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文化传承】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立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三重意蕴

来源:川观新闻 发布时间:2024-06-03 15:44:50 浏览次数:280 【字体:

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立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三重意蕴

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我们党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去年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归纳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阐述了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并发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号召。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文化使命的理论基础和根本遵循。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总和,涵盖了中华民族现代化的物质条件、生产方式、制度体系、价值观念、文化艺术、生活方式等。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从宏观上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特征。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民族个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华文明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正是“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文明特质,更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民族个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高屋建瓴地概括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其中排在首位的是“突出的连续性”。以巴蜀为例,远在旧石器时代中国最早出现的“巫山人”“资阳人”就在此地生活;新石器时代的巫山“大溪文化”等显示了巴蜀文化孕育期的文化特征。宝墩文化是巴蜀从古文化发展到古城文明的标志,此后,蜀、巴、苴等古国出现,三星堆等出土的青铜器、玉器等众多文物体现了巴蜀文化的发展;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后,巴蜀逐渐成为同风同俗的区域文化共同体。晋常璩《华阳国志》开启了中国地方志编纂的先河,此后一系列地方史志都连续记载了巴蜀文化数千年的延续发展,从未中断。“一滴水可以见太阳”,巴蜀文化的连续性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缩影之一。

中华文明在历史进程中始终保持着突出的创新性。产生了节气岁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涌现了四大发明等惠及人类的发明创造,提出了诸子百家等内涵丰富的思想学说,建设了都江堰、万里长城等泽被后世的雄伟工程……“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巴蜀对外交流有蜀道、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古代交通线路体系,见载于《史记》的丝绸之路畅销商品“蜀布”“邛竹杖”“蜀枸酱”三种均为蜀产。李冰开凿都江堰、落下闳编制太初历、文翁开石室办郡学、张道陵创道教;漆器、火井、雕版印刷、交子等巴蜀发明创造成为世界之最的中国名片等,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创新性的巴蜀体现。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早在先秦的“天下观”“大一统”等思想上就有所体现。前者在西周分封时期,就有王都所在的“中国”与“诸夏”的分别,与“华夏”“宅兹中国”等概念相伴而生,是中华民族共同性的体现,是对中国相对隔离的自然地理空间由想象到实践的历史过程;后者雏形最早可追溯至《春秋公羊传》,后经孔孟、荀子等的论证,成为仁义教化的思想理念“大一统”观念。“天下观”“大一统”的思想与实践,成为了中华民族能够发展壮大的核心因素。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尚书》记录了武王伐纣时的蜀、羌、濮等八大盟国、《礼记》记录了“五方之民”等少数民族生活状况,均将四边少数民族纳入典籍,维护了和谐有序的治理秩序,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治理边疆少数民族的理念。“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等不同文化相处之道由此萌芽,是早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体现。

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以和平支撑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以巴蜀文化举例,它从诞生开始就向北与中原文化交流,向西与秦陇文化交融,向东向南则与楚文化相遇,并影响及于滇黔文化。巴蜀人民爱好和平,亲仁善邻。在战乱之时,巴蜀地区时常起到民族复兴基地和政权安全屏障的作用。如在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巴蜀地区成为中国抗日战争所需物资、兵源的主供区,内迁学术和学校机构的主要承载地,为抵御侵略、捍卫世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三大体系”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理论支撑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明发展结果,因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基础的支撑。加快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建设,成为刻不容缓的时代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解决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三大体系”所涉及的重大理论问题,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理论支撑。

深入发掘史料,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中国各民族的联系,开始于交往,强化于交流,推动了交融,形成了经济上互动、文化上互鉴、民族间互融的景象。以巴蜀而言,司马错入蜀“移秦民万家实之”揭开了四川八次移民史的序幕,西晋氐人建政成都且以“成汉”为名,僚人入蜀,吐蕃东进,宋蒙相争于蜀,满蒙八旗驻扎成都“满城”,“湖广填四川”,抗战时期全国民众入川,当代三线建设……中华民族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过程在巴蜀完美体现。搜集历史岁月中的丰富史料,需要以宽广的学术胸襟,以广泛的民族学、民俗学、神话学等多学科的视野,立足各类传世文献,充分利用考古与文物新发现,同时扎实进行田野调查,寻访各类濒危民间文献并系统化整理,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

加大理论阐释,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话语体系是原创概念、知识体系、思想理论的总和与外在表达形式,中国自古就有重视原创话语建构的漫长学术传统。从先秦“五方之民”,到此后漫长历史进程中“民”“族”“种”“类”等单音词、“民种”“族类”“部族”“民族”等双音词,到现代意义“民族”这一“舶来词”19世纪末叶传入中国,以及梁启超1902年最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李大钊1917年阐释“中华民族”的概念,1934年蔡元培提出“民族学”一词等,表明国人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构的努力,从未中断。此后学者提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如顾颉刚1939年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费孝通1988年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在各方的持续努力下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的建构不断推进完善的结晶。新时代,学界更需要在多学科交叉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借助当代科技手段,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原创概念、知识体系、思想理论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牢牢掌握这一领域学术话语的主动权。

强化学科整合,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然要立足鲜明中国特色、中国立场以及深厚的学术基础,从研究方法、基本范式到基本问题、原创理论、整体框架,进行科学、客观的理论阐释与系统建构,并在实践检验下不断完善丰富。只有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中华民族发展史与“两个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才能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建设,离不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首要实践路径就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这些重要论述,是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的进一步阐述,强调了在更长时间段里看待中华民族发展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中的营养,是中华各民族的智慧结晶。这一系列的精神追求,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奠定了坚实的历史根基。可以说,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大意义、重要任务和工作要求,为新征程上做好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因此,坚持“两个结合”,上述“四个与共”理念,与“四个共同”“五个认同”“四对关系”,到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五大实现路径,努力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让各民族文化上互补交融、经济上互通有无、生活上相依相伴,推动构筑共建、共有、共享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而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历经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必由之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来源:川观新闻

作者: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王 川(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成都西南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 川观新闻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