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体泛金 这批青铜器为何千年不锈?
虎斑纹铜戈。 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文物档案 虎斑纹铜戈
出土时间:1980年
出土地点:新都马家
文物级别:国家一级
收藏单位:四川博物院
□本报记者 吴晓铃
正在广汉展出的三星堆发现90周年特展上,一组出土于新都马家战国墓的虎斑纹铜戈、铜斤、铜匕十分引人注目。相比一旁呈现铜绿色的各种青铜文物,同为青铜器的它们,在历经两千多年以后,却依然大多通体泛金,不见锈色。凑近观看,还可看到铜戈等文物上遍布精美虎斑纹。
这处战国墓的墓主是谁?青铜器又是如何在墓葬中能历经两千年而不朽?
盗墓贼错过的国之瑰宝
1980年,新都马家乡的一处晒坝上,一处战国时的木椁墓被意外发现。当考古人员清理墓葬时发现,这处墓葬早年曾经被盗,棺椁内的随葬品已经被洗劫一空。没想到的是,墓主在木椁的底部下面,还藏了一处存放随葬品的腰坑。当把腰坑打开,水波荡漾,其中的随葬物品发出夺目金黄。
经考古人员清理,新都马家乡木椁墓共出土铜器188件,包括罍、编钟、三足器等。其中两个方鉴与铜壶里面,竟还满装着铜制的生产工具和铜兵器。此次展出的铜戈等文物,就出自这里。
考古人员发现,这处墓葬很大,外层的木椁全部由楠木所做,共有34根长枋和12根短枋叠砌而成。木椁东西长8.3米、南北宽6.76米,结构宏大、十分罕见。随葬品虽然堆放零乱,但每种器物要么5件,要么2件,似有一定规律。其中,虎斑纹三角援青铜戈、战国饕餮纹铜戈、战国虎斑纹铜戈、战国曲柄铜戈、战国铜斤等文物,均为5件一组。此外,还发现5件一组的青铜鼎以及铜罍。
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列鼎制度,在西南地区的古蜀则发展出与之相似的列罍制度,二者性质相同,都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再加上同时出土的一枚青铜印章上,还刻了一种西周礼乐中使用的乐器——铎。因此专家们综合分析认为,这处马家战国墓,很有可能是古蜀开明时期的一代蜀王之墓。无论是列罍还是印章,都是其身份权力的象征。
密封加水成就独特“防腐术”
那么,同样是青铜器,为何大多数出土文物氧化为铜绿色,而这处墓葬出土的却能千年不锈呢?
四川博物院典藏部副主任李媛介绍,当年马家战国墓出土的青铜器,大部分只是表面轻微氧化变黑。如今在三星堆展出、当年放在两件铜容器中的小件,出土时的颜色比现在看上去还要闪亮。
难道真的是古人有比现在更先进的抗氧化技术吗?四川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的专家们采用扫描电镜、金相显微镜等先进设备,对虎斑纹铜戈等文物进行“体检”,发现这些铜器其实是合金,锡的平均含量在11%左右,接近《周礼·考工记》中规定的“钟鼎之齐”锡占14.29%的要求。这种比例,可以使青铜器呈现比较美观的橙黄色。而合金表面的斑纹层,则含有锡和铅,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氧化作用。
不过,这批青铜能把容颜停驻在两千多年前,还得归功于精心打造的埋葬条件。
李媛介绍,马家战国墓出土青铜没有锈蚀的关键有两点:一是靠近木椁外壁周围有着厚约3米的青色膏泥,这些膏泥是两千多年前陶瓷器物的专用土,它们分子结构非常紧密,从而让木椁墓有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保持着墓中恒温、恒湿。更关键的是,腰坑打开时装满清水,后经检测,发现也不存在氯离子。一方面水的密封性更好,隔绝了氧气,另一方面水里几乎没有氯离子,避免了与青铜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氯化亚铜,使铜器患上青铜病。
不只青铜器得以如初,同一座墓葬出土的一件棕提梁壶,出土时棕编提绳依然存在。可以想象,当年这批随葬品在和墓主埋入地下以后,很快耗尽微薄的氧气,最终使腰坑处于一个恒定的缺氧环境,让锈蚀和腐蚀就此停止,也最终得以在两千多年以后,让今人见到它们最初的样子。
据介绍,这批青铜器,是四川出土的战国时期青铜器中,保存质量最好的一批,在全国同时代墓葬中,青铜器保存得如此之好,也相当少见。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