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清明特辑】​唐雪元 ​‖ 长啸九天,我为英雄喊魂

来源:唐雪元(《国防时报》社记者部主任) 发布时间:2020-04-05 10:41:32 浏览次数: 【字体:

长啸九天,我为英雄喊魂

唐雪元

清明,前往大巴山腹地巴中,大小江河两岸,悬崖壁立,怪石嶙峋,水流湍急,鸟道崎岖,车子拐了又拐,盘山而行,终于登上了巴中南龛山这座英雄山上。山巅的一个平台上,一座丰碑巍然矗立,名为“红四方面军长征纪念碑”,为共和国开国少将、著名书法家魏传统所书。



巴中新貌(图片来源:巴中市人民政府网)

伫立碑前,天雨遽来,化作潇潇雨。我视为天泪。泪也,水也,云也,泪飞顿作倾盆雨,不知雨泪为谁淌?

登上纪念碑的台基,周遭,一道环形之墙,皆为一块块黑色大理石碑文,上边镌刻着某师某团某营某连某排某班某战士,满满的,数也数不清。但我发现,有的名字都是那么模糊的卑微的陌生的,如王二狗,李三牛,张四姑的,有很多。他们都躺下了,成为一级石阶,铺就了一条大道,一条通往新中国的执政大道。



英雄山上纪念碑(作者供图)

我不忍离去,流连于一块又一块黑色碑碣前,穿行于英魂行列之中,依依不舍,可终有一别啊。转身下山,走过一片凹地,再拾级而去,登上陵园的中心地带——塑像园。此处为山巅,地势较平,占地数百平方米,平地最大,亦最高。只见园中一排四座雕像,坐北朝南,有红四方面军领导人的石像,目光炯炯,仿佛在俯瞰一支远征的红军迤逦西行,西望茅草地,朝着康区雪山草地一步步地走近。



位于巴中南龛山的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纪念像园(图片来自网络)

左边。往下走几步,矗立一尊略小一点女红军的半身雕像,是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张琴秋同志,江南娇娘,飒爽英姿,颜值颇高,纵使在当下亦堪称女神。令我惊讶的是,陈昌浩与张琴秋,竟是一对红军伉俪,两个人的雕像虽然隔着几步之遥,却像隔着一条迢迢天河,然而,掩不住的是前尘注定。



川陕苏区将帅碑林中张琴秋雕像(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

再往下走,另辟有一小块台地,立有一尊孤独雕像,彼君坐南朝北。与徐向前、陈昌浩、李先念、王树声,乃至张琴秋的雕像背道而去,擦肩而过,背影茕茕孑立,终成陌路。此公盖张国焘是也,一尊半身雕像,戴着红军八角帽,雕像置放于黑色大理石之上,碑文中间写着中共一大代表、红军总政委等头衔,两边,一副对联如此写道:“国破家亡,挺身立党,有始却无终,已辨忠奸留史册”。下联则是:“涛惊浪骇,分道扬镳,将功难补过,非凭成败论英雄”。对联藏头一个名:国涛。此联沧桑、老道,一副春秋笔法,道尽历史的坚硬与宿命。



位于巴中南龛山的张国焘像(图片来源:巴中巴城网)

走出陵园,雨还在下。离开英雄山,下一站凭吊之地,是祭祀红军一个巨大的无名坟场,去一个叫王坪的地方,那里埋葬着几万名红四方面军无名烈士的英魂。



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新村(图片来自网络)

雨雾之中,我来到坐落于两山之麓、三面临水一面靠山的毛浴镇。在此,悬崖堤坝处,散落的红色石刻随处可见。明清风格的川斗黛瓦平房和石板街,家家户户檐下都挂着一盏红灯笼和一面面“红四方面军”的旗帜。走在小镇的石板小道上,穿过时空隧道,仿佛又看到那些身着灰布衣裤、头戴八角帽的红军将士……



通江县毛浴镇(图片来源:巴中新闻网)

翻过起伏环绕的山路,越过丛林叠翠的巴山峻岭,然后直趋通江县王坪村,当年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所在地。读史我们可知,1932年12月21日,红军抵达通江县东北角泥溪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形势发展和战争需要,决定以总指挥部野战医院和红10师医院为基础,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医院,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由此诞生。1934年1月,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迁驻王坪村,而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原名王坪红军烈士墓,现为中国最大、最早的大型红军烈士陵园。



位于通江县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千秋大道(作者供图)

王坪烈士陵园到了,我跳下车,伫立于陵园广场中央,环顾苍茫,山脊浩连广宇,气势夺人,烈士陵园坐在一个巨大靠背椅上,只是山缺一角,烈士陵园的右边,一座青山走势突然断裂,半屏山河阙失。不由心生敬畏,寂然,肃然,怆然漫漶。



位于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图片来源:赵捷581的博客)

瞻仰过“铁血丹心”群雕,左拐,前边则是一个偌大的烈士陵园,长长台阶,分几个高台,拾级而上,远远望去,犹如中山陵的高台一样壮巍。徒步登高,惟见石阶高耸,台台向上,宽余五百多米,整个神路长约足有七八百米之宽。视野空阔,全系花岗岩而砌,雨水洗礼,渐次发黑,石阶上长满了青苔,两旁柏树森森,鹧鸪鸟在孤鸣,回声很远,登临之时,有悲悲怆怆,凄凄婉婉之切。



位于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英烈纪念柱(图片来自网络)

英雄之冢何在?就在一片柏树林之中。在一个圆墟之上,有一块数丈高的小平台,嵌着黑色花岗岩石板,风雨经年,早已经变黑,据称此地当时是在一座住宅的基础上垒成一座巨大的红军坟茔。平台中央耸立着一块红砂岩的石碑,皆为中国传统碑阙经幢造型,上边却镌刻着红色的元素,基座上两个方型石墩连心相接,一个倒三角,如剑头,犁头犁向大地,两边镂空荷花,中间次第而上的手枪、红五角星,再往上则是镰刀锤头,云纹朵朵,一只亡魂鸟向着太阳飞去,寓意颇深。往两边看镌刻碑文:左右各一联,右边竖写“为工农而牺牲”,左边则为“是革命的先驱”,中间则是一行正书:“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横匾为:万世光荣。顶部是一个小圆尖顶,地道的中国风格。多少年后,仍让人惊叹它设计之妙。



位于通江县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全景(作者供图)

“这里战事极为惨烈,先后经历了上百场战斗。” 讲解员说,巴中当时总人口约120万,参加红军和地方武装的就达12万人。到新中国成立,参军的巴中儿女仅幸存万余人。

“万源那边打仗时,伤员不计其数。” 讲解员动情地讲到,因为战事紧,伤员源源不断地被送往这个医院。“担架队员们把萤火虫收集起来,放在队员背上,借着微弱灯光,在崎岖山路中趁着黑夜把伤员转运过来。红军当年还用熨斗烫伤口,这是为了结痂。”由于当时条件恶劣、医药及器械缺乏,不少从战场上转运下来的伤员得不到及时有效救治而壮烈牺牲,因而有近8000余名红军烈士遗骸被安葬在一个集墓之中。

惨烈的过往!孔捷与李云龙谈及万源保卫战过往种种,令人悲伤!

为了纪念这些死难的红军英烈,1934年7月,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在王坪村修建烈士墓,并立碑纪念。此设计出自当时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张琴秋之手,果然是江南乌镇的才女啊,酥指纤纤,跃身上马,可以杀敌,转身下马,丹青画笔,此乃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精英,出身官宦、乡绅之家,皆背叛自己富裕之家而投身革命,乃为理想为信仰而献身一代巾帼女杰。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张琴秋(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

可是,这个当年由红军自己设计、打造的墓碑曾险被破坏。1935年2月底,红四方面军奉命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的战略需要,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西渡嘉陵江,开始战略大转移。这年秋,当地恶霸地主王笃芝随国民党清乡委员会,对王坪一带疯狂反扑,破坏烈士陵园。幸有乡亲们闻讯冒死保护墓碑,他们偷偷把墓碑抬到田坎上,挖了2米多深的坑,把它埋在了囤水田里。尽管还乡团对村民严刑拷打,但他们始终没说出墓碑下落。新中国成立后,红军老战士到王坪烈士陵园吊唁战友,提及曾有一块墓碑高高耸立,乡亲们便带着红军老战士找到了墓碑。于是,这块凝结万千将士鲜血的红军烈士纪念碑,重见天日。



位于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图片来源:赵捷581的博客)

然,最令我惊诧的仍旧是8000将士共一冢,每个人居然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啊。斯时,翠柏森森,曲径通幽,山间鸟叫声让人心碎,我们拾级而上,从两座香炉前绕过,然后登上一座巨坟的平台前,站立,向英烈鞠躬致敬,三鞠躬过后,环一个巨大圆冢三圈。



8000将士共一冢(作者供图)

转出8000将士共冢,后山则是一个巨大的烈士陵园。数年前,四川省委与国家民政部联袂,将散葬于四川各地红军遗骸迁葬于此。入园,登一块斜倚的巨石,极目远眺,好大一座神山啊!2.5万多块汉白玉的墓碑,白茫茫一片,排列整齐,自下往上,似军人列阵,仿佛是2.5万多人的红军队伍就列队于前,等待红四方面军将领的检阅。墓碑无字,只有一颗红五星,茫茫一片白,满山一片白,雪一般的白,犹如六月飘雪,每顶军帽,每身寒衣,都落成一片白雪。斜阳反射,无字之碑,熠熠发光,像青春不瞑之目,照耀墓地,照耀山野,照耀天堂,照耀中华大地。



无名烈士碑(地点: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沿着陵园的中道拾级而上,缓缓登高,心有戚戚然。倏地,山风呼啸,杜宇啼血,倏地,一种椎心之痛扩展全身,撕裂、摧毁了我的情感大堤,都是青春年华,都是血肉之躯,都是儿子、女儿,父亲、妻子,壮烈之时,竟连自己的名字未曾留下。大巴山中埋忠骨,清凉桥上几回顾。他们参与建立新中国的播种,却将收获付于白云冷雨,荫泽苍生。壮哉!悲哉!痛哉!



青山葬忠骨(地点: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作者供图)

怅然望天,丹霞与乌云欲来,又要下雨了。那祥云,那霞光,像一匹黑骏马,白骏马一样,踏云而去,长啸九天,我为英雄喊魂,此时不喊,更待何时?!

蜀天有巫术,其大文化圈,也包括了我的家乡湘江之东。犹记少时,我骑于一把竹扫帚上,以竹马当马,木马当马,仰天长啸,叫魂,喊伴。在这座偌大的烈士陵园里,我昂首,向长天喊魂,喊回我们的少年,青年,壮年,喊回初心,喊回我们的红军之魂!

一声声魂兮归来中,那过去的金戈铁马、峥嵘岁月的历史气息和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们英勇不屈的的身影,仿佛一一在这大山之中浮现和闪烁……



位于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图片来源:赵捷581的博客)

夕阳西下,再次回眸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有感得《念奴娇·谒川陕红军烈士陵园》词一首——

王坪高处,恨黄土,埋我忠魂血肉。欲借长缨缚罪魁,拜祭青春宏夙。料想当初,少年心事,拟把江山赎。今终盛世,抚碑指与君读!

莫提战火纷飞,当年兵事,都作胸中郁。应道河山皆是画,堪慰英灵前瞩。新筑碑林,葺修坊阁,满院庭台绿。更回眸处,一轮红日相簇!



位于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系《国防时报》社记者部主任)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唐雪元(笔名湘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国防时报》社记者部主任)

来源: 唐雪元(《国防时报》社记者部主任)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