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刘照辉 ‖ 芦山三国文化初探

作者:刘照辉 来源:芦山县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1-05 22:10:42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19年第4期

芦山具有2300多年的文明历史,是巴蜀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芦山虽地处蜀西之偏隅,但历史地位却十分重要,曾建立5个区域性政权中心,演绎过数不胜数、精彩连连的历史过往。深厚的历史积淀,见证了古老芦山从遥远的蛮荒岁月一路走来的历史印迹,有过的显赫地位、峥嵘岁月、曲折历程、罕见灾难、不朽辉煌。

芦山汉姜古城(作者供图)

芦山幽深博奥的历史积淀,孕育了古羌文化、三国文化、汉代文化、土司文化、红军文化、民俗文化、雕刻文化等璀璨夺目、珠联璧合的特色地域文化,尤以汉代文化和乌木根雕著称于世,享有“汉代文物之乡”的美誉和“中国乌木根雕艺术之都”的桂冠。芦山的特色在文化,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

长期以来,世人只聚焦于芦山的汉代文化,而对其他特色地域历史文化有所偏废,主要体现在研究不深、阐发不够、普及不广。文化因多样而精彩,因精彩而传承。在传承历史文化进程中,我们应秉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胸怀。本文拟对芦山三国文化作粗略探讨,以供有心之士参考,错讹之处,恳请斧正。

芦山姜公庙(作者供图)

汉献帝建安五年(220),曹丕代汉称帝。自此,中国历史上便出现了群雄争霸、三国鼎立的局面,至东吴天纪四年(280)吴灭亡为止。“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虽只有60年短暂一瞬间,但却在中国历史上演绎了一幕幕无限精彩:这是一个人类智慧竞相迸发、各路英豪纷呈上阵、人间奇迹不断涌现、经验教训启迪后人的“三国智慧”时代。

在当时作为具有戍边战略要地和区域性政权中心的芦山,自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姜维领兵镇守芦山(时为汉嘉县,即汉嘉郡府治地),筑城设防、戍边御敌。相传芦山县城即为姜维屯兵所筑,故芦山又称“姜城”。今天,在县境仍能觅到纪念姜维之遗存。姜维被害、向宠被杀、杨仪被黜、黄元被斩等众多三国历史事件和“纳谏改过、诚以待人”“恩威并施、攻心为上”等众多三国历史典故,均与芦山相关联。

汉嘉郡的设置

以汉嘉为首府设置汉嘉郡有两说。《后汉书》认为在汉灵帝中改蜀郡属国为汉嘉郡,任乃强在《芦山新出汉石图考》等文中,则指为汉灵帝中平六年(189);《晋书·地理志》则记为蜀章武元年(221)。参考其他史料及文物,应以《晋书·地理志》为是。对于蜀汉来说,汉嘉是其紧靠国都成都的边郡,改置是其政治需要。且因为郡名汉嘉,在蜀汉时期,将郡治汉嘉改名阳嘉。

汉嘉与蜀汉

从刘焉入主益州,借助青羌兵力之说,到诸葛亮《后出师表》中“以叟、青羌为蜀汉兵员之精锐”之记,说明汉嘉地区民族是历来与汉民族有 强烈亲和倾向的青羌等民族,是蜀汉主要的军事力量。诸葛亮曾有“汉嘉金、朱提银”的说法,气候宜农,较为富庶的汉嘉地区是蜀汉政权的经济支柱之一。尽管蜀汉自诸葛亮主政以来,一直以东和孙吴、北拒曹操、进而夺取中原为国策,除南征外,对西部军事及政治活动相对较少,有关史籍对汉嘉郡记事不多,但可考人物及事件仍散见多处。

如,曾首向刘备上表,请其称帝的人中,即有汉嘉人士王谋和青衣侯向举;在蜀汉末“钟会之 乱”中,随姜维同时身亡的汉嘉人士则有云南太守张休,奉车都尉卫继。诸葛亮《后出师表》提到的将军向宠,在征汉嘉蛮夷中身亡;汉嘉太守黄元则在诸葛亮去白帝城奔刘备丧时,乘机发动叛乱,后被平定。中军师杨仪,则因阻止姜维扶诸葛亮丧归成都,被流放汉嘉……以上诸多零星史料都可说汉嘉与蜀汉政权的关系。

而三国蜀汉人物,最与芦山三国民俗文化有 关而流传至今,却是史籍不曾明确是否到过汉嘉的姜维。

姜维与芦山

史籍虽无明文记载姜维是否到过汉嘉,但芦山传为是其封邑之地。姜维祖籍甘肃天水,古代亦是羌族活动之区,著名学者顾颉刚有论文认 为姜维是羌族名人。作为古青衣羌国的中心,可能对姜维有一种民族认同感。

芦山祭祀姜维之礼俗,由来甚早,目前考证始于西魏时期。明正德山东都司邑人李必钦《请建屠侯祠碑记》说:“仲秋望之前二日,为侯(在明正德十五日天全土司侵芦中殉职的芦山县令屠峦)岳降之期,与平襄姜丞相尽节之日相近,芦民吊姜丞相,即为祝侯之会。西魏封姜侯开明王,旧有彩楼四十八座,壮其品之高、节之坚,为姜丞相设也,即为屠侯设也。”而芦山姜维墓,清道光年间知县段荣恩重立墓碑,碑序则说“神凭式之,春秋以少牢祀之者旧矣。”

芦山八月彩楼(作者供图)

因为有这种祭祀和纪念的需要,芦山有众多的纪念姜维的祠庙。其最著名且至今仍保存于世的县城南街“汉姜侯祠”,祠内现存建筑包 括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汉姜侯祠牌坊”“平襄楼”(姜庆楼)和楼后的明代建筑姜侯祠大殿。其中平襄楼于1961年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襄楼,始建于北宋。《蜀中名胜·.雅州·芦山》条云:“按绍兴二十三年,徐闳中记:土人祀姜伯约,有庙,额曰‘平襄’。”徐闳中,南宋绍兴年间芦山县令,其所记之平襄庙,当即此楼。各版《芦山县志》皆记始建年代为北宋,均名“平襄楼”。大约在清末,因此楼作为纪念姜维的傩戏庆 坛等庆演活动场所,遂有姜庆楼之名。1986年,经报四川省文物主管部门批准恢复原名。

芦山平襄楼(资料图片)

楼为三重檐五开间歇山顶木结构平拱建筑,南北东西结构对应同式,通高14米,占地 202 平方米。虽经历代维修,但经专业人士考察认为,主体及内部结构仍保存许多宋元建筑的特点和地方特色,对古建筑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1939年和1961年,著名古建专家刘敦桓、辜其一先后到此考察,都给予记述和较高的评价。以此楼为中心场所,历代进行的“八月彩楼”和傩戏庆坛的演出,对作为戏曲活化石的芦山庆坛和芦山花灯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大作用。长期崇祀姜维的民俗,也衍生了许多依附于姜维的古迹。现尚存有遗迹者其一是姜城,外城墙于 2000 年发掘,得一巨型东汉 石兽的城门柱础及城墙的考古剖面,证实是一汉城遗址。而用东汉建安十三年(208)修复的赵仪阙作城门墙壁基石,则说明曾于东汉后重建,内城土埂存原芦山中学内。

其二则为位于县城东北龙尾山高岗上的姜维墓。与省内和甘肃天水市甘谷县的几处姜维墓一样,芦山姜维墓也应是一座传说墓。但历代省、县志都有记载,由来已久。《三国志·姜维传》注引《世语》曰:“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大。” 清康熙竹全仁《县主祠碑记》,引吴云《伯约传》云:“侯一计三贤,斗胆著裂 ,亲内收葬于严道龙尾山。”至今在芦山仍广为流传“姜 维斗胆到芦阳”之传说,而芦山姜维墓也是几个姜维墓中保存最完好者。墓为圆形条石围砌,直径8米,高2米,有清道光十五年(1835)知县吴占魁和道光十六年(1836)知县段荣恩鉴立的墓碑二通。清嘉庆《四川通志》载有李光绪《姜维墓》诗:“落日寒芜照黍离,平襄事业数全奇。谯周误国遗羞重,黄皓逢君悔杀迟。坐失中原无地诉,死拼孤注有谁知?祗今龙尾山头雨,绝似秋风五丈时。英雄无命总堪伤,金井楼空宿草长。栈道几曾虚敌垒,成都不料有降王。孤踪埋恨天俱远,异地招魂土亦香。八阵风云渺何在?石城边月两茫茫。一片青山叫杜鹃,故侯华表寄荒烟。出师丞相同尊汉,失路阴平孰问天?北去累臣何处乐?西来孤妹独亲怜。任令意气山河重,走磷飞萤尽枉然。”此诗包含了芦山关于姜维的一些传说。

以对姜维的祭祀和传说,千百年来形成了一个以姜维为中心的三国文化圈。

一是许多庙宇碑记,表述了对蜀汉后期历史的评价。保存于平襄楼内的明嘉靖芦山知县周棐《祭姜侯文》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西川瓦解,后主舆陈,手诏谕降,非战之罪。”“精忠贯日,正气奔雷,成败英雄,是非一线,不死真心,百世犹见。”姜维是忠义的化身。

芦山平襄楼(资料图片)

二是“生能为俊杰,死当为正神”,以姜维为中心,形成了许多传说故事和人文景观。如李光绪《姜维墓》诗中,“西来孤妹独亲怜”,即内含芦山对姜维妹妹的传说,并在芦山形成了“县主祠”的修建和供奉(祠在北街原畜牧局处,现已不存)。旧“芦山八景”中有关姜维的即占三景:八月彩楼、姜城夜月、白虎悬崖。白虎悬崖,本是清仁乡胡家沟罗家山悬崖上自然形成的石花,而人们却因敬慕姜维,便将他说成姜维部将和妹夫白虎将军在追杀敌人途中,遭内奸暗算,马跌悬崖而化身的一片英魂。此类传说甚多,加之历代文人也有许多咏姜维景观的诗,可见芦山曾经有一个浓厚的姜维文化氛围。

芦山境内的原始深林(资料图片)

芦山以姜维为中心的三国文化,是芦山青衣羌文化和汉代文化的延续,是一笔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

(载《巴蜀史志》2019年第4期 总第224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照辉(芦山县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来源: 芦山县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