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特辑】端午节中的古诗词‖张学东
端午节中的古诗词
张学东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因端午节是汉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传承和标志,千百年来,许多诗人骚客在端午节吟诗作赋,有许多诗词歌赋流传至今,让我们得以一窥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端午文化。
一、端午节是歌咏爱国诗人屈原的诗词大会
端午节在国人心目中,就是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因此后人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汉民族是一个非常看重爱国情怀的民族,把忠孝作为做人的根本,把尽忠报国作为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因此,歌咏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一直只端午节文人墨客的主旋律。
苏轼有首著名的《六幺令·天中节》,词曰:“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苏轼一生坎坷,几上几下,最后客死异乡,与屈原不无一些相似之处。全词在上片极力渲染当下“端午”诸种盛况,却重在下片“感怀”,以感怀屈原悲苦仇怨的往事为由,实及自己,慨古人之忧,发今人之叹。
而作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的文天祥,更把屈原作为自己追求爱国尽忠价值的人生偶像,他在《端午即事》中慷慨高歌,表明要要学屈原以身殉国的碧血丹心:“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文天祥所处南宋晚期,遭遇着政局巨大的变更,更直接与元兵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所以文天祥对于端午的感触,也不是欢乐的,而是悲愤、沉郁的。整首诗浸润着文天祥特有的感情,令后人回味无穷。
二、端午节是展现赛龙舟古老运动的诗歌舞台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竞渡曲》中,描绘了他任朗州刺史期间,主持沅江上赛龙舟活动一幅精彩热闹的场景,绘声绘色,让人激情澎湃,如临其境。其诗曰:“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彩旂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在宋朝诗人黄裳的《喜迁莺》诗中,同样让我们观赏到了宋朝时期一场精彩的龙舟大赛:“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三、端午节是体味吃粽子传统美食的诗词大餐
端午也叫端五,端午节吃粽子,据唐代欧阳询等编撰《艺文类聚》引晋代周处《风土记》记载:“‘仲夏端五,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又以菰叶裹黏米煮熟,谓之角黍。”这表明,据周处的记载,粽子原先的说法是叫“角黍”。
宋朝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词作《渔家傲》中,以欢快优美的笔调,书写了在风光宜人的端午节兰汤沐浴、挂菖蒲、饮美酒、食粽子的欢乐场景:“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其实,端午节吃粽子,在民间有一个更暖心的传说,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屈原遭陷害投汨罗江自杀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为了防止食物冲散,人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因此,宋朝诗人张榘在词《念奴娇》中,有沉落粽子祭奠忠烈的吟唱:“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
对于端午节吃粽子这一食俗,到了明朝,竟然演化体现皇恩浩荡的盛举。明代代庄昶的诗作《端午食赐粽有感》有曰:“大官角黍菰蒲香,彩绳万缕云霞光。天恩敕赐下丹陛,琼筵侑以黄金觞。”可见,在明代,端午节有皇帝赏赐粽子给大臣的礼制。
四、端午节是描绘采药、蓄兰、沐浴传统习俗的诗词画廊
据我国最早的天文历法著作《夏小正》记载,端午要采药、蓄兰、沐浴。因此,端午节更多的风俗与禳毒避疫有关,端午节也由此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卫生防疫节。
北宋大文豪苏轼在《浣溪沙·端午》中,有对端午习俗的真情体验:“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词的上片写兰汤沐浴,是端午节习俗之一。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有:“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下片的“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意思是说,五彩的丝线轻轻地缠在红玉一般的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斜地挂在浓黑的发髻上。而结尾一句打动多少情深之人的芳心:一见倾心,愿相知相爱千年!苏轼的这首词,更有一个让人为之动情慨叹的典故,上片第二句里有“朝”字,下片第二句里有“云”字,而他爱人的名字就叫“朝云”!这简直就是大文豪在端午节里对知心爱人的真情表白。
有明代“后七子”之称的代表诗人王世贞在《端午二首·其一》中,则以沉疴之体抒写了与妻儿共享端午节习俗的深情:“亦自酬佳节,何当病故侵。彩丝从女竞,蒲酒赖妻斟。时序他乡物,风尘倦客心。放舟吾旧侣,应向越江浔。”这一年的端午节,王世贞生了病,但是,端午节的习俗还是要遵守的,他在女儿的帮助下在手臂上缠上了彩色的丝线,在妻子的帮助下喝起了菖蒲酒。这首诗主要反映了生病中王世贞的那种想要回到乡间的心态,为我们揭示了明代人过端午节的一些风俗,让人看到了古人过端午节的喜怒哀乐。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张学东(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高县作家协会第一届主席,供职于高县文广旅局。出版散文集《爱在家园》《这方水土》《且行且歌》《风景在远方》)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