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特辑】汪毅 ‖ 清明时节 真的好想你——兼讨论“清明文学”概念
清明时节 真的好想你
——兼讨论“清明文学”概念
汪 毅
清明是唯一集农历自然节气与传统节日于一体的时节。且不说“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的农谚,仅说其作为传统节日,不仅走进千家万户并妇孺皆知,而且深植于我们这个具有相当人性和情怀的民族。一方面,它表现为我们的家祭,需要血脉维系,让感恩薪火传承,而此涉及千家万户,包括陆游表达的“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它表现为我们的公祭,即表现为人性反思,并需要精神力量火炬的传递,而此涉及我们整个民族。且不说以家庭为单元祭祀的墓地达千千万,就公祭场地而言,北京有八宝山,仅四川的烈士陵园便达191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20个、市县级163个)。故每逢清明时,我们都会家祭扫墓以祭先祖(包括已故亲朋的祭祀,内容不乏对历史的某种联系和沉思),也会组织公祭为英烈扫墓而告慰忠魂。
青山有墓
在墓前,我们一任挂青绽放祭意,一任清风吹斜细雨,一任心香袅袅哀思,一任思绪穿越时空隧道。难怪,人们有“认知了清明,便懂得了人生”的感慨。文学即人学,乃人的心灵发声。由此解读,对“清明文学”这个特殊文学形式的讨论,便具有了超越文学本身的社会意义。
然而,于中国文学史,我孤陋寡闻即尚未见有人提出“清明文学”概念。尽管表现这一概念的文学作品连绵千年,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经典,几乎让人耳熟能详,走进了人们心灵深邃。基于此,我姑妄之“清明文学”定义:一种在清明时节表现祭祀先祖、缅怀英烈(公祭多在烈士陵园或英雄纪念碑前进行,具有传递哀思、安息英魂、凸显英雄主义等意义),并能使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文学作品(包括其他祭悼性作品)。其表现的文学样式有散文、诗、词、曲、挽联,具有追述性强、缅怀性强、感恩性强、抒情性强、感染力强、天人合一性强等特征。
鉴于上述“清明文学”定义,可以认定唐代诗人杜牧的七绝《清明》乃典型的清明文学体,开“清明文学”先河。宋代诗人高翥《清明日对酒》中的“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句,自可归入“清明文学”之列,且不乏经典。至于当代诗人毛泽东的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李瑛的诗《一月的哀思》等,不仅属于广义的清明文学范畴,而且还产生了普遍的社会影响,即虽然它不是直接写清明,但却具有气节(“清明时节雨纷纷”)与节日(“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特点。特别是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天安门诗抄》,当是一束“人民心底花”。其绚丽中华诗坛,不仅是罕见的文学现象(有“革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盛誉),而且是典型的“清明文学”,让人震撼“一夜春风来,万朵白花开”。
基于清明文学的记述或描述对象具有上述基本特征,故可以说清明文学的写作是情感被煎熬的写作,是心被戳痛的写作,是泪眼朦胧的写作,是欲罢不忍的写作,是感恩与抒怀的写作,是恸心与伤神的写作,是沉湎于长相思与长相忆的情感写作,是人性和人情大释放的写作,是需要勇气与泪流满面的写作,是用情大于用心的写作——这一点,与曹雪芹感慨的“十年辛苦不寻常,读来字字都是血”还有所不同。正是如此,让若干才气横溢的作家、诗人在这个揪心的“雷区”前望而却步。故这类文学作品(特别是长篇散文)相对其他题材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的天空中寥若晨星,甚至阻滞了“清明文学”概念的提出和讨论。然而,“清明文学”毕竟是清明文化的组成部分,如同“伤痕文学”“革命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等一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及清明文化中应有一席之地。为此,笔者呼吁“清明文学”应该被我们各级文学社团所关注,应该被我们的作家、诗人所多多践行,以确立它特殊的文化地位而得以光大。
至于我的清明文学写作,其思念或对话的对象,既有先祖、父母、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军、艺术大师、老师、前辈、同窗、文友等28人,又有与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朱军关于清明文化的讨论。这在一定意义上,渐进式地表达了我的“清明文学观”和“清明文化观”(此概念姑妄之)。其文学体裁分散文、诗、歌词、挽联;其数量为散文22篇、诗77首、歌词3首、挽联5幅,计近十万字。尽管其涉及对象面不算大,在我已发表过的600余篇(首)文学作品中的比例亦不大,但作为个案(特别是祭悼性散文的数量),我可以自信地说具有一定代表性,或许几乎无人可以比拟,即大致上构成了可以讨论的“清明文学”现象。
《我的纷飞清明雨》中的作品,除部分诗之外,均发表或出版,有的甚至获奖。很巧的是(也许是一种注定),我的处女作《怀念周总理》也是祭悼性的,于1976年初刊登在四川省安岳县文化馆油印的《安岳文艺》上——那时我还在安岳当“知青”。
今天,又逢一年一度的清明。对于天堂的亲人、恩人、友人,我要说的是“真的好想你”,诚如那首歌所深情唱的。与此同时,我情难自禁地决定将所写的这些文学作品结集(尽管这个汇集过程如同写作过程一样,是一番精神煎熬与心尖被再次搓揉的情感体验),以告慰天边那些我深深思念和祭悼的人,以传达我的“清明文学”观,以呼吁更多的人和我们的文学机构、媒体关注清明文学(无论是表现家祭或是公祭的文学作品),使之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因为它砥砺的是华夏子孙,深挖的是我们人性的大写真,抒发的是我们民族拥有的情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雨纷纷”与其说是时节的必然,不如说是人间节日“欲断魂”的泪雨婆娑,亦不如说是清明文学的客观写照。由此,《我的纷飞清明雨》便有了第一本关于“清明文学”个人结集的意义。
哦,我的“清明文学”,我的纷飞清明雨!
后记: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依秩序为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概括而言,春节是年节,为家人团聚、迎春及贺春的节日,系民间最隆重、最热闹、最喜庆且历史最悠久的节日。清明节古为“墓祭”之礼,系扫墓祭祖、祭悼英魂的节日,颇具人性。端午节为纪念诗人屈原的节日。中秋节为赏月、思乡及思亲的节日。至于“春节文学”“端午节文学”“中秋节文学”的概念是否成立,本文不作讨论,但笔者可以肯定的是,清明节最凝重、感恩信息最密集、最能体现农历自然节气(“清明时节雨纷纷”)与传统节日(“路上行人欲断魂”)于一体的天人合一的默契,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人文意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汪 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原副巡视员,一级文学创作职称)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