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这坨“泥巴块”为何是一级文物?它见证了古代公文保密制度

作者:记者 吴晓铃 来源:20191206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9-12-06 15:06:32 浏览次数: 【字体:

四川博物院供图

文物名称“蜀郡太守章”封泥

文物年代:汉代

文物级别:一级

收藏单位:四川博物院

四川博物院32万件馆藏文物中,有一坨边长2.7厘米、厚1.3厘米的泥巴块。它看上去很小、极不起眼,却因为来自汉代,并且其中一面还有“蜀郡太守章”5个大字,成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坨泥巴,其实是汉代成都蜀郡官府所用的一块封泥。封泥,是战国至秦汉时期竹简木牍作为书写载体时,一种避免重要文件被偷拆的方式,其原理和后来常见的火漆封书信类似。一块小小的封泥,不仅是古代官府文书保密制度的见证,也成为今人研究古代官制、文字演变的珍贵材料。

□本报记者 吴晓铃

古代公文这样保密

现代社会,涉密的官方文件,往往有一套保密的传递方式。人们见得最多的,当属高考试卷。为了表示试卷中途没被拆看过,监考老师往往会当着学生拆开完整的封条。而在战国至秦汉时期,竹简和木牍作为书写材料时,这种封泥就类似封条,起到防止文件和书信被偷拆的作用。

四川博物院馆员成吟介绍,在纸张没发明以前,中国从战国时期开始,公私文书便大多刻、写在竹简木牍之上。它们封发时,会卷裹起来再用绳捆绑打结放置在封泥木匣中,木匣填满软泥封闭,泥上加盖印章。收件人打开文书前,只需要验证封泥上钤的印章是否完整,便得以知悉文书有没被人拆看过。

史料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咸阳宫“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中央各公卿机关、全国各郡县的奏章便向这里源源汇集。奏章被送到章台,值守吏要呈送秦始皇亲自验查,封泥完好,确未被奸人私拆偷阅,才拆封御览。

拆封后,封泥往往会损坏较多。意外的是,这块汉代“蜀郡太守章”的封泥,居然将5个字完整地保存下来,因此相当稀少而珍贵。封泥历经上千年,钤印之处还保持着朱色,“蜀郡太守章”5个字字体为小篆,古朴的秦风汉韵扑面而来。

这块封泥曾收藏于故宫博物院,1956年由故宫调拨回川,从此收藏于四川博物院。

小封泥中有大千世界

一块小小的封泥,为何能够评为一级文物?这不能不提到其承载的丰富内涵。

成吟说,封泥最早发现于清代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当时,四川一位农民在田间采挖山药时,发现一个窖坑,从中起出不少比铜钱略大的扁泥块。他发现这些泥块上都有一些阳刻的看不懂的文字,觉得奇怪,遂拣出带回家中,多达100余件。这种古代官文的附带部分,由此打开一扇了解历史的大门。

“它的历史价值、文字研究价值以及艺术价值,都让相关研究人员醉心其中。”成吟介绍,封泥上加盖的印章,往往是行政机构。这就有助于了解古代官制、行政区划、地方名称等历史信息,印文中的许多地名,还可以补充、订正文献的讹误。历史上,蜀郡自秦朝就开始设置,治理都江堰的李冰就曾出任这一官职。“蜀郡太守章”封泥为汉代遗物,它以实物形式佐证了汉承秦制,历史上的成都,依然沿袭着秦朝设立的蜀郡以及太守制。

对于研究中国文字和篆刻艺术的人而言,封泥也是难得的实物材料。成吟介绍,秦汉时期的文字,上承甲骨文、金文,下启隶书、楷书,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封泥因为都是官用,所以文字非常规范,保存了文字的原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这枚“蜀郡太守章”,在改用隶书的汉朝依然使用篆书字体,普通百姓看不懂,恰恰显示出官府印章的神秘与威严。“此外,秦汉时期,也是中国玺印发展极为充分、艺术风格表现成熟多样的阶段。封泥留下这一时期印章艺术的真实遗迹,成为晚清以来文人篆刻家借鉴的对象。著名画家吴昌硕、近代篆刻家邓散木等,都曾模仿过封泥的艺术样式。”

来源: 20191206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