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源流长 且与诗意共远方‖周虹秀

作者:周虹秀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0-25 15:50:29 浏览次数:356 【字体:

传统节日源流长

且与诗意共远方

周虹秀

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哲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魂,文学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表现,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因。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它包孕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和深厚底蕴。笔者手中正在阅读的《我们的节日——中华传统节日的诗意镜像》(团结出版社2021年4月版)一书,由宜宾学院蒋德均教授、罗红老师共同编著,该书立足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撷取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五大传统节日作为研究对象,为广大读者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式。

该书主体部分依照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中国五大传统节日时间顺序编排,除附录外,分五章,每章又分四节,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五大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流变、传统习俗及其现代价值。不仅如此,编著者或在每个节日版块下,遴选较有代表性的节日诗词以呈现节日的时代场景,或以存目方式推荐相关节日的部分新诗以拓展读者的阅读视野。其精选的节日诗词,按作者出生年代先后顺序编排,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各章节所选节日诗词以古体为主、新诗为辅,选诗精当,内容丰富,多为传世名作。所选诗词结构体例恰当,由作者简介、诗词文本、注释与点评组成。排篇布局颇为讲究,文字表述明白晓畅,让人一目了然,即使粗通文墨者也能阅读,做到了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该书附录部分更是贴心地附上了经典诵读技巧指南和传统节日诗词诵读配乐参考,实现“诗”与“乐”的完美结合。

《我们的节日——中华传统节日的诗意镜像》(周虹秀 摄)

一般来说,我国传统的节俗文化可分为天文和人文两大类。

天文节日可归纳为“四时三元”。“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即春天的清明节、夏至前后的端午节、秋分前后的中秋节、冬至前后的腊八节;“三元”分别为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

人文节日可概括为“七重八节”。“七重”即农历的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和二月二的“龙抬头”、六月六天贶节;“八节”则为元旦节、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多为带有政治性的纪念日。

那么,编著者为何重点关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五大传统节日呢?

编著者认为,五大传统节日不仅是博大璀璨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有机部分,而且其神奇传说和多彩习俗更是在华夏民族血脉里流淌延展了数千年,深入每一个华夏子民,影响巨大,源远流长。无论是除夕夜的年夜饭、压岁钱、贴春联、放鞭炮,还是元宵节的花灯盛会与闹元宵,抑或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与吃粽子,清明节的追思祭祖与郊游踏青,中秋节的团圆赏月与吃月饼,重阳节的登高赏菊与孝亲敬老等,它们特有且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命力,持续影响着我们的民族心理,塑造着我们民族的性格,也成为我们民族形象和民族文化的显著标志。

从民俗学角度而言,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浓缩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标志着一个民族的风格,凸显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展示着一个民族的追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这五大传统节日,历史之悠久,流传之广泛,影响之巨大,参与者之众多,难以用言语所概括。它们的节俗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参与性强,充满着人性伦理之美、天伦人情之美、文化艺术之美和人生智慧之美以及人生社会之美。

《我们的节日——中华传统节日的诗意镜像》内页(周虹秀 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化关乎国运、国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为深厚和深刻,也最为基础和广大的是文化的自信与复兴,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建设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和途径。《我们的节日——中华传统节日的诗意镜像》一书,立足我国数千年的文化积累和文化传统,为读者提供了一本既精炼集中又相对全面的有关传统节俗文化的宝贵读物,为传承经典、延续文明、弘扬文化、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提供了切实的助力和珍贵的范本。

中华文脉弦歌不辍,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传统节日源远流长,且与诗意共赴远方。愿《我们的节日——中华传统节日的诗意镜像》一书能带领我们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殿堂,赓续历史文脉,弘扬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厚植民族文化自信,涵养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与中国力量!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周虹秀(宜宾学院文艺学部202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宜宾学院书剑创意写作工坊成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