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传统文化】古老“羌年”绽放现代活力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4年12月9日第4版 发布时间:2024-12-12 17:33:38 浏览次数: 【字体:

古老“羌年”绽放现代活力

中国文化报记者 王雪娟

202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通过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同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村的乡亲们和游客亲切交流。石椅村聚居着羌族同胞,瓦尔俄足节、舞龙灯、庆“羌年”、祭山会等羌民俗活动保存至今,成为羌俗风情的名片。

图片

2024年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审议并通过“羌年”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2月6日晚,石椅羌寨内灯火通明、喜气洋洋,羌族儿女们欢欣鼓舞,为“羌年”“转名录”的好消息载歌载舞。

图片

在四川,一年一度的“羌年”活动盛大热烈,活力满满。随着各地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的推动,“羌年”不再只是一个节日,更在保护羌族传统文化、带动当地文化生态旅游和乡村特色旅游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羌族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四川的30余万名羌族群众主要聚居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以及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等地。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羌族同胞会迎来一年一度的传统新年,随后的三至五天里,羌族群众举寨团聚、祭天祭祖、祈福驱秽、庆祝丰收。

图片

“在‘羌年’的夜晚,整个羌寨变成一片欢乐的海洋。”绵阳市首批“乡村文艺人才”陈明海对参加的第一次“羌年”活动记忆犹新,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手持羊皮鼓、羌铃等乐器,跳起欢快的沙朗舞。祭祀过程庄重而神秘,让人沉浸在羌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祖先的怀念中。村民们燃起篝火围坐一起,品尝着手抓羊肉、酸菜面块等羌族特色美食,大家举杯共饮,边唱边跳,欢声笑语不断。

图片

绵阳北川是“羌年”的重要传承地之一,当地通过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让古老的羌音广为传唱。12月7日晚,北川禹王桥头,身着绚丽传统服饰的羌族同胞与各地游客齐聚一堂,共赴快乐乡音演唱现场,为观众们呈上一场独具羌族文化特色的音乐盛宴。

图片

“‘羌年’已成为北川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每年农历十月初一都有五六十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来北川过‘羌年’。”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熊英说,北川高度重视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探索非遗融合创新路径,精心打造了“非遗+旅游+演艺+研学+通航”等文旅体验新场景,带动了当地文旅融合发展。

“羌年”背后蕴藏的是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北川坚持“文旅兴县”的发展思路,在弘扬羌族文化上做文章,以特色活动带动乡村旅游,建立了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链长制”,落实2000万元专项奖励扶持资金和2000万元乡村振兴基金、300万元文化专项资金,吸引大批文化专业人才,形成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北川模式。

图片

以石椅村为例,当地依托独特的禹羌文化特色,打造了“非遗+旅游”“文化活动+旅游”“生态农业+旅游”三大特色产业,全村人吃上了“旅游饭”。2023年,石椅村接待游客4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0万余元,人均收入达6.7万元;带动片区接待游客156.5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72亿元,各族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此次‘羌年’的‘转名录’,再次确认了全世界对‘羌年’非遗价值的认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四川大学教授李锦建议四川各地加强对“羌年”的整体性保护,进一步激发民众保护意识,在村寨文化实践中开展保护工作,尊重各地“羌年”期间文化活动不同的表现形式,保护其多样性面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4年12月9日第4版

作者:中国文化报记者 王雪娟

图源:文化北川公众号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