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传统文化】宜宾名楼掠影‖蒋德均

作者:蒋德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5-17 15:22:49 浏览次数: 【字体:

宜宾名楼掠影

蒋德均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河中,名楼文化(包括楼台亭阁轩榭等)是历史和先辈留给我们的珍贵实物财富,是厚重的历史文化的象征与见证,它承载了先人极高的智慧创造和特定时期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悠久的名楼文化见证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沧桑,奇巧精美的建筑艺术,渗透着民族建筑的精髓和科学技术的精华。名楼文化集历史、文物、艺术、文化及自然景观与人文遗产于一体,已成为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瑰宝。比如我国古代四大名楼山西运城鹳雀楼、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北武汉黄鹤楼和湖南岳阳岳阳楼,其建筑之独特、雕饰之精美、文化之厚重、诗意之浓烈,亘古贯今。

楼阁之闻名,关键与核心就在于它的文化意义,或地理或建筑或军事或名人或名作或事件等。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亭台楼阁是出现频率非常高的意象,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登高远眺的平台,当人们登楼俯览或远眺山河时,往往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很多名篇、名句、名人便与之产生关系,这些因文学作品和名人典故而扬名的楼被称为文化名楼,它们多成为一地的地标符号和文化象征,从而形成名楼文化。

想必很多人到武汉后,都会去黄鹤楼上一览“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江城风光;到洞庭湖时,又会去岳阳楼上凭栏观湖,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感慨;身处南昌,登临滕王阁观赏赣江两岸“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江湖风光;登上鹳雀楼,远眺夕阳依傍大山慢慢西沉,黄河滔滔朝着东海汹涌奔流……文以楼出,楼以文名,吟咏楼阁的诗赋不胜枚举。正是有这些名篇、名句、名人的加持,一座座楼阁才成了文化史上重要的景观与标识。

由于古代楼阁多是土木结构,经过岁月风霜的侵蚀和战争烽火的毁坏,想要保存下来着实困难,它们往往随历史的尘埃一同消散,但人们却从未停止过重建名楼,一旦条件允许,地方政府往往会重建历史名楼,重塑文化地标。

《华阳国志》说,宜宾“地当冲要”“东接江阳,南接朱提,北接蜀郡,西接广汉”。其地理位置独特与战略地位重要,自西汉僰道筑城以来,屡毁屡建,楼阁众多。据清嘉庆《宜宾县志·古迹》记载,便有东楼、西楼、合江楼、望江楼、遇仙楼、冠冕楼、吊黄楼、仰化楼等十余座,若加上阁、轩、亭、塔、台、堂等就更多了。我们以清嘉庆《宜宾县志》为蓝本,综合其他资料,择其一二予以简介,以飨读者。

宜宾夹镜楼

夹镜楼,原名合江楼,位于今宜宾市翠屏区合江门广场(又名地标广场),其左面是缓缓流淌、水色如黛的岷江,右面是翻花鼓浪、碧水荡漾的金沙江。岷江娴静温柔,如窈窕淑女;金沙江粗犷刚烈,似铁血男儿。两江在合江门汇流成为举世闻名的万里长江,东注入海。故宜宾有“万里长江第一城”“长江首城”之称。

图源:宜宾文旅

宜宾夹镜楼恰似一颗明珠,屹立在合江门广场中央。名曰夹镜楼,一是指此楼夹在金沙江、岷江之间,言其位置;二是指合江门“两水夹明镜,双桥映彩虹”的双江秋涨的自然美景,言其景观。古人以镜喻月,合江门一带,波光粼粼,江面如镜,楼名由此而来。

据清嘉庆《宜宾县志》中对宜宾八景之一“双江秋涨”的记载:“郡西南诸山自峨眉而下,左为岷江,右为金沙江,至城外合江楼,下会而东注。秋水涨发,其色黄碧互异,盘涡交荡,急不相入,澎湃之声,骇人心目”。

夹镜楼原址位于宜宾市翠屏区旧城合江门外禹王宫右侧。最早为清朝初期所建,后毁。清嘉庆十年(1805年)修建会馆重建该楼,楼匾曰“夹镜楼”,成为清末宜宾城地标性建筑之一。在水势平缓、月朗风清的夜晚,三江汇合处水面如镜,月亮倒映江面,在金沙江和岷江的水面形成双影或三影。此刻登楼赏月,江景如诗如画,人称“双江夜月”。若到夏秋丰水时节,江水滔滔,水急浪高,故曰“双江秋涨”。

为重现宜宾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赓续历史文脉,夹镜楼2022年得以复建并对市民和游客开放。复建的夹镜楼不仅保留并恢复历史记载的建筑体量,而且营造出长江流域新旧统一、和而不同的历史文化景观。登上夹镜楼,极目远眺,远处是苍翠的白塔山与蜿蜒的七星山,眼前是三江汇流后浩荡奔流的滚滚长江。青山秀水,天高气清,一派政通人和、气象博大的壮美景象!

2023年,央视中秋晚会落户宜宾,三江口的夹镜楼是其主要拍摄取景地。

宜宾东楼

原宜宾东楼濒临岷江、金沙江汇合处的三江口附近的东楼街,因此成为历代文人墨客、过往商贾与仕宦人家的待客登临胜地。每有聚会,名人雅士们总喜欢设宴东楼,一边品尝宜宾独有的美酒美食,一边饱览三江六岸胜景,或以诗言志,或饮宴歌舞,或登楼远眺,一任波澜壮阔浩荡东去的三江水在胸中涤荡。这座宜宾历史上最有名的具有唐代风格的古建筑,集中展现了宜宾的物华天宝与历史文化。

图源:宜宾文旅

与该楼有关的诗歌中,杜甫《宴戎州杨使君东楼》最为著名。

因避安史之乱,杜甫于乾元二年(759)流寓于成都草堂。永泰元年(765)五月,因安史之乱已平,杜甫举家离开成都沿岷江南下东去北归,以实现两年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回乡愿望。六月的某一天经戎州城(今宜宾市翠屏区老城区三江口)时,时任杨姓刺史(尊称杨使君)在长江三江口的东楼设宴招待他。在那国破家亡、大乱初定之际,杜甫在三江口东楼上,面对宜宾引人入胜的美景、美人、美酒、美食与盛情,不由感慨万千写下千古绝唱《宴戎州杨使君东楼》:

胜绝惊身老,情忘发兴奇。

座从歌妓密,乐任主人为。

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

楼高欲愁思,横笛未休吹。

据清康熙《叙州府志》载:东楼“治东北,唐建。”表明宜宾东楼具体位置在今宜宾市翠屏区老城区东北角,为唐代所建,但未标明具体建筑年代。清嘉庆《宜宾县志.古迹》载:“治东,唐建。杜甫有《宴戎州杨使君东楼》诗。”

从历代名人咏宜宾的诗文中可见,东楼在历史上虽屡遭天灾人祸,多次被毁但又多次重建。到民国时期其原址尚存有杨使楼(又名杨泗楼),该楼毁于1949年的一场大火。其原址街名沿袭至今仍叫东楼街。

今宜宾东楼于2018年在三江合流处的宜宾主城区宜宾市叙州区七星山下大溪口的西南侧重建,2022年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整体采取仿唐风格,主楼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仿木装饰,共8层(地上7层,地下1层),基座至楼顶高49.85米,总建筑面积4742.3平方米,成为传承与发展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令人遗憾的是该楼没有在原址上重建。

2023年,央视中秋晚会落户宜宾,大溪口的东楼是其拍摄取景地之一。

宜宾大观楼

古之筑城者,必建谯楼。据说此风始于汉代。谯楼者,古代城门上建造以登高远望之楼也,类似今日之瞭望楼或观察哨所。楼内必悬巨钟和大鼓,用以报时或报信,早晨撞钟,晚间击鼓,谓之晨钟暮鼓。同时昏晓撞击,使臣民闻之而生警惕之心。声音之缓急与节奏之快慢,因情而异,随方而殊。

据载,宜宾大观楼即为谯楼。初乃为唐代剑南西川节度使兼戎州都督府都督韦皋驻节戎州僰道城时所建,后世历经兵燹毁坏,明清时曾数次重修。今天的大观楼乃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建,位于宜宾市翠屏区老城区西街口,是宜宾市城区的标志性古建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观楼高28米,长31.6米,宽20.4米,呈长方形。坐西向东分4层,底层石砌,内有十字形通道,可容车马通行;抬梁木结构,三重檐山顶布灰色琉璃瓦,正脊为烧制黑色盘龙脊,中置宝顶;2楼以上每层檐下是如意斗拱,四角飞檐,凌空翘首,巍峨雄壮;四周辟窗棂,高敞明丽,古朴巍峨,露明梁架均饰旋子彩画,颇有大唐气象;第3层东檐下有匾曰“大观楼”,署名知府托隆所题实为幕僚冀宣明所书。

图源:宜宾文旅

登斯楼也,眺望远山如画,双江若练,环绕城郭,合江汇流,浩荡东去。城内城外,马帮铃响,人流如织,市声鼎沸,一派祥和,令人心旷神怡,视野开阔,因此以“大观”名之,名副其实。同层西面檐下还有一匾,乃成都华阳人顾汝修所书“西南半壁”四字。字大如斗,潇洒流畅,俊秀苍劲,气势非凡。其语出自唐代韦皋诗句。韦皋(745—805),京兆万年(今西安)人。为唐朝中期出将入相的名臣,官至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封南康郡王,故又称韦南康。曾以剑南西川节度使兼戎州都督府都督驻节戎州僰道城。据说,当年韦皋率军沿石门道进军南诏时,途经横江石城山,目睹石城山气势磅礴,便写下《咏石城山》一诗:

石城门峻谁开辟?更鼓误闻风落石。

界天白岭胜金汤,镇压西南天半壁。

唐代的戎州都督府所辖之地涵盖了今天的云南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区域约为今天宜宾市地域的10多倍。大观楼默默见证了宜宾的重要战略地位和特殊文化场域,是名副其实的“西南半壁”,是宜宾城市历史文化与现实发展展览的重要场所之一。

2023年,央视中秋晚会落户宜宾,宜宾大观楼是其拍摄取景地之一。

宜宾钟鼓楼

宜宾钟鼓楼,其实有钟没鼓,是报时的钟楼,但宜宾人习惯叫它钟鼓楼。它位于宜宾市翠屏区老城区中山街142号,由民国时期宜宾规模最大的民族工商企业宝元通公司(见文后注)捐资,民国二十七年八月(1938年8月)建成。

图源:宜宾文旅

钟楼坐北朝南,砖石结构,平面呈方形,底座为条石垒砌,其上各层均用青砖,通高29.8米。其底座边长10.4米,高0.9米;第一层边长5.8米,高6.5米,条石砌墙,南面设门;第二层至五层边长4.7米,层高4米,砖体墙身,南北开窗各四,外置护墙砖柱,南北各三、东西各四,形成竖线装饰。其内部装修为实木梯道,共计11层。钟楼内部建筑结构与声学原理的统一,钟声通过木梯道构成的“天井”而形成良好的共鸣,产生巨大的振波,向宜宾城四方传递,浑厚雄壮洪亮的钟声据说在当时可远达十余里外。

在新中国成立前,钟鼓楼是宜宾老城区的最高建筑物,兼具中西式建筑风格,样式新颖,高耸雄伟,别具一格。当时有民谚云:“云南有座鸡足山,离天还有三尺三;宜宾有个钟鼓楼,半截伸到天里头”。民谚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钟鼓楼在宜宾市民心中的重要地位。今天的钟鼓楼,早已不是宜宾城区的最高建筑,但作为体现民国时期风貌的典型建筑而弥足珍贵。

据有关资料记载,钟鼓楼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六月正式动工,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八月竣工。总投资法币6万元,使用水泥200吨,碎石100吨,石料2400余丈,条砖150000块,木料价值8000余元法币,工程设计及监修人员为狄宫午,承建人有泥工梁佐臣、木工杨云松、石工李德三等能工巧匠。

关于钟鼓楼的修建,坊间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宝元通商号乃宜宾本土最大民族企业,由于业务拓展和管理需要,其总部由宜宾迁往重庆。消息不胫而走,宜宾当地工商人士和普通百姓都有些不舍,于是派出代表出面挽留。宝元通公司老板肖则可感念父老乡亲的深情厚谊,决定为家乡人民做点事情,便与股东商议捐资修建钟鼓楼,用国际标准时间来改变宜宾老百姓数千年来养成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习惯。钟鼓楼的建成,给宜宾人民的生活起居、工作学习、商贸往来等带来极大方便。

注:

宝元通是民国时期宜宾一家以经营百货贸易为主的民营股份有限公司,在省内外工商界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其创始人肖则可先生在四川省工商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影响。宝元通于1920年9月在四川宜宾创立,先后在宜宾的江安、南溪以及省内的泸州、成都等设立商号,还在外省如昆明、南京、上海、香港甚至国外如印度的加尔各答、巴基斯坦的卡拉奇等地设立贸易机构。1935年总号迁往重庆,1946年5月正式成立宝元通兴业股份有限公司。重庆解放后,该公司于1950年1月公私合营,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第一家由私营转为国营的民族资本企业。宝元通前期的总部在宜宾即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宜宾百货大楼(今老城区民主路洋洋百货大楼),后期的总部在重庆即今天的重庆百货大楼。

作者简介

蒋德均,笔名文生,研究员、教授。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一流课程《写作》《商务与政务写作》主讲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诗百年100位最具实力诗人,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学会理事,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写作学会会员,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中共宜宾市委、宜宾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宜宾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中共宜宾市党史研究室(宜宾市地方志办公室)首批文史专家,宜宾市作协副主席,大型文化丛书《李庄文丛》主编,52集大型神话动漫《少年英雄哪吒》文学顾问。

主要研究方向:写作学、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主持或主研市厅级、省部级、国家级课题12个,负责多个大型文化文学写作项目以及纪念馆展陈策划并总撰稿。出版《诗歌语言艺术论》《文学再思录》《我们的节日》《诗与远方》等学术著作6部,文化随笔集10部,《与名人为伴》《一江春水》《另一种天问》《李庄行》等诗集24部,其中大量作品选作985、211和“双一流”工程大学通识博雅教材,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高校文科教材8部11册,主编文学作品选集20余部。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蒋德均(宜宾学院教授)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