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处暑 离离暑云散 袅袅凉风起

作者:李建中 来源:20210824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1-08-24 09:47:21 浏览次数: 【字体:

处暑节气,农机手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曹正平摄)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十四个节气,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的8月22日-24日,今年在8月23日。关于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这样阐释的:“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七月中”,是说节气时间在农历的七月中旬或附近;“处暑”,意思是“止暑”,是说暑热到此为止。也有把“处暑”解释为“出暑”或“藏暑”,意为暑热到此离开或潜藏起来,炎去凉来了。

白居易有诗曰:“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如果说此前的立秋,只是宣告时令已进入到了秋季;那么处暑的到来,则预示着凉爽的秋天已真正开始,特别是北方地区,昼夜间温差逐渐扩大,早晚都能明显地感受到凉意。

□李建中

1

天清气爽五谷收

处暑节气是说一年之中最热的天气终于过去,而不是说天气就此不热了。在广大南方地区,人们常说的“秋老虎”还在四处晃荡。但总体来说,暑热呈现出下降趋势,特别是北方地区,白天温度可能不低,早晚却明显凉爽了。所以,民谚说:“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部分年头南方气温也明显下降,但通常不会一凉到底,如“倒春寒”一样,常会有“倒秋热”出现。

处暑还是一个反映雨量变化的节气。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此时降水逐渐减少,天空晴朗起来,天气干爽起来。蒙古高原的弱冷空气开始跃跃欲试,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率先进入到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在北方,由于雨水减少,所以有“处暑雨,粒粒皆是米”的农谚。南方的雨水则相对多些,部分地方还会出现大暴雨或连绵阴雨。

处暑前后,昼暖夜凉的大温差,使农作物白天吸收的养分晚上正好储存在果实里,因而庄稼成熟很快。此时,农民的主要任务是抓紧晴好天气进行收割和采摘。在各地农村,流传着一系列提醒庄稼成熟、赶紧收割的农谚,像“处暑谷渐黄”“处暑高粱遍地红”“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廪仓”“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等等。在农民抢收的同时,禽鸟们非常活跃,与人们争抢田地里的粮食,所以有“收秋一马虎,鸟雀撑破肚”的农谚。

“处暑长薯”,红薯等作物,此时需抢抓农时,进行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处暑还是荞子、萝卜、青菜等作物秋播的时候,重庆地区有“处暑点荞,白露看苗”的说法,北方地区则有“处暑栽白菜,有利没有害”的农谚。在抢收的同时,还必须做好蓄水保墒工作,以防播种栽插的作物因受旱而耽误生长。

处暑节气的物候,古人是这样总结的:“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一候“鹰乃祭鸟”。是说此时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但并不急着食用,而是把捕到的猎物摆放起来,就像陈列祭祀一样。处暑时节,到田野间啄食粮食的雀鸟很多,这为老鹰提供了充足的猎物。

二候“天地始肃”。是说在处暑节气的中间阶段,由于气温逐渐下降,天地间的万物停止生长并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古代有“秋决”或秋后问斩的传统,即是为了顺应天时、顺应自然。

三候“禾乃登”。“禾”是黍、稷、稻、粱等农作物的总称,“登”是成熟的意思。处暑节气,庄稼大面积成熟,应将其抓紧收割、储藏起来,以备冬用。

2

感恩大地祈丰年

处暑节气的习俗,多与祭拜土地和祖先有关。在时间上,处暑节气基本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的附近。于是,长期以来,二者之间的诸多民俗活动常常融在一起。

为什么要祭拜土地?是万物生长靠大地,土地给予人们粮食。为什么要祭祀祖先?是祖先开创了家业,传授了生产生活经验。为什么要在处暑时节祭拜土地和祖先呢?因为此时正值农作物的收获季节,有丰盛的粮食瓜果作为祭品,让神灵和祖先“尝新”。

处暑或七月半祭拜土地和祖先的习俗,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祭拜的主要目的,是感谢大地和祖先,同时祈祷土地爷和祖先保佑在新的一年再获丰收!这样的祭祀活动,形成了我们民族感恩、孝敬的传统。

各地在处暑时祭拜土地的方式不一,有的地方杀了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地方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在山西阳城县,人们用麦屑做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在闽南地区,有“布田”的习俗,家家户户把点燃的香烛沿着门口的墙边密密麻麻插上,插得越多越好,象征五谷丰登。除祭拜土地神之外,还有祭祀庄稼和牲畜的。在陕西临潼,人们来到田间,选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幡”,祈祷所有的庄稼都能长得这样好。山西长子县的牧羊人家,则有“屠羊赛神”的习俗,所谓赛神,就是让神灵来评比谁家祭品又多又好。据说,这样的祭祀活动可使家中羊子生得多、长得好。

对祖先的祭祀,主要是请祖先享受祭品和收钱,祈求祖先继续保佑。在河北省南皮县等地,人们会带上水果、肉脯、酒等去祭扫祖先墓地。在四川和重庆等地,流行烧袱子祭祖。清嘉庆二十一年《华阳县志》载:“十五日,俗谓之七月半。人家荐时物祀先毕,以纸封寓钱焚于庭,谓之烧袱子。”将一沓沓的纸钱封成一个个的小封,封皮写上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烧纸钱者的姓名及时间。人们相信,这些纸钱,到逝者那里就是一沓沓的钞票。在广东等地,于七月十四祭祀祖先,这天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香烛和纸钱祭奠先人,以示感恩和怀念。

由于道教有中元节开鬼门关普度亡魂的说法,以至在不少地方中元节演变成了“鬼节”,甚至认为七月是一个诸事不宜的月份。其实,在传统民俗文化里,七月是一个吉祥的月份,“七月半”是追怀先人的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感恩,是敬祖尽孝、不忘根本。放河灯,是许多地方中元节的重要习俗活动。在江河湖海之中点亮河灯,任其漂流,超度那些死去的孤魂,悼念逝者,祈保平安。从这种角度讲,放河灯是普度与祈祷,是做善事。

3

采了菱角看云去

陆游写过这样的诗句:“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新秋,指的正是处暑时节。虽然一年四季各有其美,但最让陆游感到舒适、闲适、巴适的,还是暑热退去、凉爽前来的新秋时节。此时人们除了忙着收割和感恩外,还别忘了犒劳自己,调养好身心,然后到水泽采菱角、到郊外看云去。

犒劳自己最直接的方式当然是吃。在处暑习俗里,有不少关于吃的内容,最著名的是吃鸭子。鸭肉味甘性凉,具有滋阴养胃、清热润燥的作用。而处暑时节的鸭子,是一年中最为肥美营养的。老北京人至今保留着处暑吃鸭这一习俗,处暑这天,人们通常会到店里去买百合鸭回家吃。在江苏,有“处暑送鸭,无病各家”的说法,于是,人们把鸭肉煮熟后,会端一碗送给邻居。

在福建,有处暑吃龙眼配稀饭的习俗。按老福州人的传统,处暑之后不应再喝凉茶,而要多吃一些补气、补血的东西,首推龙眼配稀饭。龙眼偏温性,人们认为,夏天人体消耗了很多的热量,此时吃龙眼能补充热量。老一辈的吃法,是将剥好的龙眼泡在稀饭里一起吃。

处暑时的饮食要注意防“秋燥”,宜多吃清热安神、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藕、蜂蜜、水果等。有句俗话叫“处暑秋梨最养人”,梨子具有非常明显的清热降燥作用,也是处暑时的时令水果,宜多吃。

处暑时节,人们常常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这就是常说的“秋乏”。秋乏,是身体对盛夏时超常消耗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实际是在帮助机体恢复。但在秋乏状态下,人的应变能力下降,可能会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对此,人们需要对夏天形成的晚睡的作息方式进行调整,做到早睡早起、适当午休,以缓解秋乏。与此同时,还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具体的天气变化,辨证对待“春捂秋冻”。在昼夜温差过大时,早晚可酌情添加衣服,夜晚睡觉时要盖上薄被,以防受凉。

处暑过后,天地万物由此前的勃勃生机转向萧条冷落,加上秋干气燥,容易出现心情波动甚至情绪低落的情况。对此,适当做一些运动和开展一些活动是必需的。比如约上亲朋好友,去水泽间采菱角;到郊外登高望远,静心观赏自然、感受凉风、体会秋意。

菱角是水生植物“菱”的果实,处暑节气正是其成熟的时候。菱角皮脆肉美,可食用,亦有药用价值。采菱角是一种劳动,更是一幅绝美的风情画,古往今来围绕着它产生了许许多多优美动人的诗词和歌曲。邓丽君就唱过那首著名的江苏民歌《采红菱》:“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处暑时节,或红或绿的菱角漂浮在水面之上。学着那歌中男女主人公,划着船儿往来采摘,不亦乐乎!

处暑节气后,特别值得观赏的是天上的彩云。实际上,民间向来就有“五月六月看恶云,七月八月看巧云”的说法。“恶云”,本意是凶恶的云,指的是暑天时令人胆战的滚滚乌云;“巧云”,则是指处暑后色彩巧妙、形状巧妙、令人赏心悦目的彩云。这个时候的风,不是呼啦啦的滚滚热浪,而是轻柔柔的袅袅凉风。这个时候的云,不像暑天时灰黑浓密、咆哮翻涌的成块浓云,而是丝丝缕缕、疏散自如的彩云。

处暑离我国传统的情人节“乞巧节”很近,如果你是单身,不妨留心一下:你在看云时,会不会有一个人正在看你呢?

来源: 20210824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