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浩荡之河
中华文明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浩荡之河
杨献平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中华文明堪称人类历史上最恒久的一条百川汇集、万涓成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浩荡之河,其源头是涓涓细水的晶莹透亮,是辽阔河山的芬芳烂漫;是马蹄飞奔的青草如茵,是白雪飘飞的瀚海阑干,是执犁日暮的汗水笑脸,是镰刀飞舞的丰收喜悦,是醉卧沙场、马革裹尸的铁血气质,是上下一心的位卑忧国与登高望远。数千年来,无论是在怎样的环境当中,无论秉持哪一种习性风俗,东方大地上的人们急难险重之时携手共进,在民族大义面前同仇敌忾,在寻常光景里互帮互助,百折不挠、愈挫愈勇,守正创新,以无与伦比的韧劲儿和强大的思想力,绵延不息且独立自强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民族文明历史,从一开始就独特无二、与众不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与变革意识的灿烂的人类文明,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奇彩之光,也是无数先辈在迢遥时空中不断继承、弘扬、变革和创造的群星璀璨。中华文明的历史,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也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更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大风起兮云飞扬”,也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智慧、仁爱、血性、光明,合纵连横亦守正持中,尊德尚贤,和睦乡里,互融互通,无论是哪一个民族,都从血脉和文化上相亲相近,相爱相助,勇于斗争更爱好和平,梦想高远却总是脚踏实地,时不我待亦热爱岁月静好,独立自主又和合万邦。既“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又“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既“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又“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既“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数千年来,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从“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到“为人民服务”,无论艰难困苦、波澜不惊还是太平盛世,中华民族总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怀天下,体恤万众;身在一隅,敬天悯人,体现的是中华文明兼容并蓄、拼搏进取、无畏前行、刚柔相济的伟大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作为中国唯一的千河之省,万山之地的四川,从来就与中华文明同气连枝,四川历史文化底蕴之丰富深厚,人文遗迹之众多和斑斓,无不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三星堆的青铜大立人、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司马相如、扬雄的辞赋以及欧阳修、李白、杜甫、陆游的诗词文章,都在表达和书写一个主题,那就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与伟大的中国精神。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巴蜀考古新发现,不断惊艳世界;治蜀兴川战略的波澜壮阔,高亢激越,无不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强大凝聚力,也在表达着人民创造历史,中华文明恒久不息,历久常新的勃勃生机与无尽生命力。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献平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