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曾经我们这样写字

作者:刘德辉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28日 12版) 发布时间:2019-12-28 22:34:31 浏览次数: 【字体:

作者:刘德辉《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28日 12版)

刘涛1972年习作 资料图片

对刘涛老师最初的印象,来自中华书局出版的书刊:《殊方未远》《建元与改元》《掌故》……它们的书名都是用很规矩的汉隶笔法写就的,形神兼备,气韵古雅,看着赏心悦目,让人隐约觉得这位题签人身上也有种异于时尚的“古气”。而今拿到他的新作《书法学徒记》,又被书名吸住了眼球:以“学徒”来表述学书法、写书法,真是既谦逊又别致。

一提起“书法”,可能很多人都会联想起“艺术”“文化”“国粹”等字眼,其实,剥去这种种“附加值”,书法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写字”,具体点说,是“用毛笔写汉字”。使用毛笔进行书写是一项实践性的技术,用作者的话说,是“读书人日常手艺活”,从这个意义上讲,称学书为“学徒”恰如其分。

刘涛长期从事书法教学和书法史研究,用了几十年毛笔,学了几十年的徒,《书法学徒记》谈论的正是有关书法的方方面面。从书法的物质层面(笔、墨、纸、字帖)到操作层面(入门、临摹、创作),再到学理层面(艺术鉴赏、书学理论),还有同书法相关的文学、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知识,本书均有涉及。作者简明扼要地把书法这门“手艺活”的来龙去脉呈现了在读者面前,即使是不太了解书法的读者,也能对书法艺术和文化有一个概览式的认识。

书中谈到的所有与书法相关的东西,都是从作者“学徒”生涯的所历、所思、所感中生发出来的。换言之,书中谈及的问题和提出的观点都经过作者的亲证,是实实在在的经验之谈:如何选帖、如何执笔,习字可能会遇到什么误区,历代书家、书迹的特色和价值各在何处,某些说法或观点究竟有没有道理……作为一个“过来人”,作者凭借深厚的学养与功力,将几十年学书的心得分享给了读者,要言不烦,可谓金针度人。

《书法学徒记》讲的是书法,但并非传授书写技法的教程,也不是研讨某个课题的学术专著,而是一部讲述“书法人生”的回忆录。作者以“写字”为线索,写出了一部与书法为伴的个人生活史,流露出几多人生的况味。在书中,书法折射着时代与社会的变迁、人生境遇的转换,和人一起“活”了起来。作者童年和少年时临帖描红、访书买帖的经历,还有工作后的以书会友、闲暇时的笔墨寄情,我想喜爱书法,尤其是习字有年的读者,读来都会感到十分亲切与熟悉。就拿笔者来说,和作者一样,也用毛巾代笔写过大字标语,也有一支挥洒如意而舍不得多用的老毛笔,也藏有几册“有故事”的老字帖,自己历年来的书迹也有所整理留存……读着作者笔下的“学徒”历程,时时有会心、共情之处,“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凡学书法,都得从古代的范本入手,追摹古人、汲古养新更是书家终生不辍之务,故而作者称习字是“与古为徒”。不过技术的进步已经使现代人认识书法、学习书法的方式与古人有了很大不同。但再便捷的技术恐怕也无法改变一个事实:毛笔书写已经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退出,变成了某种文化的标本或者仪式。作者说自己“自小生活在后毛笔时代,老来跨进电脑时代”,到我们这一代人,连硬笔书写都渐行渐远了。

在“写字”变得越来越陌生的时代,《书法学徒记》恰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独特的纪录,还原了中国人曾经的文化生活的一个侧面——过去,我们是这样写字的。刘涛的“与古为徒”其实是以笔墨实现了一种“前现代”的生活方式,我想也正是这种生活方式给他的字迹注入了一股独特的“古气”,这本书里所有的内容都是最好的证明。

(作者:刘德辉)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