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朱丹 ‖ 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山茶

作者:朱丹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12-23 15:03:42 浏览次数:2589 【字体:

“老叶经寒壮岁华,猩红点点雪中葩”。在中国十大传统名花里,“花中娇客”山茶无疑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艳若牡丹,却无争芳斗艳之心;骨似寒梅,却无孤傲凄清之态。因着它不羡春光,戴雪而荣,凌霜怒放,经久不凋,文人也赞其“挟桃李之姿,具松柏之骨”,具谦让之德,有着虽饱受风霜摧折却尽力维持的生之尊严。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时,也能痛快淋漓地枯萎,成全春日的又一场繁花似锦。它更像一个饱读诗书、怀抱素心的大家闺秀,滇池的水滋养了她艳丽的容颜,蜀汉的风又塑造了她刚强的性子,因为内心温和淡定,所以举止舒缓从容、风华盎然。

山茶之姿

不是寻常儿女花

张翊在《花经》中把山茶列为“七品三命”,封做花中贵族。梅花虽高韵劲节,花容却稍显清瘦;桃李虽烂漫芳菲,但青春短暂;牡丹虽国色天香,但在冬日却枯容难藏,唯有山茶兼有三者之长而无其之短,的确不能被当作寻常儿女花来看待。它开在山野,有对饮天地的独立和洒脱;落在庭院,也能坦然地参与进人间的花事里。它能与至傲的梅和至艳的牡丹相邻而立,也能于无人的荒野和冷酷的冰雪相拥而眠。其品种多不计数,颜色也无一不备。浅红山茶,如粉如脂,如美人之腮;深红山茶,如朱如火,若鹤顶之珠;白山茶是“苎萝美人含笑靥,玉真妃子披冰纱”,还有“正黄旗”“黑骑士”……“万绿丛中秀靥留,更著嫣和俏”,盛放的山茶花,极尽自然之美色,极尽世间之美名。

红茶花

唐·司空图

景物诗人见即夸,岂怜高韵说红茶。

牡丹枉用三春力,开得方知不是花。

此诗咏红山茶,通篇没有正面描绘与赞美,而是采用反衬、对比手法,以国色天香的牡丹,衬托出茶花的高雅风韵。首联以一般诗人见景则咏赞,唯独对具有高韵的红茶却不怜爱,以此表明红茶虽有高韵,却遭一般人冷遇的境况。尾联以牡丹虽是春天的百花之王,但与红茶花相比,还算不得花。此句以夸张法抑牡丹,褒扬红茶花。如此贬低牡丹,虽失于偏激,但山茶的艳丽出于牡丹却又是客观事实。司空图晚年归隐中条山王官谷,几经迁移,终未出仕,其诗多表现山林遣兴、闲隐自适的情态,此诗一反唐代世人皆重牡丹的偏见,可谓眼光独到,也暗含了诗人内心的取舍。

山茶花

唐·贯休

风裁日染开仙囿,百花色死猩红谬。

今朝一朵坠阶前,应有看人怨孙秀。

贯休是唐末著名的诗僧,这首写四川山茶花的诗,立意与构思别具一格,不同凡响。诗的首句虽然点明了风定日晴的花园环境,但没有去描绘茶花盛开的场面,而将笔锋一转描绘艳红如猩血的茶花已经“色死”衰败的景象,把立意放在了“惜花”上面。后两句写落花则更是匠心独具,运用了“绿珠坠楼”的典故。《晋书•石崇传》载,贵族石崇的爱妾绿珠“美而艳,善吹笛”,被赵王司马伦的嬖臣孙秀看中,“指索绿珠”。在受到石崇的勃然拒绝后,孙秀矫诏逮捕石崇,绿珠为报答丈夫,当场“自投于楼下而死”。诗僧贯休看到茶花“一朵坠阶前”,便联想到了绿珠坠楼,将绿珠与落花融成一体,抒发了自己的惜花(人)之情,并表达了对“孙秀”残害绿珠(茶花)的怨恨。

同样写爱花惜花的还有卢肇的“花如解语还应道,欺我郎君不在家”,诗人新栽的红茶花被人移去,诗人找到茶花后以诗索之,将茶花比作自己的爱妻,真挚情意动人心魄。

山茶之骨

腊月榴花带雪红

“江上年年小雪迟,年光独报海榴知。”寒冷肃寂的冬日里,微雪轻扬,天清地旷,江雪将车声和人声都隔远了,海榴(山茶一别名)花放,艳红映素白,最是娇艳。与同样凌寒而开的梅花不同,山茶花大而繁盛,且娇媚多姿,不但不似冬日之沉寂,反倒为沉闷的冬日带来了几分热烈和喧闹。韦应物“山药经雨碧,海榴凌霜翻”、皇甫曾“淮阳卧理有清风,腊月榴花带雪红”、方干“满枝犹待春风力,数枝先欺腊雪寒”、苏轼“谁怜儿女花,散火冰雪中”、杨慎“绿叶红英斗雪开”、段琦“独放早春枝,与梅战风雪血”……文人对冷艳争春、红英斗雪的山茶的咏叹,已经超越寻常意义上对花木的欣赏,而是升华为一种感动、一种强烈的精神美感乃至生命的震撼。

邵伯梵行寺山茶

宋·苏轼

山茶相对阿谁栽?细雨无人我独来。

说似与君君不会,烂红如火雪中开。

这是苏轼在游览江都邵伯镇(今江苏扬州江都区)梵行寺写下的诗篇。诗写得既幽静又热烈:寺院中有两株山茶相对盛开,是谁栽种的呢?在冰雪未消、细雨纷纷的冬春时节,我独自来赏花。山茶花的娇艳姿色和傲然神态,任何语言都难以表达,鲜艳的红花似熊熊燃烧的烈焰,映衬着晶莹的冰雪。善于运用比喻,是苏轼诗歌中的最大特色。此诗气魄豪放,想象丰富,比喻生动、新颖、贴切,给人以美的感受。山茶花因其深冬开花,又因其花大而艳,多为红色,有“冷胭脂”“雪里娇”“赤玉环”之美称。皑皑白雪中绽放的红色山茶,岂不是如火般恣意挥洒?加之叶色深绿,枝叶粗放,愈发衬得这红艳而不俗,明丽可喜。诗僧担当和尚也有“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之句。

山 茶

明·归有光

山茶孕奇质,绿叶凝深浓。

往往开红花,偏压白雪中。

虽具富贵姿,而非妖冶容。

岁寒无后凋,亦自当春风。

吾将定花品,以此拟三公。

梅君特素洁,乃与夷叔同。

山茶花蕴含着奇特的气质,叶子凝含着浓浓的深绿。总是开出鲜艳的红花,还偏偏在皑皑白雪之中。虽有牡丹一样雍容富贵的姿容,却不似牡丹随风摇曳的轻佻妖冶。岁寒年末时节的花儿没有比它更晚凋谢的,它也是凌寒迎春最早开放的。我要重新评定花的品秩,把它列为花中的三公(古时官职中的极品)。梅花气质奇特而洁身自爱,乃是花中的伯夷叔齐。本诗前四句以雪的洁白映衬山茶花的艳红、叶的浓绿,突出山茶色彩艳丽的特点。中间四句借用“岁寒三友”的松柏衬托山茶花的坚贞品质:端庄高雅,有富贵姿,而无妖冶容;开在白雪中,岁寒而不凋。王世贞《归太仆赞》称归有光古文词“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此诗层次分明,转换自然,在平淡的文句中见出作者的新巧构思和丰富内蕴,令人读罢回味无穷。又托物言志,借山茶花这一意象,表达对有着崇高品格的人物的无限景仰与赞赏之情,也寄寓着作者高远的襟怀。

山茶之德

雪里开花到春晚

叶嘉莹先生曾提出“弱德之美”的概念。在她看来,相对于一味的索取和争夺,安然存在并承受于苦难之中,便是所谓的“弱”。而在苦难之中,有所坚持,有自己的操守,并最终完成自己,这便是“弱德”。可见,这“弱”并非软弱,而是一种在逆境中的坚守。这“弱德之美”,也如诗一样,可“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说“花之最能持久,愈开愈盛者,山茶、石榴是也。然石榴之久,犹不及山茶,山茶戴雪而荣……历春夏秋冬如一日,殆草木而神仙者乎?”古人也认为山茶有“十德”:如烁日蒸霞、寿三四百年、肤纹苍润、性耐霜雪、花放历二三月……山茶花艳而不妖、傲雪经霜、独迎春归,其花语为理想的爱、谦让,这是一种“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气度,是“入世已拼愁似海”的担当,也是“逃禅不借隐为名”的超脱。

山茶一树自冬至清明后著花不已

宋·陆游

东园三日雨兼风,桃李飘零扫地空。

惟有山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

东园里三日来下雨刮风,桃李零落被风扫得空空如也。只有山茶不惧风吹雨打开得耐久,在绿丛繁翠中又开放了数枝颜色鲜红的新花。山茶花耐寒长寿,花繁叶茂,从小寒一直到清明之后,屡开不败,风韵别致,深得人们喜爱。特别是以它和在风和日暖的春天盛开一时,一遇风雨便飘落净尽的桃李花相比,更显出其“偏耐久”的品性的可贵。此诗情与景水乳交融,语言清丽可喜,风格豪迈,语气雄浑。标题“自冬至清明后著花不已”,抓住了山茶花最突出、最珍贵的特性:吐蕊于红梅之前,凋零于桃李之后,餐霜饮雪,却树姿挺秀,繁英满枝。全诗不写山茶在长冬中的傲霜斗雪,而写在清明后斗雨战风,这正是诗人执著追求理想、爱国精神永不衰退的生动写照。 放翁一生爱山茶,一再赋诗咏叹,他另有一首诗云:“雪里开花到春晚,世间耐久孰如君?凭阑叹息无人会,三十年前宴海云”,亦是写其耐久的品行。“山茶开花春未归,春归正值花盛时”,山茶的赴冬迎春,不为彰显傲骨,而只是源于心中一句“我喜欢”。山茶的品格,就在于这一种温和的我行我素。

红山茶

明·沈周

老叶经寒壮岁华,猩红点点雪中葩。

愿希葵藿倾忠胆,岂是争妍富贵家。

古人多用葵叶和藿叶比喻下对上的赤心。杜甫有“葵藿倾太阳”,唐太宗李世民亦有“藿叶随光转,葵心逐照倾”……雪中开得猩红点点无比耀目的红山茶,不会去争妍于富贵家,经寒怒放,开得耀眼,也只是为了像葵藿向阳般“倾忠胆”而已。作者沈周是明代“吴门画派”领军人物,据载他“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然其世代隐居吴门,“决意隐遁”,一生不应科举,追求精神自由,文徽明称他为飘然世外的“神仙中人”。他的清高隐遁不是逃避,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做自已喜欢的事。正是这种静守一隅,才让他有更多的空间自创一体、自成一格。又说他交游甚广,深孚众望又平和近人,要书求画者“屦满户外”。即使是“贩夫牧竖”向他求画,他也从不拒绝。这般人物笔下的茶花,自然亦不会以张扬示人,而是静水流深、虚怀若谷。茶花的“倾忠胆”,也可看作他对自己一生理想信念的坚守。

山茶的美丽不只在花开,其花落也同样精彩。与别的花朵瓣瓣凋零不同,山茶凋零时,总是连同花萼整朵下落,如人头落地,故又得名“断头花”。这一别名,给人以壮士断腕的壮烈之感,也有不眷念过往繁华的洒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喜爱花花草草,包括那些落花枯叶。也许是因为,花开花落,也如同人的青春和暮年;人世的生灭故事,也早已蕴涵在大自然的荣枯里……喜爱的,便是这一点灵犀相通吧。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朱丹(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