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张华 ‖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今日中秋节

作者:张华 来源:四川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9-13 10:55:31 浏览次数:1385 【字体:

本文同时在封面新闻发布 ,作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市县志工作处 张华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据说,农历八月十五日夜,月球距地球最近,因此此夜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看起来更圆、更明亮。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相传这与元末浙东起义军首领方国珍有关。方国珍长期割据庆元(宁波)、台州、温州三路,他的母亲每逢正月初一和十五都要吃素念佛。为了能让母亲一起过节,他下令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日夜再行赏月,名为“追月”。

受中华文化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中秋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 源

第一种说法,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古人经长期观察认为,月亮的运行同农业生产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关系,因此祭月就成了祈祷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祭祀活动。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节气在八月内,受闰月影响每年秋分日期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俗随时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第二种说法,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春播、夏收、秋获、冬藏是主要的劳作活动。土地收成的情况,对于以此为生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人们对于土地有深深的敬畏之情。每到春天播种之时,都会祭祀土地神,祈求土地神赐予五谷丰登,这种活动被称为“春祈”。到了农历八月中旬秋粮收获之际,人们要祭祀土地神,为拜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称为“秋报”。后来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八月十五这天作为节日。农历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称为“中秋节”。

发 展

在中秋节的演变过程中,古老的礼俗与众多神话传说及中华传统文化中其他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重要节庆。

“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唐朝初年,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唐代中秋赏月宴饮之俗已颇为盛行,不过主要是文人和官吏在夜间赏月和玩月,还没有在民间广泛流行。中秋之夜,亲友聚集在一起,一边宴饮,一边赏月聊天。此时的赏月活动带着浓厚的思乡、盼望团圆的感情。

宋代,中秋节成为一个隆重的节日,并开始在民间盛行。此时的中秋节跟唐代相比,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唐代主要是中秋当夜宴饮赏月,宋代则是全天都过节,甚至之前几天就用心准备;二是唐代中秋节活动的主角是文人、中上层家庭,唐朝中后期一般百姓开始参与,到了宋代就更加踊跃、热烈。中秋节日益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甚至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和东南亚等地逐渐传播开来。此时,中秋始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并且此时有了“团圆节”之名。《帝京景物略》载:“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传统活动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祭月 拜月 赏月

祭月,最早是一种皇家的祭祀仪典,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宋代起秋祭月习俗开始成为求月神赐福,男人求功名利禄,女人则求貌美如仙。宋代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录》中记载:“……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颜如皓月。”中秋拜月的来历还有一则传说故事,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而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明代书中也有许多关于中秋拜月的记载,如《帝京景物略》载“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观 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和明代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都有中秋观潮的记载。直至今日,钱塘观潮仍是浙江中秋节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和海外众多的炎黄子孙。

燃 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早在宋代燃灯之俗就已盛行,周密《武林旧事》记载:“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烂如繁星,有足观者。或谓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美观也。”

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中秋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中秋燃灯的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猜 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为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吃月饼

月饼作为一种形如圆月,内含佳馅的食品,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当时俗称“小饼”“月团”。诗人兼品味家的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而被称为“月饼”,则始于南宋。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蒸作饮食》和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里,都出现了“月饼”一词。不过当时的月饼与中秋节毫不相干,只是一种蒸作食品。中秋节食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则是在明代,这时的月饼已是圆形,而且只在中秋节吃,是明代起民间盛行的中秋节祭月时的主要供品。《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后来随着历代的演变,月饼的品种及花样越来越丰富,制作工艺更新,风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古老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传统。

赏桂花 饮桂花酒

农历八月,古称桂月,此月是赏桂的最佳时期。桂花开时,芬芳馥郁,香飘数里。人们经常在中秋时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已成为一种享受。

烧 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民间传说烧塔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也有传说这种习俗与汉人约定在农历八月十五这天于宝塔顶层点火为号、起义反抗元兵有关。

诗 歌

古代文人喜欢在中秋夜吟风弄月,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人们从这些诗句中,或许能感受到别样的中秋诗情!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嫦 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来源:四川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张华(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市县志工作处)

来源: 四川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