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字中隐藏的王朝都城历史
演讲人:李维明 演讲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博讲堂 演讲时间:2019年12月
作者:李维明《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18日 10版)
李维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出版有《考古学家邹衡》《文物中国史·夏商周时代》《豫南及邻境地区青铜文化》《郑州青铜文化研究》《司母戊鼎还有多少待解之谜》《画记:一个考古学者的写生历程》等,发表学术文章百余篇。
无人机拍摄的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内的2号宫殿基址。新华社发
二里岗遗址出土骨刻字符。资料图片
郑州商城遗址内城墙。资料图片
图一
图二
甲骨文发现与研究120周年,受到社会空前的关注与重视。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需要继承和发展。
一般认为,甲骨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从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迄今收集到甲骨片约15—16万片,约4500字,记录了殷商时期社会王室世系、祭祀、战争、农业、手工业、渔猎、教育、周边民族等内容,以此为研究基础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甲骨学。
始于1928年以来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发现大型宫殿基址,王陵大墓,聚族而葬的墓地,铸铜、制陶、制骨手工业作坊,甲骨窖藏坑、祭祀坑、青铜器、玉器、白陶、原始瓷器等重要遗存,显示这里是一代商都。
将甲骨文记载“商”“衣”(殷),商王世系以及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内容与殷墟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遗存相结合,从而证明中国古代文献(如《古本竹书纪年》《左传》《史记》)有关殷墟的记载具有可信性。安阳殷墟就是记载商王朝商王盘庚迁殷至商王纣亡国这段273年历史的见证。
2006年安阳殷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接下来的问题是,商代早期有没有甲骨文?如果有,商代早期甲骨文对商代早期历史研究会起到什么样的推动作用。
王都之谜
20世纪50年代的郑州二里岗是一个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600米的土岗,因距离郑州旧城二里而得名。
1950年秋天,郑州南学街小学教员韩维周,在二里岗发现一些古代碎陶片和石器。由于他曾经参加过河南古迹研究会,在豫北做过考古工作,有一些考古知识和调查经验。所以他根据这些陶片特征与殷墟文化陶片特征相似判断这里应是一处商代的遗址,于是他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当地文物部门。就在这一年的冬天,河南省文物保护委员会派赵全嘏、安金槐、裴明相三位先生到二里岗作考古复查,确认郑州二里岗是一处商代遗址。
从1952年秋天至1954年春天,考古工作者在二里岗配合基本建设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丰富的商文化遗存。重要的考古发现有长达2100多米的夯土城墙、居住址、夯土面、窖藏坑、水井、壕沟、祭祀坑、墓葬,出土陶器、原始瓷器、铜片、铜鱼钩、铜矿石、水晶、陶塑(虎、羊、鱼、龟、人)艺术品,以及占卜甲骨和骨刻字符等。
关于二里岗发现商文化的性质,最初调查发现的时候,认为类似安阳殷代文化,称为“郑州殷商灰陶文化”。随着考古发掘进展,根据人民公园地层关系认识到这是早于安阳殷墟文化的一种文化遗存,因此以二里岗为典型遗址称名二里岗文化。二里岗商文化上、下层分期特征成为建立早商文化分期的标尺。
后来的考古发现证实这段城墙是郑州商城外城东南部分城墙遗存,至今考古发现外城墙合围面积约在1000万平方米左右,是商代早期最大的一座城址。
1955年在外城墙内又发现了内城墙遗存,1956年经过考古钻探和试掘,确认其周长约7公里,合围面积约300万平方米。郑州商城发现的大型宫殿,铸铜、制骨、制陶等手工业作坊,大型青铜方鼎、玉器、象牙器、金器、甲骨文等高规格遗存,显示这里是早于安阳殷墟的一座王都。
郑州商城是商代哪一位王所都,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有两种:
20世纪50年代末,以安金槐先生为代表的部分考古学者,根据唐代文献《括地志》:“荥阳故城在郑州荥泽县西南十七里,殷时敖地也”,认为是商代第11商王仲丁所迁敖都。安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表了《试论商代城址——隞都》,这一学术判断加入当时的夏商考古认识,形成学术体系,即商代早期(偃师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商代中期(郑州商城、二里岗文化)——商代晚期(安阳殷墟文化)。
20世纪70年代末,北京大学的邹衡教授发表《郑州商城即汤都亳说》认为是商代第一位商王成汤所居的亳都。他的理由是,仲丁所迁隞都只经历商王仲丁一代,其子河亶甲迁相,期间历时不过20至30年,而郑州商城分期与年代显示至少经历百余年,考古学文化编年的上限至少在商代早期,编年跨度可以容下仲丁之前从成汤到大戊十位商王。据《左传》记载,襄公十一年,鲁国联合晋国等十多个诸侯国讨伐郑国,最终“同盟于亳城北”。郑州商城遗址出土有战国陶文“亳”“亳丘”,“亳丘”就是“亳墟”。于是他提出一套新的夏商考古学术体系:夏时期(偃师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商代早(前)期(郑州商城、二里岗文化)——商代晚(后)期(安阳殷墟文化)。
关于郑州商城是商代中期城址还是商代早期城址,是仲丁隞都,还是成汤亳都,因涉及夏文化的问题,学术讨论十分热烈。尽管“亳都说”举出这里出土的战国“亳”字陶文证据,但持“隞都说”的学者提出,战国文字不能证明商代这里名“亳”。
那么,郑州出土的甲骨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文字信息呢?
1953年4月中旬,在二里岗考古发掘工地,有一位名叫张建中的考古工作人员采集到一片牛肋骨,长7.3厘米,宽3.8厘米,厚0.3厘米。上面刻有成行的文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当时《新史学通讯》称,郑州是中国第二个甲骨文存在的场所,为认识三千年以上的中国文化,提供了新鲜可靠的材料。4月下旬,夏鼐先生把这片牛肋骨带到北京交给陈梦家先生研究,陈梦家先生认为是“习刻”,共10个字,时代可能属于殷墟时期。这一认识,不仅在当时几乎成为定论,而且影响至今。
由于二里岗没有发现殷墟时期的文化遗存,所以推断,这片牛肋骨刻辞不可能属于殷墟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邹衡先生认为这片甲骨文属于商代前期。
至于这片甲骨上到底是不是10个字,我在2003年4月22日进行核对,发现至少应残存有11个字。为什么是这样?原来报道这片甲骨文材料所附照片、拓片、绘图材料显示字数不完全一致,因此出现6字、7字、10字、11字等不同说法。其中以11字材料显示字数最全,这是两条卜辞:“……又乇土羊,乙丑贞,及孚,七月。”与其他释文最大的不同,就是补识出了一个“乇”字。由于二里岗这片牛骨刻辞上出现的“又乇土”同于安阳殷墟甲骨文中的“又亳土”,因此可以断定二里岗这片早商甲骨文“乇”字,是晚商甲骨文“亳”的早期写法。
这一学术发现引起学界的重视。
日本东京大学松丸道雄教授说:中国国家博物馆李维明先生在《中国文物报》2003年6月13日里提示过这不是“习字骨”,而开头的4个字应该读为“又亳土(社)羊”,卜问在亳社献羊的可否,对他的见解我很同意。
北京大学刘绪教授:如此重要的一件甲骨文材料,竟然将一个关键字疏漏,而且一疏漏就是50年。
北京大学葛英会教授:这是这件刻辞出土面世半个世纪之后的一个重大发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常玉芝研究员:这个发现使牛肋骨刻辞在商代史研究中的价值大增。
郑州商代早期甲骨文的“乇”,与东周时期陶文、金文“乇”“宅”“亳”形成乇声地名链,判明郑州商城是商代第一都——乇(亳)都。
确定郑州商城为商都乇(亳)的重要学术意义在于,校正了汉晋以来学者有关商亳分为北亳(今山东曹县一带)、南亳(今河南商丘一带)、西亳(今河南偃师一带)等不同地望的认识,也为探讨更早的夏文化提供了基础。
2004年,郑州被列入中国八大古都之一。2015年,郑州市在郑州商城遗址为郑州商代遗址发现者韩维周、郑州商城发现者安金槐、郑州商城汤都亳说提出者邹衡立了铜像,以示纪念。
商代早期甲骨文的新发现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夏代有没有甲骨文?如果有,夏代甲骨文对文献中记载的夏王朝与夏文化又会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
寻找夏朝
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商王朝之前有一个夏王朝,以西汉时期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记载最为详细,记有夏王世系和大致连贯的史事。
更早的周代文献如《尚书》《诗经》《论语》《楚辞》《孟子》《墨子》《荀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也或多或少提到夏朝的事迹。出土文献像《豳公盨》《秦公簋》《叔夷钟》《竹书纪年》《上博藏楚简》等也有关于夏朝人物和事迹的记载。其中大禹治水、太康失国、商汤放桀等事件为后世熟知。
有学者对甲骨文中夏事迹作过探讨,比如考证甲骨文中记载的禹,利用卜辞材料探寻夏迹,探讨殷墟甲骨文中“夏”字形意。翻阅殷墟甲骨文材料,其中有禹、启、相、不降、发等文字刻辞,其中禹、启还配有祭祀,这些刻辞与文献记载夏王世系有无对应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以往有学者认为,夏族当时可能还没有使用文字。顾颉刚先生曾经感慨道,河、洛之间为夏代政治中心自无疑义。所恨者,夏代史迹无文字可证明耳。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夏代已经出现了文字。唐兰先生就表示,夏代一定有过很丰富的文化,可惜所能看见的材料太少了。只要能考出有一两个字,也很能够证明那时候已有了文字。
受1928年安阳殷墟发掘证实商代晚期历史属于信史的启发,有学者开始在已经发现的考古学文化中探索夏文化遗存,比如20世纪30年代徐中舒先生提出仰韶文化是夏文化,20世纪40年代范文澜先生提出龙山文化是夏文化。现在看来,当时发现的相关考古学文化还存有缺环、并不连贯。
20世纪50年代,在河南郑州、洛阳相继发掘的登封玉村、郑州二里岗、洛达庙,洛阳王湾、东干沟、偃师二里头等遗址。建立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下层遗存、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的考古学文化编年谱系。
二里头遗址与夏墟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1959年5月16日,徐旭生先生因调查夏墟而来到二里头遗址调查。同年秋天,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发掘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西南约9公里,北面有洛河流过。所谓“头”,当地方言指凸起的高地,就是岗地。二里头的意思是指长约二里的岗地,当地曾经有“二里岗”之称,后来称为“二里头”。
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60年的考古发掘,在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宫城、宫殿,井字形道路网,铸铜、制骨、制陶、制玉作坊,青铜器、玉器、原始瓷、象牙器等高规格文化遗存,显示出一代王朝气象。1977年,夏鼐先生以二里头遗址为典型遗址称名“二里头文化”。目前在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约400多处,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境内。
由于当时徐旭生先生认为二里头遗址为商汤都城的可能性很不小。从此引发学界有关二里头遗址是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还是先商文化或早商文化、二里头文化属夏文化一部分还是夏文化全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是否属于夏文化早期遗存等一系列讨论。
北京大学的邹衡先生认为,中原地区仰韶文化至殷墟文化之间的考古年代序列和发展线索已经比较清楚,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文化缺环,在这个范围内的诸文化的分布及其文化性质也大致有了眉目。古代文献记载中所见夏商两族活动范围即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据此断言,考古学上的夏文化必然就包含在这一空间和这一时间已经发现的诸文化诸类型的各期段之中。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辨认它。
于是他经过20多年的研究,体系性论证“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都属于考古学文化命名范畴。二里头文化是以二里头遗址介于二里岗文化与当地龙山文化之间的文化遗存特征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夏文化是以族属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按照邹衡先生的说法,“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就是用明确王朝的夏文化等同于二里头文化。
需要注意的是,邹衡先生认为对于进入历史时期的遗址(文化),一般也用最先发现的地点来命名,例如小屯文化、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等等,但是一经确证为某时代、某朝代或某族属之后,即可直接代之以时代、朝代或族属的命名,如晚商文化、早商文化、夏文化。所以邹衡先生所谓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指的是同一考古学文化,因此夏文化的时限与二里头文化相同。由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部分)合成夏文化,或者新砦期与二里头文化合成夏文化,或者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新砦期、二里头文化合成夏文化,是由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合成的夏文化,其时限依研究者所取文献记载中的夏纪年框架而定。由此判断,“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只是夏(代)中晚期文化遗存”,两者所言的夏文化概念因文化内涵不同而有所不同。
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主要根据是:
二里头文化编年位置介于当地龙山文化和二里岗文化(早商文化)之间。
二里头文化标本碳十四测年数据范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之间。这一数据范围与根据文献记载推出的夏纪年大致相合。
二里头文化分布地域与文献记载夏人活动区域大致符合。《国语·周语上》说“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伊洛竭而夏亡”。这一带正是二里头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
国内外有学者强调,二里头文化迄今没有发现文字,更没有发现与夏人有关的“夏”字。所以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的观点还需要有当时的文字证据。
二里头文化是否有文字,以往学界多关注二里头文化陶文,有学者认为是文字,有学者认为是符号。我对二里头文化陶文做过一番梳理研究,认为二里头文化中有文字,也有符号,合称为字符。二里头文化陶字符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偃师高崖、洛阳皂角树、郑州大师姑、临汝煤山、方城八里桥等遗址均有发现,基本字符形不少于64种。这些字符多见象形,也见会意,存有文辞,具有属地、数量、日期、祭祀等寓意。其中有些字符可寻源于当地龙山文化,又被二里岗文化继承,符合文字超越时间空间的记录功用特征,当属于文字。
二里头文化有没有甲骨文,这个问题以往很少有学者研究。我在十几年前曾经梳理过二里头文化的骨刻字符,收集到偃师二里头、密县黄寨、渑池郑窑、方城八里桥等遗址出土二里头文化牛、羊、猪骨刻辞,共5件。刻辞以双字符居多,有3个字符者。由于二里头文化骨刻字符具有一定数量和分布地域,与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骨刻辞、安阳殷墟晚商文化骨刻辞,在卜骨材质、施灼、使用象形文字或由象形字构成会意字刻辞等特征上形成承接。据此判断,二里头文化骨刻辞性质属甲骨文字。
二里头文化骨刻字符与陶刻字符之间具有相似性,属于同一系统文字。二里头文化甲骨文与陶文形成联证,证明二里头文化不仅有符号,也有文字。
2008年9月25日,我在观察河南密县黄寨遗址出土的一件二里头文化占卜用的牛肩胛骨(H1:12,长23.6厘米,宽6厘米)时,发现这件卜骨上有两个字符。由于刊出这件卜骨考古绘图太小,所以卜骨上面的两个字符就更小,容易被人忽略。这件卜骨刻辞与安阳殷墟晚商文化牛骨刻辞,在卜骨材质、施灼、使用象形文字或由象形字构成会意字刻辞等特征上具有承继性,可以断定为二里头文化甲骨文字。
那么这两个刻辞是什么字?为此,我查阅相关的甲骨文、金文材料,进行观察比较。
左面的一字,似两种推测方案。一是上部类似殷墟卜辞“羌”,下部为两竖道,或表示数量,或表示祭祀名,或表示地名。二是由两个象形字组成的一个会意字。上部像一个奔跑的兽形动物,下部两竖道在殷墟卜辞中也见,表示族(地),也有与豕连用的辞例。因殷墟卜辞中有相类的会意字“陷”,表现一只鹿掉进陷坑,坑中也有表示尖桩的两根竖道。联系文献中有关夏人田猎的记载,夏王太康因沉湎于田猎而失国的故事,推测此字像陷坑(或尖桩、绊索),会意设置机关捕兽。所以暂取第二种方案。应该说,对该字的释读还有待实物材料发表检验,有待专家进一步考释。
右面一字,上部似从目,下部从又(手)。殷墟卜辞有上部从目,下部从又(手)的“(见图一)”族,隶定为“(见图二)”。最初曾考虑过“得”或“夏”这两个字。因殷墟刻辞“得”字,均从“貝”,而不从“目”,故排除了“得”字。与具有相类构字要素的商代卜辞,周代、汉代金文排列,似与凸显目、止的“夏”字形成联系。据此判断,此字似可隶定为“夏”字。
考虑到,密县黄寨地处二里头文化分布中心区域,属传世文献记载中夏族活动范围,推断这一刻辞记录了夏族的一次狩猎活动。
小结
郑州二里岗出土的商代牛肋骨刻辞的“乇”字,为确定郑州商城是商代第一都(乇都,即亳都)增添了文字例证。我认为,综合郑州商城考古遗存内涵、出土文字、文献等材料,郑州商城是商代第一都——乇(亳)的学术判断可以定论。
而密县黄寨出土的二里头文化牛骨刻辞,我认为是将甲骨文出现的时代由商代早期前推至二里头文化。将其中一字试读为“夏”字,主要根据是这片牛肩胛骨刻辞属于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测年数据范围与根据文献记载推出的夏纪年大致相合,出土地点位于文献记载夏族活动地域内,文字构成要素与“夏”字相近。对于这个字的释读,还需要接受未来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甲骨文新材料的检验。
当然,关于夏王朝的问题,由于时代久远,涉及问题复杂,我相信,讨论还会持续进行下去,学术道路会很长,仍旧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不断求索。
(本版演讲资料及图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提供)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