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端午特辑】端午节习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6-10 14:53:36 浏览次数: 【字体: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另有“重五”“重午”“端节”等名称。端午节的日期在农历五月初五,因“初”有开始的意思,“端”也有开始的意思,所以,初五又叫“端五”。古时,端午节还有“浴兰节”之名,因古人有在这一天用兰草汤沐浴的习俗。但今天的端午节很多活动都与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屈原,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心如刀割,五月五日,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他。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到了唐朝,端午便被正式规定为大节。而且,除划龙舟的祭祀活动外,又增添了挂菖蒲、插艾叶等习俗。

龙舟竞渡,相沿至今,虽各地规模大小不一,但形式内容大同小异。顺庆最早记载端午节划龙舟是明正德年间,顺庆知府皇甫录《下陴纪谈》:“顺庆以端午日赛社,作蛟舟,为水戯,舟制甚狭,仅可接膝,长短以人之多寡为差。皆相对持桡。船首击钲鼓。尾扬旗各一人。呼噪鼓勇。以趋先为胜。予诗有‘踏浪蛟船惊电掣,殷江鼍鼓忽雷同’之句,谬为士林所赏。”顺庆制造龙舟,从开工到成舟下水,有一整套民俗仪式。造舟前,要设祭台点香、烧纸、放鞭炮祭拜龙王,以借神威,求其保佑龙舟制造顺利完成。一支龙舟在经过选料、加工、铺底板、敲凉子、圆舫子、上龙头龙尾、竹麻扦船收缝、抹灰、上桐油等工序制造成后。龙舟还要彩绘装饰一番,船头要装上雕镂精美的龙头,船尾配置生动鲜活的龙尾,船体的外围要涂上本队特有色彩,队员的服装,乃至划舟的桡桨、锣鼓都要画上五颜六色的图案,加上帅旗、尾旗、三角旗、挂彩等装饰,龙舟本身就成了一件艺术品。正式比赛前,祭拜龙头的仪式更加庄重而热烈。一大早,船员们便来到江边,在自己的龙舟前设置祭台,鸣响鞭炮,燃香献供,祭拜“龙王”。船员们跪在江边的鹅卵石滩上,毕恭毕敬地手持三炷香,对着龙头虔诚三拜,然后将壮行酒一饮而尽,随后一一登船,在鞭炮的爆鸣和硝烟中将龙舟划向比赛集中地点。

民国时期,几乎每年端午节,南充各地都要举办龙舟竞渡活动,尤以南充县城为甚,沿嘉陵江的渔溪、罗家(现称江陵)、龙门、青居、李渡等乡镇也常举办划龙舟活动。1952年、1953年,龙门镇曾连续两年举办龙舟赛。1955年,南充县在鹤鸣山下嘉陵江段举办龙舟赛。每届参赛龙舟少则七八艘,多则十几二十艘。参赛人员多来自船工桡夫、码头工人和渔家游泳能手。龙舟赛活动还有抢鸭子(抛下醉酒的鸭子,给抢鸭子的选手增加难度)和抢“猪尿泡”。1983年、1984年,南充市、南充县联合举办两届龙舟赛,尤以1984年南充市为甚,参赛龙舟28艘,参赛队员210人,参赛队17个,其中有2个女队;一队是南充绸厂女子龙舟队,一队是新建乡女子龙舟队,女子龙舟首次在嘉陵江面亮相,并夺得亚军。嘉陵江两岸观众多达数万人。

端午节吃粽子是顺庆民间长久盛行的习俗。而且,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有关粽子由来的神话:相传在汉朝时,汨罗人何俊在江边行走,忽见屈原迎面而来,面黄肌瘦,愁眉苦脸。何俊问屈原:“三闾大夫!你怎么成了这个模样?”屈原回答:“你们祭我,投入江中的米饭、菜肴都给蛟龙吃了,我无法吃到,所以饿成这个样子。以后饭菜可用芦竹叶包裹,灯芯草捆紧,蛟龙就不敢吃了。”后来,人们据此做成了粽子。唐明皇曾有诗:“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之句。随着社会进步,粽子花样逐渐翻新:有裹肉的荤粽,也有不裹任何东西的凉粽。还有用八宝饭包的八宝粽和用花生、瓜子、莲子、芝麻、核桃仁包的五仁粽,形状上有三角锥体形、四角枕头形、斧头形、尖脚形等。

端午节挂菖蒲、艾叶起于唐朝末年。传说公元874年,黄巢随王仙芝起义。那年,黄巢带一队人马进入江西。他们来到一个村庄,到处都找不到吃的,肚子饿得咕咕叫。村子里有个老太婆就告诉黄巢,是地保把粮食藏在房子下面的地窖里,黄巢立即命令将士照老太婆说的去挖。结果挖到了大批粮食,解决了部队吃的问题。几天后,黄巢的队伍离开村子时,特意告知老婆婆,明年起义军要打到长安去,在端午节前后要经过这里,到时候你要采些新鲜菖蒲和艾叶挂在门上,我的部队见了,就知道你家是好人,不会伤害您老人家。第二年端午,老婆婆按照黄巢的话要全村人都在门上挂菖蒲和艾叶,黄巢的起义军路过这个村子时,秋毫无犯,全村人平安。这件事便很快流传开来。从此以后,每年端午节千家万户的门窗上都挂满菖蒲和艾叶,这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叶和菖蒲对人体有一定防病作用。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的习俗虽颇为久远,但顺庆百姓仍记忆犹新。传说,在香囊内装好朱砂、雄黄、香药,再用丝布外包,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清香四溢、结成一串的小香囊,不仅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还有辟邪驱瘟的说辞。这天人们还有喝雄黄酒的习俗,喝完酒后,将酒杯中的雄黄抹在小孩的额上、脸上、耳朵等;午后,用雄黄、大蒜泥兑水遍洒屋里墙脚以防虫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南充市顺庆区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