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春分‖梁志友
春分
梁志友
牛栏头的老李电话约春分去他家过,还说“一切都照老规矩”。几十年的朋友,我明白他说“老规矩”的意思,就我们走得近的老伙计在他家新楼的客厅里聚会,围坐在那张年岁和我们岁数不相上下的柏木方桌边,一边大口嚼着二季豆籽炖腊蹄膀,尝着应季的凉拌折耳根、饮着他自泡的蜂蜜酒;一边叙着战友情,唠着家常事,话着桑梓缘;酒话连篇,无遮无拦地侃着山情乡味,共度家乡人最看重的春分节气,也虔诚地守住心里那份农耕文明的怀旧。
而春分的牛栏头,届时又是户户腊香应景,全村共享节气之喜。
话到情到,无论赴约与否,我先期泛起心领的春汛。
春耕是农耕时序的重要节气,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至於仲春三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干”,说的就是这个节气,他用国语把春分解读得清清楚楚。苏轼的“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诗句,也道明了从春分开始,春天才算真正到来。
而经历春闲之后的家乡农事也会拉开忙碌的序幕,进入冬麦、油菜等作物最后的田管,迎接夏收的莅临。着手检修农机、农具,备种子、化肥、培冬地、翻耕秧田…….磨刀不误砍柴工,信心满满地迎战接踵而至的春耕春种,为秋天的收成讨个好彩头。
所以,过去岁月,春分这个民俗节气家乡人必当节日来过。用腊蹄膀炖二季豆籽或豌豆(现在用大白豆),便成了传承至今的节庆美馔,犒劳舌尖,以飨日子。春分恰好在仲春时节,野生的折耳根已经满田坡、地坎、荒地、林下,吹响春天的号角,采上几把白胖鲜嫩叶茎与青菜头搭配凉拌,佐酒、下饭,满口春鲜、腊香、豆味,便成了滋味无穷的家乡味。以至我辈过翻山年龄的人,一说到春分,还会满口生津,脑海里同时浮现家人围桌而坐,享受时令节气赐给舌尖口福的温馨场面。
时至今日,虽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和时代发展,传统的农耕已被农业科普薄膜育苗、土地免耕、大棚种植,甚至无土种植、营养栽培等技术打破了因循守旧的壁、洞穿了时令节气的墙,农业亦然呈现新种植业态。但已载入中华农耕文明史册的二十四节气,仍然是四季更迭的教科书,春耕、夏锄、秋收、冬藏的农业指南,在农民的心中仍弥久不衰。
过去,春分还是孩子们的节日,爆玉米花、糯谷米花,或炒些黄豆、豌豆、胡豆当零食,名曰:炒虫。脆香里满足了童趣的味蕾喜好,也寄寓了乡俗里消灭庄稼虫害、祈望丰年的愿望。
春分也是耕牛的节日。越了冬,又经过春闲调养的水牛,已经添了膘,蓄足了力,春分前后再补些精饲料麦麸、玉米面、酒糟、豆渣喂养,既是人们对视同家庭成员的牲畜的尊重,也为它们举行耕前饯行。
一方一俗,有些地方春分还要举行祭日的仪式,有竖蛋、放风筝、踏青、春倌上家门说春、送牛图等习俗。过了春分,揣上一颗轻松的心,迈入孟夏的琐事。
牛栏头是大岗山西山脚下的一个自然村,距县城3公里左右,与河对面镇政府和小河工业园区隔河相望。过去,十多户农家挨挤一起,耕读传袭。据说凭借傍水倚山、林丰草茂的优势,就是因饲牛的佳地而得名。“以粮为纲”的年代,山被剃头样伐去树竹,种上庄稼。肚子的问题解决了,却埋下了塌坎滑坡、毁田地的隐患。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实施退耕还林,才恢复了原本满山林竹葳蕤、水清村秀的风貌。依托林下种植、养殖的资源和输出劳务的收入,村民们改善了居住环境,这里成为岸畔新村、傍山民宿,是闲暇体验原始农耕和乡俗的佳地。
老李家的猪肉是自养的生态猪,去年底杀过年猪时就请过朋友们吃血汤宴,因有事没成行。这春分的腊肉豆汤再没有理由拒绝了。何况,阳春三月,绿回大地、花艳枝头,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机。去县城山那边捡拣花香、鸟鸣、绿芳,品农家滋味。多爽的一次春天赴约,挂断电话,我的心情先醉了。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梁志友(作品散见《星星诗刊》《四川作家报》《新闻视野》《散文诗》《四川群文》《雅安日报》《青衣江》《二郎山》《大熊猫国家公园》等报刊及“方志四川”等新媒体平台,有作品被收入文学丛书)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