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雨水节随感‖黄钢
雨水节随感
黄钢
临江仙・雨水
细雨如丝滋大地,云烟漫卷山川。檐前滴答韵无边。旧枝生紫气,弱柳绽娇颜。
小径飘香原野旷,溪流舒缓潺潺。田间农事已开篇。春晖才送暖,新岁又添欢。
雨水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通常在每年2月18日或19日开始,标志着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
关于雨水节气,有很多故事和传说。“獭祭鱼”就是一个很有趣味和寓意的传说。相传在雨水时节,水獭开始捕鱼,它们会将捕到的鱼整齐地排列在岸边,仿佛在祭祀天地。这种行为被古人视为春天到来的信号,象征着自然界的生机开始萌动。这个画面生动且富有仪式感,展现了自然界的神奇与和谐共生。不得不说,我们的老祖宗极具智慧,这些传说正是人类生活理念和生存状态的折射。
“撞拜寄”也是雨水节气的习俗,虽流传范围不广,但在四川等地偶尔可见。父母会带着孩子在人群中寻找合适的“干爹”,希望借助“雨露滋润”的寓意,让孩子健康成长。记得小时候就看到过这样的情景,母亲背着幼小的孩儿,在桥上、树下、村口、三岔口等着,第一个撞上谁就拜谁为“保保”(干爹干妈)。
还有“回娘屋”的风俗。在雨水节气,出嫁的女儿会回娘家。生育了孩子的妇女会带上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而未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红裤子,寓意早日怀孕。由于雨水节常与元宵节重叠,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此时,人们在庆祝元宵节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京剧舞台上常上演与雨水和元宵节相关的剧目,如《元宵谜》《遇龙酒馆》等。此外,家喻户晓的歌曲《回娘家》也展现了这一风俗。
雨水时节,气温回升,降水增多,是春耕的重要时期。农民们开始忙碌起来,为冬小麦、油菜等农作物进行春灌、施肥和除草。菜农也不轻松,冬季种下的菜生长迅猛,产量大增,导致菜多价贱,有时甚至只能送给别人。平时买菜时,我们不妨少还些价,多买一点,他们的善良和乐观值得我们支持。
雨水节的春天气息,总能触发文人墨客的灵感。唐代诗人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词生动地描绘了雨水时节的春意,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美好。土地苏醒,万物复苏,春雨绵绵,草长莺飞,惠风和煦,紫气东来。
雨水节气不仅是一个自然现象的节点,更是中国文化中充满诗意和生活智慧的象征。在这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的日子里,被寒风冷雨围困久了的人们,去拥抱春天吧,那里有诗和远方。“吹面不寒杨柳风”,浪漫的季节会带给你浪漫的气息。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黄钢
供稿: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