取婚姻的自由、自主!

此时,正值兵荒马乱之际,姑娘面对的又是随时都有走向抗日前线、浴血奋战、献出生命的军人,她们的父母岂不为姑娘一生的幸福着想?面对这种复杂情况,一般人都会望而止步。但是,庆阳姑娘们还是义无反顾、奋不顾身地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和人情世风禁固,毅然决然地同自己心中人结合。有些姑娘的父母和亲属不同意,将姑娘关在家中,但姑娘们在他人帮助下,冲破各种阻力,最终与心中人结合,成为一时佳话。

我们实在为这些姑娘的卓越眼光和顽坚的抗争精神敬佩。陇东追求婚姻自主的年青人,最早当推庆城的姑娘。她们可以说是一个群体。由于我们宣传没有跟上去,她们这种追求婚姻自主的精神和事实便被岁月的尘埃湮没了。

在陕甘宁边区时期,庆阳县城就有数十位姑娘嫁给了革命将士。在这其中,有些夫婿在战场上光荣地牺牲了,有些夫婿因各种原因成为一介平民,还有一些夫婿荣升高位,成为显赫的人物。在这里,我根据调查了解,作一简介,从中让读者领略庆阳姑娘识人的聪慧、抗争封建势力的勇气、追求婚姻自主的执着、信守爱情的忠诚。需要说明的一点,因掌握的资料多少不一,因此到具体人的介绍上,就有详略之分。

一、耿飚与赵兰香

耿飚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曾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常委、秘书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1988年7月被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耿飚同志是湖南人,工人出身,于1909年8月26日生于湖南省醴陵县北乡严家冲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3岁时到铅锌矿当童工,积极参加了工人的罢工斗争;于1925年5月16岁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工人赤卫队,开展革命武装斗争。1928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耿飚同志奉党的指示,率领由他任队长的游击队参加了工农红军,历任红一军团第三军九师参谋、师干部教导队队长、作战教育科科长等职。1933年春,调任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团长,先后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漳州战役等重大作战,率部打了许多硬仗、恶仗。红军长征中,他率部担任第二师前卫,攻克古陂,激战九峰山,夜渡萧水河,奔袭道州坡,血战湘江边,沿途斩关夺隘,屡破强敌,有力地掩护了中央纵队和主力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红军进入贵州境内后,他率部在江界渡口强渡乌江,首夺天险娄山关,为中央纵队和大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通道。毛泽东同志曾就此事写信表扬耿飚同志。1935年1月遵义会议之后,耿飚同志任红一军团第一师参谋长,率部参加四渡赤水、再克遵义、南渡乌江、从云南境内巧渡金沙江等重要战斗,为中央红军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攻堵截、赢得战略转移的主动权做出了贡献。继又率部通过彝族地区、抢渡大渡河、配合兄弟部队夺占泸定桥,使中央红军再次摆脱险境。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他率部参加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在攻打甘泉时颈部负重伤,仍坚持指挥战斗。他于1936年6月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同年12月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他认真执行党的政策,努力消除张国焘错误路线的影响,为加强红军内部团结做了大量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耿飚同志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参谋长、副旅长兼副政治委员、军法处长,率部驻守陇东。旅部先设在庆阳城北大街刘仲邠家;又移至庆阳县城之北的田家城;后来,为了不扰民,他们在庆城的北关旧皇城上和麻家湾山崖下,亲手开挖119孔窑洞,供将士和旅部居住和办公用。

耿飚同志原有妻室,名叫李秀荣,生有一儿一女,以后因感情不合等原因而离婚。1941年7月5日,经由时任三八五旅警备二团政委甘渭汉(于1942年升任三八五旅政委兼参谋长)的爱人赵文为同志介绍,在庆阳女子学校一间教室里,与该校的教师赵兰香举行了简单的结婚仪式。

赵兰香出生于1923年,是庆阳县城钟楼巷贫民赵占海的独生女儿,被夫妻二人视为珍宝。庆阳县城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于民国十三年二月即1924年在庆城西大街王母宫(后移至祖师庙)内开设了第一所女子初级小学,招收妇女上学读书。赵兰香在到达上学年龄时,经再三请求,其父母不顾世俗偏见,于1930年4月送她入这所学校读书。1934年,庆阳县城又在女子初级小学校址不远的县警厅(今县武装部处)成立了庆阳女子高等学校(高小),赵兰香随即升入该校学习。1937年,赵兰香与她的同学边兰英等姑娘从女子高等学校毕业。据边兰英回忆,她们是第一批从女子高等学校毕业的学生,举行了隆重的典礼。她们的考试成绩书写在黑板上,由二人抬着在前面走,她同赵兰香等人披红带花由众人簇拥着在街上游行。她们之所以受到这么高的礼遇,这是因为中国工农红军教导师和中共陕甘宁省委工作团已于1936年12月入驻庆阳县城,并接管了这所学校,才有了这种尊重知识的待遇。庆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为动员更多女孩子上学,受第一任县长朱开铨聘请,赵兰香、边兰英担任了庆城女子高等学校的教员,当时该校的校长是赵文为,赵兰香正是在赵文为校长领导下任教的。据赵兰香在2001年6月23日撰文回忆:

1940年夏季的一天,我注意到学校来了一位扎着皮带、打着绑腿的八路军首长,高高的个子,浓眉大眼,有些清瘦,但全身洋溢着青春的朝气。他的粗布军装已经洗得花白,风纪扣系得严严的,一副严肃的军人姿态,但讲起话来却文雅和气。赵校长介绍这就是三八五旅副旅长耿飚同志。记得当时耿飚和蔼地同我聊起了家常,询问了我的家庭和工作情况。渐渐地我感到这位首长对人诚恳、亲切,没有一点官架子,心中对他暗暗有了好感。后来才知道,我和耿飚的相识并非偶然,那是甘政委、赵校长夫妇有意识地为我们两人牵线搭桥。

我们就这样开始了两人间的交往。但当时父亲得知耿飚要娶走他唯一的女儿时,却坚决地表示反对。父亲希望我能在本地找一个家庭比较富裕、有一定身份的女婿,不再为贫困所累,他和母亲将来也就有所依靠。可要找一个当兵的,事情就难说了,兵荒马乱,国难当头,军人四海为家,不知哪天会战死沙场。父亲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耿飚渊博的知识、平易近人的作风,尤其是他从一名钳工成长为红军高级指挥员的传奇经历,已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暗暗地下了决心:“非耿飚不嫁!”为了说服父亲,耿飚请颇有地位和影响力的庆阳县商会会长来我家做父亲的工作。就这样,会长的说服,我的决心,加上母亲的支持,父亲最终同意了我们的婚事。

这是赵兰香的说法,是可信的。同时在社会上还流传着许多说法:如耿飚与赵兰香背着其父赵占海在女子高等学校举行婚礼时,赵占海闻讯后,饮了几口酒,便乘着酒性,手提斧头,从南街向北直奔三八五旅旅部机关所在地——北关,准备闹事,中途被商会会长和其他人拦住,拉进酒店去喝酒、劝说;如耿飚与赵兰香结婚后,赵占海不让小两口上门,直到耿飚要去延安学习、临走前亲自上门告别时,赵占海两口子才接纳了这位女婿。这些说法是否真实,无人去证实它,但有一条是真实的,这说明耿飚与赵兰香的结合,是遭到家庭强烈反对,是有很大阻力的。他们心心相印,共同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争得了婚姻自主。

婚后,耿飚与赵兰香仍在庆阳县城生活了一段时间。耿飚忙于他的军务和地方事业,赵兰香在女子高等学校教书。1942年,耿飚被调往延安,入中央党校学习,一年后,赵兰香也进入延安大学中学部学习。二人虽在一地,但每星期只能在周末见面。那时,延安正在开展大生产运动,耿飚利用自己钳工手艺,为赵兰香制作了一架手摇纺车。在周末,他们共同手摇纺车,努力完成上级下达的纺线任务。

就这样,他们在延安共同生活了两年多时间。但是,耿飚不甘寂寞,要求上前线杀敌。1944年秋,中共中央批准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晋察冀军区副参谋长兼联络部部长,奔赴抗日前线。1945年8月,他指挥部队向盘踞在张家口的日伪军发起进攻,一举收复了被日军占领多年的这座塞外重镇。

耿飚离开延安后,赵兰香留在延安学习、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便带着前房生的两个儿女回到了生她养她的庆阳,在县抗日民主政府举办的助产接生班学习。其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毕业后,被派往西华池镇从事新法助产和医务卫生宣传工作。

抗日战争即将结束时,赵兰香将两个子女托付给父母亲,从陕甘宁边区奔赴晋察冀边区,才与耿飚同志同在一个部队工作。因战事紧张,他们仍过着离多聚少的生活。1946年与1948年,耿飚与赵兰香的小儿子和小女儿分别出生。他们出生时,耿飚都不在身边,可见当军人妻子的艰辛。

抗战胜利后,耿飚于1946年1月至8月任北平军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副参谋长兼交通处处长,在叶剑英同志领导下,同国民党破坏和平、挑起内战的阴谋进行了坚决斗争。

解放战争爆发,耿飚回到了晋察冀军区,任晋察冀野战军参谋长,先后参与组织了正太战役、青沧战役、保北战役。在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他参与指挥了著名的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

1948年5月,耿飚同志任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即著名的杨罗耿兵团,后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率部参加了平津战役、太原战役、宁夏战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赵兰香跟随耿飚同志来到大西北,在银川市任小学教员。

1950年,耿飚同志根据党中央安排外交部工作,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外交生涯,先后任中国驻瑞典王国大使兼驻丹麦、芬兰公使、驻巴基斯坦大使,外交部党委委员、副部长,驻缅甸、阿尔巴尼亚大使等职,为开创和发展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耿飚出任大使期间,赵兰香作为大使夫人,随耿飚驻守出使的国家,积极协助耿飚完成各项使命。

在“文化大革命”中,耿飚同志也受到冲击,遭到迫害。他坚持原则,顶住压力,坚定不移执行中央制定的外交政策,同林彪、江青一伙进行了坚决斗争。1971年,他担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长,不失时机地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平反冤假错案,把一大批干部解放出来,充实到部里的各级领导班子中去。过去,我们无偿援助阿尔巴尼亚,耿飚同志发现有些过度,建议中央予以纠正;我们视南斯拉夫的铁托为修正主义头子,但耿飚同志根据自己的调研和认识,大胆地向党中央提出了恢复同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联盟和其他一些共产党的关系,并同各国社会党、民族民主政党建立联系和交往的建议。这些建议在那时的政治环境下,要冒很大的风险,但他义无反顾。由于建议符合实际,受到中央重视和采纳。

1976年10月6日,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反党集团,耿飚同志当晚奉命到中央广播事业局掌握了被“四人帮”长期控制的广播电台、电视台,从此在以后一段时间里,他成为中央宣传口负责人。期间,为消除“四大帮”在宣传舆论战线的破坏和影响做了大量工作。他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他呼吁尽快让邓小平、陈云等一大批老同志重新出来工作。

1978年3月,耿飚同志任国务院副总理,负责处理外交事务,并分管民航总局、旅游总局和军工部门的工作。1979年1月,他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秘书长,协助军委主席、副主席处理中央军委日常工作。1981年3月兼任国防部长。1982年5月任国务委员。1983年6月,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并兼任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无论在那个重要岗位上,耿飚同志都能按照党中央要求,兢兢业业工作。赵兰香作为耿飚办公室的负责人,也发挥了应有作用。

20世纪80年代后期,耿飚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仍关心着党和国家大事。他撰写了《耿飚回忆录》上下两册,对自己的大半辈子生涯作了全面记述和总结。1991年夏天,他谐夫人赵兰香重回庆阳,这年恰好是他们结婚50周年,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纪念。他们的归来,受到庆阳县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诚挚欢迎和热情接待。

耿飚同志于2000年6月23日1时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赵兰香仍在北京幸福地生活,笔者曾于2003年9月去过她家,那年她已年届8旬,仍容光焕发、耳聪目明、手脚灵便、思维清晰、身体健康,如同60多岁模样。

二、张才千与波涛

…………

写于2004年春

延伸阅读之二

从凤城走出来的赵兰香

刘文戈

抗日战争时期,有凤城美喻的庆阳城不但走出了许多抗日革命志士,而且走出了一些巾帼英贤。赵兰香就是其中之一。

赵兰香于1923年出生在庆阳城钟楼巷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父亲赵占海以在街头卖蒸馍为业,母亲在家为人磨面,膝下仅有此女1人,疼爱有加,凡事多顺从女儿意见。

庆阳城在民国初年由原教育局局长张精义先生在西大街王母宫办起了全县第一所女子初级学校(后移至祖师庙),但入学女童寥寥无几,学校时停时办,艰难地维持着。当赵兰香长到10岁左右时,便嚷着要上学读书。庆阳城在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府、县治所在地,城内有“八大家、七小家、二十四户殷和家”等地主老财,封建势力雄厚,思想守旧顽固。在传统的封建思想禁固下,妇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仅守妇德、相夫度日,社会以此为“正理”,要说出外上学读书,会令街坊贻笑大方,这也是女子学校学生稀少的原因之一。但兰香不信邪,哭着闹着要上学读书。父母亲扭不过心肝宝贝的意见,就同意了女儿要求。她如愿以偿,高高兴兴地背上书包走进了女子初小。兰香以幼小的年龄,为自己的命运,走出了妇女解放的第一步。

女子小学因招不到应有学生,加之在庆阳县北“闹红”,几位国民党教员离校,学校面临关门。这时中国工农红军教导师与中共陕甘宁省委工作团于1936年12月27日进驻庆阳城,这时的庆阳城处于驻军是共产党的、政府是国民党的国共统战局面。尽管如此,女子学校状况出现转机。工作团团长蔡畅大力提倡妇女解放,认为妇女解放的第一步应该是接受文化教育,有了文化,明白许多道理,就会自己解放自己。所以她来庆阳城的一件重要事就是走进女子学校,解决教员缺额、学生增加和课堂设置等问题,使濒临关闭的学校恢复了生机,赵兰香等学生得以继续完成她们的学业。

赵兰香深知上学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学习异常刻苦,加之她天资聪慧,学习成绩名列前矛。共产党尊师重教,动员当地政府组织人将她与边兰英几位学生的考试成绩大书在黑板上,让人抬着,后面跟着披红戴花的赵兰香等学生,在街上游行展示,并发给她们奖品,以此引导更多女童上学读书。赵兰香等学生还利用课余时间,跟随蔡畅和其她妇女干部上街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宣传妇女解放的思想。从中她亲耳聆听了中国妇女解放先躯者——蔡畅大姐的许多革命教诲,在她初出社会的心灵中扎下了根。如果说她第一次要求上学读书的行为是她自我解放意识的懵懂初醒,那么这时的她,在心里已知道了许多革命道理,要求解放成为自觉行动。

1937年,中国工农红军教导师完成培训任务后撤销,以蔡畅为首的工作团也离开了庆阳城,而代之进驻庆阳城的是由中国工农红军的一部改编而成的八路军129师385旅。1940年,庆阳县驿马关以北地区归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管辖,这里的老百姓包括赵兰香一家从此沐浴在中国共产党的阳光照耀下。首先是女子学校改成完全小学,搬入原址祖师庙对面比较宽敞的警厅内(今人民武装部地址),赵兰香、边兰英等学生升入高小部学习;其次从延安调来黃友群、王英强等几位女教员,随后任命八路军警备二团政委甘渭汉(后任八路军385旅政委)的夫人赵文为任校长,彻底改变了女子小学的办学条件,完全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学校。当年,赵兰香从女子小学毕业,被新成立的庆阳县抗日民主政府聘用。她亲手接过县长朱开铨的聘书,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她一面教学,一面上门动员女童上学。因为她是当地人,她讲的道理人们听得懂,爱听,效果自然好。她的从教,开了新风,成为庆阳城女子进入社会工作行列的先例。

这年,赵兰香已17岁,在那时的社会里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俗话说:男看进门,女看嫁人,决定一生的命运。当时,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还很弱小,占据的地盘只有陕甘宁边区等几个弹丸之地,经济非常困难,吃穿用都很简陋,而且难以为继,最后能否取得天下,在许多人心目中还很疑惑。在庆阳城居民心中,为女儿找一个家在当地、较为富裕、不赌博不吸毒、有一技之长的女婿应该是首选,而且赵家只有兰香一人,找个上门养老女婿,不会不是赵父赵母最大心愿。与赵兰香同学、又同受聘为教师的边兰英,就是在家长主持下,辞去教师职务,嫁给本地人刘芝,到国民党占领的西峰镇做生意去了。但赵兰香没有走这条从嫁的路,也没有按父母亲的意愿去办,自己的婚姻自己作主。在家人极力反对下,挣脱世俗束缚,勇敢地嫁给了比她大14岁且有两个儿女的八路军385旅副旅长耿飚,充分表现出她的过人见识与抗争世俗的勇气。这与她与世俱来的叛逆性格、以后上学明理、接受蔡畅等共产党人的启发教育不无关系,当然更重要的还有爱情的力量使然。

…………

1949年,赵兰香跟随耿飚来到大西北。在攻打宁夏的战役中,他们用军犬做通讯员,在炮火硝烟之中,传递问候。宁夏解放,她在银川市任小学教员。小女儿刚出生不久,一面要晡乳女儿,一面坚持上课,克服艰辛,为少数民族服务。

留在庆阳的前房两个儿女(儿子耿致远、女儿耿瑩)在赵兰香父母保护下,躲过了入侵陕甘宁边区的国民党军队的追捕。

建国后,耿飚任驻外大使前,他们将父母亲和留在庆阳的2个儿女接到北京,由父母亲与4个儿女相互照料生活,夫妇二人安心在国外供职,为国效力。耿飚、赵兰香回国任职后,才与父母亲朝夕相处,晨昏定省,百般孝敬,直至二老先后去世。父母离开庆城,故居闲置,先由亲戚居住,后捐赠给县上。现县房地产管理局所在地的绝大部分,正是她家故居的土地。

“文化大革命”中,耿飚受到冲击,遭到迫害。1967年,各驻外使馆人员被召回国参加“文化大革命”。耿飚夫妇二人一下飞机,便开始了被审查、被批斗的苦难历程。每次批斗大使,大使夫人都要站在大庭广众下陪斗。她被逼揭发耿飚的“问题”。她深知耿飚一生清白、正派,为党和国家鞠躬尽粹,功绩卓著,所以她顶住压力,不向造反派屈服。他们俩相互鼓励支持,患难与共。耿飚有些过意不去,对赵兰香说:“是我拖累了你啊!”赵兰香又反过来安慰、宽解耿飚。今天,每当赵兰香回首这段往事,总是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在‘文革’当中,我们夫妻就像两棵紧靠在一起的大树,共同抵御着狂风暴雨,在相互支撑中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耿飚坚持原则,顶住压力,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央制定的外交政策,同林彪、江青一伙进行了坚决斗争。1971年,他担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不失时机地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平反冤假错案,把一大批干部解放出来,充实到部里的各级领导班子中去。离开外交部后,赵兰香被调到耿飚办公室工作,后升任负责人。这个时期,耿飚的工作担子越来越重。为了能使耿飚专心和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她尽一切可能在工作上支持、在生活上照顾,安排好家庭生活,不让耿飚分心,忠实地起到了一位好妻子、一位好办公室主任的作用。

1976年10月6日,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反党集团,耿飚当晚奉命到中央广播事业局掌握了被“四人帮”长期控制的广播电台、电视台。事情是在极为机密的情况下进行的,连赵兰香也不知耿飚去向,在家领着几个儿女日夜为耿飚操心担惊,直到耿飚出现,才将久悬的一颗心放下。此后一段时间,耿飚成为中共中央宣传口负责人。其间,为消除“四人帮”在宣传舆论战线的破坏和影响,耿飚做了大量工作。他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他呼吁尽快让邓小平、陈云等一大批老同志重新出来工作。

1978年3月,耿飚任国务院副总理,负责处理外交事务,并分管民航总局、旅游总局和军工部门的工作。1979年1月,他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秘书长,协助军委主席、副主席处理中央军委日常工作。1981年3月兼任国防部长。1982年5月任国务委员。1983年6月,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并兼任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无论在那个重要岗位上,耿飚都能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兢兢业业工作。赵兰香作为耿飚办公室的负责人,也发挥了应有作用。

耿飚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赵兰香的一些亲戚想沾沾光,纷纷来到北京找赵兰香。赵兰香当然不能以权为亲友谋私,出于无奈,就把亲戚们的“工作”安排在自己家里。家里沙发、地板到处都住着人,而且增加了餐具,供他们吃住。他们闲着无事,便轮流干家务,赵兰香按保姆待遇开工资。有位亲戚的姑娘住了近半年时间,没有如愿,只得回老家。

1991年夏天,耿飚谐夫人赵兰香重回庆阳。在庆阳期间,耿飚多次与县上领导进行恳切的谈话。他谈起三八五旅驻守庆阳的一件往事:一名八路军干部违犯了群众纪律按规定要枪毙,当地群众来了一大帮子,为这位干部跪地求情,请求赦免。他问:如果今天发生这样的事,群众还会这样做吗?因此,他告诫地方领导,一定要处理好党群关系,这是立党、立国的根本,万万不可掉以轻心。这期间,赵兰香接见了许多亲朋好友:与她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共过事、有交往的同事、好友来访,必然放下其他事,与他们相见,互致问候,谈笑风生;尤其她与同窗好友边兰英促膝长谈,兴味盎然;她还询问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等等。耿飚夫妇回访故里是非常愉快的,他们的女儿耿焱说:“母亲对庆城的怀念是刻骨铭心的”。

1994年6月27日赵兰香过70寿辰,耿飚专门为她题写了“寿”字;1997年赵兰香生日,耿飚特为她题写了“情深似海、义重如山。送兰香”条幅。这两幅题字赵兰香至今还挂在她的客厅里,是他们恩恩爱爱、相濡以沫、共同度过60年风雨历程的写照。

赵兰香始终情系故里。筹建庆阳周祖陵公园时,耿飚题写了“周祖陵”三字墓碑,赵兰香代表耿飚和家人,捐赠现金2万元。为大力发展老区教育事业,使贫困女孩都能上学,赵兰香将她和耿飚生前珍藏、收集的字画进行了拍卖,将拍卖所得350万元在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设立了“赵兰香庆阳女童教育基金”,投入到了家乡的女童教育事业。

2006年5月31日,适值“端午节”,83岁高龄的赵兰香带着她的女儿耿瑩、耿焱、外甥女耿宏以及工作人员第二次重回故里。谷凌云撰文写到:“她来到庆城县较贫困的高楼乡,详细地了解了这里贫困女童的生活、学习情况。在王原小学,她抚摸着、亲吻着一个个女孩的脸庞,使在场的人们都感动不已。她当场给王原小学贫困女童李慧燕的父亲李志明1000元人民币并说:‘你要好好教育孩子,让孩子完成学业,成为国家有用人才。’”同时,她从基金中拿出50万元,汇集地方配套资金整修了庆城县药王洞村小学,县上将此学校改名为“兰香小学”。此后,由于她年事以高,来去不便,便委托女儿耿焱、外甥女耿宏先后多次专程从北京、上海来到庆阳,倾心关注和尽力支持庆阳各项事业发展,以回报生她、养她的故乡人民。

写于2011年12月

(注:“方志四川”发布时有删改)

作者简介

刘文戈,男,汉族,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共党员,甘肃省庆城县(原名庆阳县)庆城镇人,现年75岁。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甘肃省历史学会理事,庆阳市范仲淹研究会会长。先后在庆阳县委农村工作部、庆阳县人民政府、庆阳地区司法处、庆阳县政协工作。著有《周祖文化与古庆阳》《庆城史话》《庆阳革命史略》《我的家乡是庆阳——红色热土》《凤城遗俗》《凤城杂谈》《范仲淹知庆州》《范仲淹戍边》《宋金时期庆阳职官辑补及其他》《庆阳清官廉政录》《凤城文萃》等书籍。编辑出版《范仲淹与庆阳》《范仲淹的担当精神与地方治绩研究》,主持编辑出版《庆阳县文史资料》1—3辑、《庆阳县政协简史》1—2辑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刘文戈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