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 ‖ 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榴花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农历五月,正是初夏时节,莺声渐老、花事阑珊、春光远逝……还来不及为曾经姹紫嫣红开遍的春色悲伤惋惜,嫣红似火的榴花便已在绿荫间热烈燃烧、鲜亮夺目,似乎是为着即将到来的惊天动地做着伏笔。因为榴花,五月又被称为“榴月”。榴花“丹葩结秀”、热烈奔放又平凡质朴,榴花照水,照出了深宫闺阁中的繁华与哀怨,然而更多的是照出了红尘中的人间烟火,照出了寻常百姓的希冀与梦想。
五月榴花照眼明
榴花与初夏时节
古往今来,吟咏夏天的诗词并不多,大概是夏不如春之生发与秋之凋残那样让人心生感动。可夏天仍以它独有的绚烂——烈日狂风、绿树浓荫,让人感到宇宙广阔、生命浩瀚。“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孔绍安《侍宴咏石榴》),榴花因为到中原的时间比其他植物晚,所以赶不上春天,但其花瓣层层叠叠,恍若剪碎的红绡成团,一簇簇如丹似火,在众芳摇落之时,独占芳妍,为初夏时节增添了一番别样的景致。
似火石榴映小山,
繁中能薄艳中闲。
一朵佳人玉钗上,
只疑烧却翠云鬟。
——杜牧《山石榴》
古典诗词中,文人多用玛瑙、琥珀、赤玉等来比喻石榴花的“红”,估计是觉得仍然难尽其美,于是,他们又以“火”喻榴花。此诗抓住榴花最引人注目的颜色,写尽了榴花的如火似霞、耀眼夺目。佳人采来榴花插在玉钗上,诗人却担心这如焰的赤红会把姑娘的鬓发烧了。这一新奇精巧的比喻可谓神来之笔,把“火”渲染得迫在眉睫!元代诗人张弘范《咏石榴》写道:“游蜂错认枝头火,忙驾熏风过短墙”,蜜蜂误将枝头的榴花认作火焰,匆匆乘风逃走,运用夸张手法,把花的红艳、蜂的惊惧写得活灵活现,令人莞尔。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亦写作“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苏轼《阮郎归》
这首词描述了一幕“无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词人信笔点画,展示了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显得淡雅清新、闲适宜人而又富于生活情趣。词的上阙以视觉(绿槐、高柳)、听觉(新蝉、棋声)和触觉(熏风),描写了清和初夏的静之美。下阙以视觉落笔,小荷为微雨翻动而迎风摇曳,榴花因雨的洗礼更红如火焰,少女端着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般圆润晶亮,写出了初夏的动之美。全词充满了美好清新的勃勃生机和青春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作品中活泼健康的少女形象,与初夏时节富有生气的景物一起,渲染了一种和谐、清丽、灵动的情调,令人流连忘返。
“山崦谁家绿树中,短墙半露石榴红。萧然门巷无人到,三两孙随白发翁”(戴复古《山村》)描绘了一幅初夏时恬静闲适的山村景象。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写初夏:“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天初晴,山中飞鸟相逐,如流的琴音与三尺飞瀑相和,白云与修竹相映,如此美妙,如此悠然。虽然没有春花、秋月相伴,亦是人生好时节。
芙蓉为带石榴裙
榴花与美人情感
石榴花与中国的服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许是因为石榴花像舞女的裙裾。梁元帝《乌栖曲》中有“芙蓉为带石榴裙”之词,于是,榴花与美人就有了联系,“石榴裙”的典故缘此而来。“路远无由寄,徒念春闺空”(魏澹《咏石榴》),南朝诗人魏澹将石榴花比作思念中的闺中人,可见石榴花在当时是美丽女子与纯洁爱情的象征。时至今日,说男子被美人美色所征服,也可称之为“拜倒在石榴裙下”。
深色胭脂碎剪红,
巧能攒合是天公。
莫言无物堪相比,
妖艳西施春驿中。
——施肩吾《山石榴花》
诗人将石榴花想象成天公攒合的深色胭脂,生动贴切。接着进一步把石榴花比作春驿中的美女西施,表现了石榴花的美丽神韵!唐代诗人于兰咏《千叶石榴花》:“若教移在香闺畔,定与侍人艳态同”也是将石榴花的娇态与香闺中的美女相类比,说石榴花和美女一样娇艳动人,人脸与石榴花相互辉映,写出了石榴花的娇艳之态。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中也赞道:“花中此物是西施,鞭蓉芍药皆嫫母”。
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
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
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
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
无由共攀折,引领望金扉。
——李白《咏邻女东窗海石榴》
鲁地少女的东窗外,有一株世上罕见的海石榴。罕见的既是石榴,也是美丽的少女。这一“花面交相映”的情景,构成这幅东窗海石榴图轴的最美的部分。无物可比拟海石榴的光辉和清香,红花绿水,极具色彩美。出于对海石榴的喜爱,更是出于对少女的爱恋,诗人情愿让自己变成东南向的石榴枝,去拂动鲁女的罗衣,可见这爱之强烈、这痴情之浓郁。可惜天不遂人愿,诗人内心衷曲难以表露,只能伸长脖子痴痴地望着那近在咫尺却又似乎远在千里的金扉而惆怅,表现了诗人强烈真挚又微妙细腻的情感。
凤尾香罗薄几重,
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
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
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
何处西南任好风。
——李商隐《无题》
李商隐多组《无题》诗,大都描述了饱蕴期待痛苦又难以言明的爱情与其时隐秘复杂的感受。此类诗常用比兴手法,于撷彩妍华的光艳密丽间透出悱恻缠绵情味,读来虽荡气回肠,然本来的事源却难以确指,故生出纷纭歧义和迷离之感。此诗也是如此。颔联中一“石榴红”便引出如“石榴酒”“石榴裙”和“石榴花”之争。叶嘉莹先生更倾向于“石榴花”之说,认为此说既表现出眼前鲜明之意象,又暗示一种春去夏来的时间流逝之感,而在“断无消息”的期待中,因见石榴红绽,益加深其期待的寂寞之感,同时也不免有一种春光已远年华长逝的哀伤。他的另一首《石榴》诗,咏叹榴花的娇艳和果实的甘甜,还将石榴果的“红”与桃红相比较,暗示心爱女子比瑶池中的碧桃还要俏丽高贵!可即便如此,也只能是“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表达对红颜老去的哀痛、对逝去爱情的悼念。
以榴花来表达人生感慨的还有韩愈的《榴花》“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娇艳的榴花在人们漠视的冷遇中,百般无奈地飘落在长着苍苔的地上,如同虽满腹才华如榴花般灿烂的诗人,也只能和青苔一样平凡的人混迹在一起罢了,全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失落与落寞。
任人采弄任人看
榴花与情怀志趣
诗是什么?人为什么作诗?《毛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钟嵘《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天地阴阳之气催动万物,而这万物变化又感动了心中的性情,表现出来就是诗。诗是最美最精微最敏感的文学形式,有的诗里有深沉的愁绪,有的诗里有解决的办法,有的诗里有远大的志向……世间有多少种诱惑,诗里便有多少种追寻。
一丛千朵压阑干,
翦碎红绡却作团。
风袅舞腰香不尽,
露销妆脸泪新干。
蔷薇带刺攀应懒,
菡萏生泥玩亦难。
争及此花檐户下,
任人采弄尽人看。
——白居易《题山石榴花》
此诗前两联说,栏杆外盛开的一丛山石榴花开得非常繁盛,千万朵红花像剪碎的红绸簇成一团一团,经风摇曳似舞腰轻摆,芳香不尽;夜露打湿了美丽的花朵,日晒露逝,如美人脸上的泪痕新干。后两联说,蔷薇花虽美却带刺,人们懒于攀折,荷花虽美但生长在泥水中,人们很难赏玩。它们都比不上山石榴花生长在屋檐下,任凭人们采弄,让人们尽情观赏。诗中赞美山石榴花的娇艳美丽,歌颂了山石榴花平易近人的品质。全诗比拟新颖,构思精巧,措辞妙丽,意境绝佳,也体现了白居易的一种平民化的审美情趣。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陈与义《临江仙》
此词为陈与义流寓邵州(湖南邵阳)时作。时为建炎四年(1130年),陈与义避乱天南,再逢端午佳节,他追忆起中州盛日,不免凄然以悲。上阙“高咏”二句,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和节序匆匆、报国无门之恨。“榴花不似舞裙红”句意隐晦,既是怀旧,也抒发了对主和派满足于眼前歌舞升平的愤懑。“无人知此意”更是一种孤愤的感慨。下阙“万事”一句,饱含了作者对家国离乱和个人身世的喟叹。“戎葵”与“榴花”都是五月的象征,词人借蜀葵向太阳的属性来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和旷达情怀,然而满腔豪情,只能通过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来表现出来。张榘在《念奴娇》里也用“榴花”作喻,抒写报国无门的悲哀。“熏风窗户,榴花知为谁裂”,一个“裂”字,写出了榴花的分裂凋零,更写出了国土的衰落和分裂,举重若轻地表达了作者满腔忧国忧民之情。
以榴花之“红”抒写壮怀激烈、抒写家国情怀的“传统”也延续到现当代。且看诗人叶文福咏《石榴》:“哪里是开花?分明喷火/每一朵火山喷吐火焰的诉说/哪里是喷火?分明喷血/没有血便不是五月/便无力冲破冰封的死寂,三月的温和/待一场大火神圣地熄灭/没有挽歌,痉挛的高枝悄然挂果/且以自己撕裂胸脯的壮烈/倾吐出满腔凝结的火种/以死亡迎接最后的收获”。在这里,石榴的“红”是鲜血,是碧波中迸出的火星,是一场真真切切的搏杀,水光四溅处热气腾腾,让人心生悲壮之感。
又忆起一篇诗稿《台儿庄的炮火震地撼天——1938年4月台儿庄战地诗稿》“……我凝望着石榴花开一片片,它象征烈士们把血肉奉献!它象征军民奋勇的精神——赴汤蹈火,恐后争先;石榴花开红艳艳,它照亮了可爱的锦绣河山,它鼓舞了军民斗志愈战愈艰,呵,祖国最后的胜利终会换来新天”。
如果说在战争年代,榴花的红象征着烈士的鲜血,象征着军民奋勇的精神。那么,在和平年代,榴花的红则象征着老百姓期盼的繁荣美好、红红火火的日子。这一树红,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也寄托了千百年来老百姓心中最朴实的渴望。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朱丹(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省情信息工作处)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