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传统文化】喜说腊八‖李未玮

作者:李未玮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1-18 15:28:34 浏览次数: 【字体:

喜说腊八

李未玮

“过了腊八就是年”,这一说法在北方流行甚广。自腊八之日始,就有了年味儿,处处增添了过年迹象,这也是小孩儿为何盼腊八的缘故。

腊八是我国一个重要节日,它随历史变迁、生活习俗演化,逐渐从释迦牟尼佛成道的纪念日演变为民间传统节日,个中奥妙煞是有趣。最初,腊八亦称法宝日、佛成道节等,现今这些与佛教文化相关的称谓,多不被民众熟知,基本称“腊八节”。

在家乡,每每过节,总离不开美食佳肴相伴,腊八节也不例外。泡腊八蒜、煮腊八粥、接腊八水……尤以煮食腊八粥为过节标志,荣登特色榜首。其实,腊八粥最早是“佛粥”。相传,佛陀成道前“牧女献乳糜”,助其成佛。后来,寺院例行法会时便效仿典故做法,用香米加入果物煮粥,又施粥予人。而今,人们品尝到的腊八粥已然丰富了内容,由各种诸如红豆、花生、枣子、栗子、黄白米,甚至白萝卜、胡萝卜、豆腐等食材精心搭配、混合熬煮而成,可麻可辣、甜咸皆宜,入口软糯,老少嗜爱。史载:腊八粥,食材营养全面,兼具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明目安神等诸多作用,被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尊为“养生”佳品。

早年间,煮食腊八粥主要是北方人的习尚,久而久之,腊八粥的养生功效和美好象征,又促其成为南北方人都有的生活习惯。

自小记事,腊八当日,各家各户都煮腊八粥,并主动分给邻居食用,称之为吃“大家饭”,以祈左舍右邻、大人小孩同享福寿祥瑞。儿时心心念念盼过腊八节,单纯只为一碗隔壁叔叔婶婶家的腊八粥,一大早脸还顾不上洗,便伸着头探向厨屋的方向,恨不能望穿房门。俗话说“隔锅的饭儿香”,兴许那会儿叔婶家的弟妹们和我的心境完全“去异存同”。

青川特色咸味腊八粥

那时吃到的腊八粥,铁定是经家人精选过的八种食材制成的,粥里的花生、豆子、胡萝卜丁、枣儿,滚煮得胖胖的、红红的,极是养眼。大人们总说:多吃点,“赤豆打鬼”,防疫祛病。如今,方才晓得那不过“戏谑之言”,是长辈给予晚辈祈佑祝福的善意罢了。

据载,腊八节的前身叫“腊日”,源于先秦,多为祭祖拜神、庆祝丰收。南北朝时,将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祭日,沿袭至今。“腊”为祭祀名,意义丰富且深厚,值得说道:“腊”,首先寓意新旧交替;又说“腊者同猎”,便多了田猎禽兽祭祖祭神之意;“腊者,逐疫迎春”,似乎岁终之月里的“腊八节”专为“腊日”新生。时至宋朝,腊八节取“腊日”而代之。此后,人们借助节庆寄托吉祥美好愿望,渐行渐郁的年味儿中,异彩的活动令节日氛围格外浓烈,风俗习尚流传更为广泛。

青川百姓在家中熏制腊肉

倘若有人问我:家乡青川,何时兴起过腊八节?我不敢妄言。盈盈喜气,浓如烈日焰火,一年胜过一年,究竟何为源头有什么重要呢?平日里,人们早把“腊八如年”的风尚传扬甚广,青睐的腊八粥随时可吃,或扎进街巷的特色小吃店点上一碗,即可安然坐定、细嚼慢咽;抑或亲自在家选备食材周到搭配,大火沸开、文火慢煮,而后三碗两碗下肚,甚是其乐融融……

腊八至,唇齿让人间至味翻滚,我们尽可漫游在渐近的年味儿与拉满的新岁渴望中,静候第一缕明丽春晖了。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未玮

供稿:青川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